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BA智库
MBA智库专业中文经管门户网站,专注经济管理人士能力提升,分享经济管理知识分享,打造经理人职业生活圈。旗下拥有百科、资讯、文档、商学院、培训等频道。下载MBA智库百科APP,做经管知识达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日报  ·  刚刚!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  22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MBA智库

深圳大学生自曝做“高端保姆”崩溃经历: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这世界最大的公平

MBA智库  · 公众号  ·  · 2024-08-10 12:53

正文

文/ 王耳朵先生 辑/MBA智库琉琉

1

网易【看客inSight】前段时间刊载了一则来自豆瓣网友@秦言言的自述帖。


女孩在帖子里,详细回忆了自己在深圳当高端保姆两个月的真实经历。


2011年,女孩大专毕业,开始了深漂。


她尝试过很多职业。


从公司职员,小工厂的销售助理,到文案策划,网站编辑......前前后后有10多个。


每一次,都是听说某个朋友、哪个同学在什么行业混得不错,她就也跟着去干。


但每一次,她都在短暂的尝试后,发现那些工作“不适合”自己。


最后,好像什么都会了点,却又什么也没做成。


甚至有次,她因为羡慕李子柒的生活,果断回了农村老家,也想做个田园牧歌的博主。


可回去后才发现,看起来简单的做饭视频,需要投入各种材料和工具,成本高、变现周期又长。


又一次,她浅尝辄止,干脆放弃。


女孩不得不再度回到深圳找机会。


去年,她在网上看到另一女生说自己在一个有钱人家做家庭教师,月薪两万五。


女孩瞬间想到之前看过不少高材生做保姆年薪几十万的新闻。


立马有了“思路”:这个我也能干。


她当即去各种面试,入职了一家家政公司。


刚上岗,就接到了一单活:


给雇主5岁的小儿子当“英文老师”。


听起来高端,但去了才知道,她的工作内容不止家教,还有幼儿园、辅导班接送,陪玩、喂饭。


雇主家只有80平米,跟她想象中差距不小。


工资,也只有每月7000,中介还要抽1000。


干多久,中介抽多久。


正式开干,她更失望。


吃饭,是雇主家先吃完,她最后吃——剩什么吃什么,剩多少吃多少。


睡觉,是和雇主小儿子共享一间狭小的卧室——属于她的地方,只有一张折叠床。


最让她破防的是伺候雇主小儿子吃饭:


全程站在5岁的孩子身边,在雇主的注视下,一口一口,毕恭毕敬,夹菜喂饭。


女孩再也无法忍受,没几天就离职走人。



第二单,如她所愿是个大房子,200平。


雇主40岁才生下孩子,欣慰得不得了,干脆双双辞职,还把岳父岳母接来。


4个大人围着个孩子,请保姆专门打扫卫生、做饭。


结果这家更麻烦。


因为家里有宝宝,雇主要求房子绝对干净。


女孩去阳台拿抹布,要换“阳台拖鞋”;到客厅,换“客厅拖鞋”;进厨房、浴室,也都得换专门拖鞋。


清洗爬行垫,得用白色毛巾;擦主卧地面,用蓝色毛巾;客厅、玄关也要分开,丝毫不得马虎。


白天做饭、打扫200平的卫生。


晚上给宝宝烧洗澡水,端着滚烫的盆,从厨房换“客厅拖鞋”进入客厅,又换“卧室拖鞋”进入卧室,再换“浴室拖鞋”......


一切忙完,女孩汗流浃背。


结果雇主说宝宝睡了,怕水流声太吵,不许她洗澡。


女孩一夜未眠。


第二天天一亮,她就告辞了。


第三单,条件更好。


大别墅,家中人口简单,只有女主人和女儿,保姆还有单独的房间,属于“抢手”的雇主。


但女孩照样没干下去。


原因,是觉得雇主的性格太强势。


催促她做早餐、做家务的命令,让她感到紧张。


女主人教育女儿的大声斥责,也会让她感到气氛压抑。


于是,她又一次匆匆离去。


女孩在帖子最后无奈地写道:


“以前觉得再怎么不行,做保姆总可以吧。可现在连退路都没有了。


我再也不会踏入这个行业了,就算揭不开锅了也不去。”




2


看起来,这个故事挺让人唏嘘。


仿佛揭开了某个神秘行业的面纱,颇有种猎奇的味道。


可仔细揣摩你会发现,这个女孩的遭遇,其实太正常了。


她为什么屡屡受挫?


每份工作,总是低估了它的辛苦程度、实际问题,这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她的信息来源,太过匮乏而局限,听闻哪个行业挣钱,想都不想就躬身入局。


看到有人名校毕业,做高端家政收入不菲,便去追赶“浪潮”。



却从没想过,这个世界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


当你自以为掌握了某种赚钱的一手信息,其实那不过是新闻、短视频加工、传播后早已落后的二、三手信息。


以为是一片蓝海,其实行业早已饱和。


女孩秦言言在自述里也坦白:


2个月里,她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是没活干,因为保姆行业已经超乎想象地卷。


每天有大批人来找工作,可市场有限,于是雇主开的条件越来越高:


要40岁以下,要会开车,会英语,能辅导小朋友。


竞争激烈,好说话的雇主难求。


于是,要么只能有单就上,雇主的要求再苛刻也得忍着。


要么,只好走人。


实际上,这恰恰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困境。


零几年的时候,是土木行业的黄金期,大学里的土木行业无比吃香,到处流传着“3年当总工,5年当项目经理”的故事。


于是,无数人纷纷报考,摩拳擦掌。


可如今,我们国家的基建到了成熟阶段,土木人供大于求。


一批又一批的土木人毕业了,只能去各种偏远工地吃灰,工资上不去,升职更难。


最后,只能“提桶跑路”。



正如知乎上那个问题:


“月薪一万在办公室上班和卖炸鸡一个月赚三万,你会选哪个?”


不少人看到高薪,想都不想就对后者心动。


但一条9千多赞的回答,狠狠揭开了真相:


“即便卖炸鸡真的能月入3万,这种好事,别人凭什么免费告诉你?


当你都知道了这样一条「捷径」,其他人怎么会都不知道,不会和你竞争?


当入行的人越来越多,你还得无限扩大成本,提高竞争力,蛋糕就这么大,怎么保证自己能分得多?”


这逻辑说起来很简单,却总是被我们忽略。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管窥效应”。


当你的眼睛只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时,你只能看到那狭长的一道,看不到管子外面的风云变幻。


一件事盛行了,我们就用有限的信息,将自己牢牢裹在茧里,相信这就是世界的全貌。


所见越是匮乏,越是固执。


可还是那句话:


你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认知有缺陷的必然。




3


润米咨询公司创始人刘润,在【进化的力量】演讲中说了一个故事。


他认识一个姑娘,叫宋婷婷,19岁,刚刚上大二。


大一下学期,她成立了一家外贸电商公司,半年收入,500万。


怎么做到的?


2020年初,全球疫情爆发,中国大量海外订单被取消,几乎所有人都在唱衰出口。


但宋婷婷想得不一样。


她发现,因为疫情,大家不出门、不逛街了,全球需求确实稍稍下降了。


可也是因为疫情,员工居家,工厂关门,全球的供给下降得更厉害。


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多需求,是供给跟不上的。


她又研究了一些数据。


菲律宾驻华贸易投资中心公布,2020年4月,菲律宾的商品出口,同比下降了41.3%。


但一家跨境收款机构公布的数据,同一时期,中国外贸竞争力指数,陡升了77.9。


而且,我们因为疫情控制得当,正在快速复工复产。


这中间的“剪刀差”,就变成了外贸电商的机会。


于是,宋婷婷在做了充足的考量后,开始面对海外采购商,做跨境直播。


从一场直播1万多人在线观看,现场就能收到300个意向咨询。


到现在,每月有5000多条咨询,很多客户,问都不问,直接下单。


一个19岁的女孩,第一次创业,就大获成功。


这听起来简直是“天选之女”的幸运故事。


可在宋婷婷的“幸运”背后,藏着的是对世界清晰的认识和判断,对想法的长远规划。


能飞起来的人少,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追赶那个风口,而是压根不知道风口在哪里。


别人早就开始梳理羽毛,锻炼臂膀,风起之时,随时展翅。


可当人家已经飞高飞远,你才匆匆赶来,那阵风,早就已经停了。


就像《教父》中所言。


“用一秒钟看到本质的人,和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的人,注定是不一样的命运。”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


不是天赋,不是运气,而是对世界的认知。


永远等待着别人告知的“捷径”,那只是后知后觉的陷阱。




4

作家@雾满拦江讲过一句话:


“认知不足的人,必困于自己的心,举目所见,只有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拼命求索,却无改于自己的命运之分毫。”


很真实,也很扎心。


我们毕竟都是普通人,平时生活里能接收的信息有限,见过的市面也不算足。


那就没有改命的机会了吗?


未必。


两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1.先坚持做好高复利的事。


很多人不是没有机会,只是在还没有等到拐点的时候,就放弃了。


不要因为别人的结果,打乱了自己的步伐,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的。


普通人没有资源,无法预知风口,那就靠知识、经验、技能的累积,再加上坚定的耐心,一定会有出路。


我写过在岗位上认真钻研了5年,练就了一身高水准专业技能的快递小哥,被杭州市认定为高层次人才。


也写过光灭蚊这一件事,就研究了13年,成了“灭蚊专家”的大润发阿姨,被赞上了热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