专栏名称: 夜光杯
《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创刊于1946年5月1日,是目前中国报纸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副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加坡眼  ·  华人在新加坡有特权?李显龙:毫无根据 ·  9 小时前  
北京厚朴中医  ·  筑基十一期招生开启——学习中医、厚朴筑基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夜光杯

阅读街区 | 武康路上巴金的家

夜光杯  · 公众号  ·  · 2021-02-25 16:54

正文

武康路对我来说,更为亲近的原因是,武康路113号,那是巴金的家。

巴金故居

武康路北起华山路,南至淮海中路与兴国路交会处,整条马路是一笔优雅的弧线。 武康路辟筑于1907年,原名福开森路,1943年改今名。 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武康路幽静高雅,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寓居在这条路上。 而这条 武康路对我来说,更为亲近的原因是,武康路113号,那是巴金的家。

蔡瑾 摄

武康路113号建于1923年,由一栋主楼、南北两栋小辅楼和一个花园组成,主楼是一座假3层英式花园住宅,其正面外立面呈金字形,灰色细鹅卵石的外墙,装饰简洁。 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此处居住。 在这里,巴金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这里也是巴老半生漂泊后最幸福、安稳的家,绿荫如梦,繁花如画。

武康路113号现在开辟为巴金故居,对公众开放。记得第一次参观巴金故居,是由唐宁先生带着去的。步入故居,便见到画家黄永玉在2011年10月专为故居开馆而画的《巴金先生》。黄永玉与巴老是忘年交,早年间,年轻的黄永玉在上海谋生时,曾借住在巴老创办的出版社里。

晚年的巴金先生

唐宁和我走进故居的“太阳间”,巴老晚年常在“太阳间”写作。所谓的“太阳间”,其实就是个面向花园草坪的开放式长廊。巴老家人把长廊加上玻璃门窗封起来,巴老就在“太阳间”南窗下那张铺上了白桌布的小缝纫机上写作,《随想录》的最后两卷就是在那里写出来的。
唐宁先生是我的老师。我曾在她亲手种的大树下享受了短暂的荫凉,连她顺手替我润色的字句我还受用到现在。巴老作品的真,是所有写作人要继承的。前不久,唐宁出版了她撰写的一部43万字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归去来兮》,书中记录一批上海迁往贵阳大三线企业的职工和家属们50年间经历的风风雨雨,上百位人物全部使用真实姓名。唐宁说自己是噙泪写作,我知道先生写作期间经历的沧桑变化生命无常,对于噙泪,感同身受。
依稀记得有一年黄永玉由李辉和女儿黑妮陪着来沪,赠送一尊铜雕“新世纪不再忧伤”给巴金故居。唐宁先生带我去见黄老。黄永玉说,当年巴金及夫人萧珊对他的照顾,至今仍温暖着、激励着他。在巴金故居,黄永玉开心极了,他脱去外套,只穿衬衣,在花园草地上盘腿坐下,片刻,他向后倒去,竟在草地上翻起跟头来,背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游廊。那天的温暖我记到现在,这是深深庭院里绵亘而温润的教养,这种温度的传递,是文化的,且超越时代。


关于我们: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亮“在看”,给我们留言,把它分享到朋友圈。
本公众号乃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副刊,在微信平台,我们将以全新的面貌继续陪伴您。欢迎免费订阅,我们将每日精选两篇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机。所有文章皆为《夜光杯》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击下面的篇目链接,可重读夜光杯微信公众号1月高点击率美文:
何菲:籍贯宁波
吃懂腊八这碗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