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复病理性骨缺的过程中,涉及一系列错综复杂的
生物级联反应
,包括炎症反应、免疫调节、血管生成和成骨。目前的
引导骨再生(
GBR
)膜
主要起到屏障的作用,无法积极促进骨缺损附近一侧的骨骼生长。近期,
Janus
结构的
GBR
膜因在骨修复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备受关注。
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
生物活性金属离子(
BMI
)
如
Ca
2+
、
Cu
2+
、
Sr
2+
等可代替生长因子优化骨再生。其中,
Ca
2+
是骨矿物质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促进成骨分化和矿化。
Cu
2+
表现出有效的抗菌特性并促进血管生成。
Sr
2+
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促进修复骨组织。
与此同时,金属离子离不开各种载体(包括水凝胶、
MOF
和
MPN
),需要通过加载和释放机制发挥其生物作用。
羟基磷灰石(
HAp
)
是关键载体之一,不同的添加方式如合成掺杂、静电吸附和离子交换都会影响离子释放的速度。并且金属离子的掺入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缺点,如低骨诱导活性和缺乏免疫调节功能。
在此,山东大学
马保金、葛少华、刘宏
教授
团队
提出了一种阶段性生物活性离子导向释放策略,以构建双层
Janus
Cu&Sr-HAp/PLA
(
CSHP
)膜引导骨再生膜,即材料的一侧是含有铜离子(
Cu
2+
)和锶离子(
Sr
2+
)的羟基磷灰石纳米线(
NWs
),另一侧是聚乳酸(
PLA
)。由不同的离子递送模式引起不同的离子释放阶段。
一方面,吸附在表面上的
Cu
2+
可以从
CSHP
膜快速释放,以触发包括抗菌反应、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和增强血管生成的级联事件。另一方面,随着
HAp
的逐渐降解,晶格中掺杂的
Sr
2
O
3
持续释放,协同调节免疫力,并促进强健骨骼组织的形成。并且,
CSHP
膜的双层结构还确保了生物活性离子
定向释放
到骨缺损区域,避免了可能因不加选择的分散而引起的任何全身并发症。此外,纳米工程
HAp
层由于
低粘附力
而阻止病原体定殖,这可以有效地防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植入后的感染。总体而言,
CSHP
多功能双层膜基于离子的阶段性和定向性释放,适应了骨修复的动态要求,从而提高了再生效率,也为新型修复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参考。该工作以“
Phased Ions-Release Bilayer-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Membrane with
Nanostructure-Mediated Antibacterial Adhesion
”为题发表于
24
年的
Small Structures
上。
【文章亮点】
-
1.
双层结构设计: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双层
Cu&Sr-
羟基磷灰石(
HAp
)
/
聚乳酸(
PLA
)引导骨再生膜(
CSHP
),材料能够适应骨修复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生物学需求,优化骨再生效果。并且通过双层结构设计,确保生物活性离子
有针对性地释放
到骨缺损区域,避免系统性并发症。
-
2.
利用
Cu
2+
的抗菌特性
以及其在早期阶段快速释放的能力,触发抗菌反应、调节巨噬细胞向抗炎表型(
M2
型)极化,并增强血管生成。这对于调节骨修复过程中的免疫反应和促进骨组织再生非常关键,突出了材料在免疫调节方面的潜力。
-
3.
利用
Sr
2+
在
HAp
晶格中的掺杂,实现其在
后期
阶段的
持续释放
,以协同调节免疫反应并促进强健骨骼组织的生成。
图
1
:具有抗菌粘附作用的双层
CSHP
膜的示意图
图
2
:
HAp
、
Sr-HAp
和
Cu&Sr-HAp NW
的表征
图
3
:
CSHP
膜的表征
图
4
:
CSHP
膜的生物相容性和干细胞募集作用
图
5
:抗菌的粘附功能
图
6
:巨噬细胞极化的调节
图
7
:血管生成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