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无往不利
投资,相时而动,方能无往不利,讨论房产,股票基金,互联网等方面的投资机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软件定义世界(SDX)  ·  为DeepSeek辟谣:五大误解与真相解读 ·  昨天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  ·  20个很强的DeepSeek提问公式 ·  2 天前  
软件定义世界(SDX)  ·  工业大模型的演进及落地方向 ·  3 天前  
大数据文摘  ·  谢谢Deepseek,o3-mini发布即免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无往不利

奥派的滑铁卢

无往不利  · 公众号  ·  · 2021-05-26 07:00

正文




奥派的滑铁卢




一、失败的奥派


最近,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又被很多人提起,比如市场养活了多少人之类的。

在这种氛围中,各种争论开始增多。



前几天,看见两个人在争论,唇枪舌战,好不热闹。

一个是拥护市场经济的,一个对市场经济有疑问。

两人争来争去,我们吃瓜群众在旁边笑眯眯的看着。



突然,反对者抛出一个终极问题:

你说市场经济是好的,那么请问从古至今,有哪一个国家是完全的市场经济?


拥护者顿时有些心虚,结结巴巴的顾左右而言他。

最后,拥护者憋出一句,那是因为其它学说对统治者更有利,所以统治者不愿应用奥派。



我们知道,物竞天择,就算是各种学说,也是在互相竞争的。

如果一个学说,在现实中老是输,那是不是说明你这个学说根本就不灵呢?


你这个学说在竞争中总是失败,最后是不是会完全消亡呢?


到底有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或者比较接近市场经济?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真是比较出乎意料。



答案是:有


不但有,而且这个例子就在中国,而不是外国。



二、黄老之术


事实上,古代没有精确的奥派,也不像现在对经济规律认识的那么深刻。

但是确实有类似的思想,就是黄老学说。


顾名思义,就是黄帝和老子的学说。

黄帝,只是假托,而老子,是确实有相关的思想,比如清静无为。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君主,都喜欢搞重农抑商。


但是在西汉吕后执政期间,由于需要尽快恢复经济,把商业也放开了。

这些政策一直持续到后面的文帝、景帝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采用的就是黄老学说。



汉景帝,大家可能还有点印象,在位期间还平定了“七国之乱”。

但是,关于汉文帝,可能都不知道他在位期间干了啥。


汉文帝干的事情主要就是“不干啥”,无为而治。

“无为”的意思,不是说不作为,而是君主重点决定朝廷“不干啥”。

至于干啥,让老百姓自己决定,经济规律自然起作用。


这个属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比如说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就不容易。



文帝首先全面放开管制,包括全面放开产业,废除通关文牒,开放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允许私人开采。


其次,大量的进行减税。

农业税方面,一再减半,先从十五税一,减到三十税一,然后居然宣布不收农业税了。

还有一个就是徭役,所谓徭役,就是给朝廷无偿劳动。

成年男子的徭役也改为每三年一次。


这两个事情在古代封建社会,都是 仅此一例



在生产力如此发达的现代,我国正式废除农业税,也是在2 006 年。

而在古代,农业税是主要税种,轻易不能废除的,文帝就这么宣布不收了。


最后,连货币都放开了,允许私人铸币。

比如说,邓通铸的钱,质量非常好,在市场上流通很多,良币驱逐劣币。



实施的效果怎么样呢?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在西汉初年,就算是给皇帝拉车的马,想找出四匹同样颜色的都找不齐。

宰相只能坐牛车。


文景之治7 0 年间,如果没有大的天灾的话,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自给自足,仓库全满。

首都长安的钱太多,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食仓库都装不下,有的都腐烂了。




平民都有马骑,在那个时候就相当于开上车了。

如果你骑雌马或者小马,别人都瞧不起你,不和你来往,因为大家都骑雄马。

相当于大家都开奔驰宝马,你开个屌丝三宝,索八K 5 迈锐宝。


看守巷子的底层小吏,每天都有肉吃。

吃肉这个事情,在古代那种生产力条件下,那是不得了的。

有些朝代,有人一辈子都没吃上啥肉。



有很多人因为生活富裕,可以一直看到孙儿长大,也不想升迁。

由于在这个官位的时间太久,甚至把官位当做自己的姓。


商业极度繁荣,在各行各业都有富豪诞生。

比如冶金、制盐、粮食、畜牧、肉制品、物流、放贷、零售、五金、博彩等等。



就连国防,很多管制也放开了。


有一次,汉文帝遇到冯唐,感慨自己没有廉颇、李牧那样的猛将去抵御匈奴的入侵。

冯唐说,就算有那样的猛将,文帝也不会用的。


文帝气的要死,后来私下问冯唐说:

当着那么多人面,你怎么一点面子都不给?

你怎么知道我不会用廉颇和李牧那样的猛将?


冯唐说,云中郡(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郡守魏尚,就像廉颇和李牧一样。

魏尚在军中设立市场,然后用赚的钱作为军饷之外的津贴,犒赏将士。

军中每5天都要杀一头牛(有钱),款待宾客、谋士,士兵无不奋力杀敌。



但是,就是因为上报的杀敌人数少了6个,就被免职,判处苦役。

所以,皇上就算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人,也不会任用。


文帝大喜,当天就让魏尚官复原职。



文帝很多方面其实非常幸运,比如魏尚这么做,是可能会造反或者投敌的。



文帝其实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

事实上,文帝是道家内功高手,包括封国诸侯的问题,功臣派的问题,都被他化于无形,只是需要时间去消化。

但是,有个问题,文帝是无可奈何的,那就是匈奴入侵的问题。




匈奴这种游牧民族,生存的方式就是抢,不抢就活不下去,所以不断犯边。

至少有两次入侵,西汉的首都长安震动,国本动摇。


有一次,匈奴的老上单于亲自率领1 4 万骑兵,烧杀抢掠,俘虏大批百姓和牲畜,侦察骑兵离长安仅仅8 0 公里。

文帝一度准备亲征,后来是群臣和太后规劝,才放弃。

由于汉军防守严密,匈奴停留了一个多月后退去,汉军尾追,毫无斩获。

还有一次,匈奴三万骑兵大举南下,也是烧杀抢掠,攻入上郡(陕西省延安市),长安震动。

这次入侵,文帝也是派兵防守,最后也是毫无办法。


《史记》中的名篇《周亚夫军细柳》就是写的这次的事情。



三、压弹簧的刘小猪


其实汉军不是打不过匈奴。

匈奴就是典型的干一票就走。


比如,很多情况,就是几个匈奴人远远的在边界狩猎,然后看到你没有防备,就过来抢一把。

等到汉军过来,匈奴早就跑远了。



这种骚扰对生产力的破坏极大。

就像《帝国时代》这种游戏中,别人的骑兵一过来骚扰,你就只能赶紧打铃,让农民躲起来。

这么搞几次,你的发展基本就停滞了。



汉朝也采用了很多策略,比如忍让,和亲。

所谓的和亲,就是找个借口送东西。

匈奴对于汉朝的丝绸、食物、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都非常喜爱,反正自己搞不出来。


和亲归和亲,匈奴该抢还是抢,反正你也追不上。

如果抢劫的成本比交易的成本低,那么肯定就是抢比较划算。



如果汉军大举进攻,匈奴就跑的远远的,你都不知道别人的主力在哪里。

但是,你只要出兵,人吃马嚼,耗费巨大。

所以,汉朝要真的出兵打匈奴,不是说打不过,而是成本不划算。



匈奴就是吃准了汉朝这一点,非常狂妄。

在给汉朝的文书里面,口气非常大,比如“ 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 ”。



一般汉朝也不理他,但是匈奴好死不死,碰到了一个人,就是刘彘。


刘彘就是汉武帝刘彻的小名。

彘,就是猪的意思,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刘小猪。



这位爷,就是一个逮谁干谁的主。

具体过程不说了,反正就是把匈奴快干残了,随便把什么闽越(福建)、南越(广东)、夜郎(贵州)、滇国(云南),西域等等全部收了。


打仗就需要钱。

汉武帝通过各种办法搞钱,打下了一个大大的疆土。


后来,除了少数地方脱幅外,绝大部分都留在了中国境内,称为“中国本土”。

当然,凡事都有代价。

这种极致压榨国力的结果,就是国内的经济崩溃,生产力停滞,顺便还搞出一个豪族。



汉宣帝的时候,说给汉武帝上个庙号,让群臣讨论。

当时长信少府夏侯胜跳出来说:

武帝虽然有平定四方蛮夷,开疆扩土的功绩,但是经济崩溃,奢侈豪华,把人民的眼泪和鲜血像水一样浪费,天下穷困,赤地千里。

人民四处出逃,至少死亡一半,元气至今没有恢复。

他对人民毫无恩泽,没有理由给他上庙号。


相关官员说,大胆,这是皇上的意思。

夏侯胜说,该是啥就是啥,皇上的意思也不行。


然后,夏侯胜被宰相弹劾,非议诏书,诽谤先帝,给抓起来了。


最后,也没咋滴,关了2年,被放出来了,一直做到太子太傅,九十岁,善终。


因为夏侯胜精通《尚书》,还给上官太后讲过《尚书》,所以上官太后还素服5日报答师恩。



这个也基本表达了当时的人对于汉武帝的评价。


有个搞笑的事情,就是宋朝的苏轼骂司马迁。

苏轼一边吃东坡肉,一边跳起来骂桑弘羊,就是帮汉武帝搞钱的那个大臣。

因为司马迁给桑弘羊写了几句评论,苏轼随便把司马迁也骂了。



汉武帝这个人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就这么玩,还没玩脱的,也就他一个了。


其实他很清楚,这么玩的底线和弊端在哪里。



在晚年的时候,他就下了一个了轮台诏,之后就不再有任何军事行动。

武帝封一个大臣田千秋为富民侯,就是要“思富”,“养民”。

还让赵过主管粮食方面的生产。

赵过是一个轮耕的专家,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轮流种不同的作物,增加产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