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挺聪明,从3岁多就爱看书,
上一年级前,一年级的书基本都会背了,
我真没想到就凭着记忆,
他能把我银行卡绑定在游戏上。”
——王女士说。
在“熊孩子”的时代,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挪用”父母钱的经历,
但都是为了买一包小浣熊或几包辣条,
也造不成太大的损失,
但是对于现在的“熊孩子”们来说,
闷声作大业的机会可就太多了,
比如为了玩游戏可以花掉8000块...
济南市民王女士家住吴家堡附近,最近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莫名其妙地少钱了,而且一下子少了好几千,这可把王女士给吓着了。
这眼看着就要过年了,她想趁着元旦假期出去给家里置办点新东西,结果取款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卡里显示余额不足。“我里面应该是有12000元,提了4000元后,再取钱就显示余额不足了。”开始,王女士还以为自己的卡出了毛病,但换了家银行还是取不出来。
王女士说,这张卡一直在她身上,事发后,她挨着问了家里的成年人,没一个说拿她的卡去刷钱的。
被急出一身汗的王女士赶紧查了一下账户明细。这一查吓了一跳,“银行的工作人员说是用财付通充值了!当时我都不知道财付通是啥,银行的人说可能是打游戏使用了。”王女士说。
这么一查,王女士便恍然大悟:说到玩游戏,最大嫌疑就是自家10岁的儿子!
急匆匆回家,王女士一问儿子,儿子倒是也坦诚确实是他打游戏充值了。王女士顿时火冒三丈,想到自己的辛苦钱就被这样给花了,气得她打了孩子一顿。
儿子月初的时候上体育课左胳膊骨折了,这段时间胳膊的石膏还没有拆,一直在家休养。
之前孩子就打游戏,但是当妈妈的都进行限制,每次最多半个小时。这次看他在家无聊,也就放松了管束,“我是农村的,孩子之前也打过游戏,但是没有花钱,真想不到打游戏还能花这么多钱。”
不过,这银行卡究竟是怎么刷的呢?小家伙称,他经常和妈妈去银行办业务,就记着卡号和密码了。
“我儿子挺聪明,从3岁多就爱看书,上一年级前,一年级的书基本都会背了,我真没想到就凭着记忆,他能把我银行卡绑定在游戏上。”
就这样,小家伙把妈妈的手机绑定银行卡后,直接从银行卡给游戏充钱了,而且充了近8000元。“(2016年)12月24日,一天刷了近两千元,到12月27日就刷到近8000元了。”王女士说。
王女士说,事后自己才得知,儿子分别下载了两家网游公司发行的游戏,在这两款游戏中,儿子分别进行了充值。
让王女士心疼的是,儿子从银行卡里刷走的钱,可都是自己这一年来靠卖肉夹馍赚来的辛苦钱。
王女士卖肉夹馍每天四点多就出门,头一天晚上就要煮好肉,可以说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王女士的丈夫也是农村来济南打工的,“我们两口子赚点钱都不容易,每一块钱都是我们的血汗钱,孩子还是小,对钱没概念,一下子就花出去近8000元。”
在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王女士辗转联系到了其中的腾讯游戏。王女士的孩子在此充了近2000元,在了解了王女士的情况后,这家游戏运营商答应了王女士的退款要求,“他说退百分之七十,也行啊,总比一分钱不退好啊!”
王女士说,剩下的5000多块钱,则被儿子充在了另一款网游中。没想到,想要回这笔钱,难度却不是一般的大。
王女士说,另外一家名为4399的游戏公司在北京,该公司的客服部门表示,这件事他们管不了。按照客服人员的提示,王女士又拨打了游戏公司充值服务部的电话,但是对方的电话却始终处于占线的状态。
1月3日晚上,记者联系了王女士。她说现在已经联系上了这家公司,好说歹说,后来这家公司才同意退还孩子账户中没有消费的游戏币钱,“我查了一下,总共还剩3000多游戏币,对方说10个游戏币一元钱,这样算下来才退300多元。”
对此,王女士难以接受,希望对方考虑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孩子不懂事的前提,把孩子花的钱多退还一些。
北京市百瑞(济南)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首席律师李安南认为,首先要证明此事非成年人所为,在4天内刷近8000元,确实也不像成年人所为。他认为充值游戏币可以认定是消费,但如果孩童从事超过其年龄及认知的活动,可以确定合同无效。既然合同无效,就可以申请退款。但是本案中,孩子的家长肯定也有监护责任,所以具体退换多少需要酌情认定。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王永明律师表示,我国《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根据这一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的买卖行为是无效的,可以要求无条件退货。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
为此,王女士表示,下一步自己会继续找4399网络游戏公司就退款的事宜进行交涉。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网络游戏用户结构有着“低年龄化、低学历、低收入”的群体特征,这类人群也是对游戏消费贡献最大的群体。
而在低龄人群中,学生、儿童是生力军,也就催生了未成年人“刷父母的银行卡为游戏付费”等问题。那么作为家长,有什么方法能防止孩子在手游里“误消费”呢?
1、孩子要玩的游戏,家长自己可先玩玩看,如有异常及时卸载;
2、可在开启“飞行模式”后再把手机给孩子,杜绝扣费信息上传;
3、iOS系统的手机可在“设置”-“通用”-“访问限制”功能中关闭“App 内购买项目”;
4、取消支付宝、微信、银行APP等手机客户端上的“小额免密支付”功能;
5、开通银行卡的短信通知功能,家长看到短信通知即可及时发现孩子的手机消费。
同时,在智能手机几乎全面普及的今天,
未成年人的父母需要特别注意,
既要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大额交易的发生,
也应对孩子玩游戏给予合理的教育引导,
并在适当的时机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来源:齐鲁晚报综合整理自生活日报、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