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三板斧
#实战案例分析系列。
饿了么的张旭豪曾经放言30分钟搞定一切,然而今天懒癌发作的白领们,根本无法等待30分钟,他们终于拥有了30秒就可以搞定一切的便利货架:十步之遥、无人值守、自助零售
!
为什么新零售的龙卷风,恰恰是零售货架,而不是无人超市,也不是无人自动贩卖机?
因为无人超市的商品太多太杂,导致店面投入太大,距离用户还不近,而二八法则决定了大多数人当下最需要的是少数商品,所以浪费、麻烦、成本高。因此要聚焦、聚焦再聚焦,要把商业模型的运作成本降下来,而不要管什么前卫技术(刷脸什么的),那是巨头用来做体验店提高自己的形象格调的。
而自动贩卖机的商品数量较少,算是聚焦了的,但最大障碍在于,铁疙瘩机器不便宜啊,如果销量不高的话,场地费和运作成本难以cover,所以尽管它们也规模化分布了(公共场所和大单位内),但走的是大的人流量+低概率的购买率的路线。人流量如果小了,就不划算了。再进一步往下覆盖,走不动了!
那么接下来如果还能崛起一种零售新模式的话,可想而知,不会是更大的大卖场(盒马鲜生的模式另行再论述),而是走更加Lower的路线,更小、更散、更碎、更灵活,走向用户们更边缘化的活动场景,看起来更加无利可图,但是距离用户却更近了,购买起来更加方便(比便利店更加便利),商品还能更便宜一些......同时对于服务商来说,运作成本大幅度降低,也能有利可图,否则商业模式无法构建和健康运营下去。
无人零售货架模式就应运而生了。技术上很简单,贴一个支付二维码,一个货架(和冰箱),放一些日常饮料、点心、小吃等,不上锁(为主),没有店面,占地面积小(1平方米以内),无人值守,用户自行取货+扫码付款,全凭自觉或基本上凭自觉。
显而易见,这种商业模式最大的一个风险就是白吃白拿的可能性,考验的是用户素质。但素质是不可控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在本土商业中尚未出现开放式自助的模式,出现的还都是封闭式自助(自助餐、ATM、电话亭、贩卖机等等),用户自觉不自觉不重要,因为有工作人员监督或者铁疙瘩机器束缚着。现在全开放了,那么用户的消费素养就是最核心的要素了。
可以松一口气的是,经过互联网这么多年的浸泡,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成长起来,本土商业与消费信用,整体上是不断提高的。就是共享单车(小黄车等为主)一开始,也是有人上私锁的,但遭遇公共舆论人人喊打的压力,现在也大为减少了。
如果无人自助开放式零售货架,选择的用户群和场景,属于以下情况,那么其得以健康发展、成功运营下去的概率就大好多:
1、
帮助了业主方或场地方(多赢)
,所以租金比较便宜的,或者不需要租金的,或者是场地方参与合伙运营的(加盟什么的);
2、
用户群的年龄段高度一致
的,最好是年轻白领。反之,有老人、小孩等年龄层次差异很大的群体,就弱很多;
3、
用户群有相对一致的情感与精神属性
的,对所处的场景有高度认同的,对群体本身有一定的归属感的,比如说,同一个公司的、同一个孵化器的,等等。
反之,分属于不同领域和阶层的,谁也不认识谁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归属感的,就弱很多;
4、
重要的是,防止破窗效应
,也就是如果有白吃白拿的现象出现,应该立即马上采取后续措施,而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会导致愈演愈烈,无形中促进了不良风气的蔓延和恶化,让(犹豫的)好人也会变成同流合污的人。曾经陈佩斯的一个小品,活灵活现地展示过这个破窗效应。
具体预防措施可以有(略);
5、
最重要的是,应该想方设法把开放式自助货架,置放于公开透明的地方
。光线明亮、人来人往的地方(众目睽睽之下),有公共监控摄像头的地方,或者货架自行配置一个监控摄像头......这些都会无形中有助于提高用户的素质。公开化或者说阳光化,是最廉价的素质提高剂。
前几年开始,国内一批做室内监控摄像头的公司(包括360小米),其实一直没有找到一个高度聚焦的引爆点。对于家庭用户来说,是绝大多数人中的少数人有这样的需求,且碍于实施障碍,只有更少的人用起来了。甭管有多少案例说家里面进贼了、保姆对娃娃施虐了、老人在家摔跤求助了,这些都是极低概率的安全事件。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低概率的安全需求,遇到产品体验的三座大山(复杂麻烦和花费),绝大多数人那就继续忍一忍了。
但是对于无人开放式自助货架这个创新的商业模式来说,监控摄像头就是重要的,甚至某些情况下是最关键的成功因素,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了。配置并用起来,相比之下(有人值守或铁疙瘩机器设备),反而是三更(简单方便和便宜的),有极强的动机来规模化应用。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也将促进家庭消费级监控摄像头的首次规模化应用。说起家庭消费级的规模化爆发,(大疆)无人机目前还看不到希望!
即将爆发的这个风口,其实已经有N个大小玩家介入了,这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