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今天,在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历史性辉煌成就、正昂首挺进世界中央的新时代,面对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要实现新目标、取得新成就,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改革,从更长的历史时期来分析改革,才能“提高改革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坚定不移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更加充分持久地发挥好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用。
原文 :
《从更深层次更长时期来辨析改革》
作者 |
中共山东省泰安市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 崔伟华
图片 |
网络
人们都知道,改革就是改去、革除,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而如果从更全面更深层面上来讲,改革,应是制度(包括政策、规则、体制、机制)某些方面的广泛性改变、革除与立新。与以极端方式改变现状的革命不同,与改良、改善、完善这类局部、较小的变革也不同,改革是在现有根本制度相对稳定基础上的某些制度的广泛性变革。这种变革的方式可以有回归(回归不是倒退,是螺旋式上升后的相似状态)、借鉴、创新和“三合一”四种方式。说到底就是不能突破根本制度的底线。
从一般意义上讲,每一具体的社会性的改革实质或者说本质,是在发展事业、推进工作、完成任务中通过制度或机制的改换、变化,而确立、调整或改变组织或个人的责、权、益之间关系匹配比例、紧密程度的方式与手段。与激烈的革命性调整责权益方式不同的是,改革是相对平和地推进而最终也实现了调整责权益关系的目标。
这里要说明的是,“确立、调整或改变”的途径包括放权放责、让权让利,或者反过来,收回权责,索取利益等。“益”在这里是指物质、精神、政治(权力)性财富。包括财物之利和荣誉、职位、声望等政治、社会与精神方面的获得。一定阶段或时期,非物质性的“益”是人始终需要的,而物质性的“益”即“利”也是需要并与社会发展阶段与时期相适应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责、权、益之间的关系应包括有无、大小、方向、期限等方面。
改革的目的是充分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果活力明显不足,说明社会上的责权益关系出现了失衡状态。要进一步激发整个社会的发展冲力,就可以通过改革来调整、平衡、协调和密切责任、权力与利益关系,以充分调动更多个人、更多主体、更多要素、更多方面推进更好发展与更快进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如果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有所减弱的话,如果不能更好发展更快进步了,也就又到了进行改革的时候了。所以,发展无止境,改革不停步。
4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们在诸多领域破除了思想僵化和利益固化,使得责权益关系更加协调平衡和紧密,从而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深层次上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了全体人民,进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发展。这就是改革开放为什么成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动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显然,重大责权益关系的调整,责任减少、权力增加、利益增多的改革自然就能迅速推进,而责任增加、权力减少、利益受损的改革自然就难以有效迅速地实施。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改革推进很顺利、很迅速,而有些改革推进就很缓慢、很曲折,有些改革推进出现了变形和扭曲,甚至走向了改革初衷的反面的根本原因。在责权益关系的“立、调、变”中,权益增加者必然会拥护改革,权益无关者可能会非议改革,权益受损者必然会抵制改革。在这种情形下,为了爱护、保持更多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考虑对因改革而致权益受损者给予合理补偿,才能使整个改革进程更加顺畅与平稳。
好的社会制度,应该是形成利外才能利己,越利外就越利己的机制。这是我们必须在推进改革与完善制度过程中充分认识并加以运用的核心性理论。所以,一个正常和健康的社会,更应该是个人着力奉献、社会大力弘扬、体制机制补偿,而不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让奉献者吃亏、让索取者沾光。因此,在改革进程中除了注意补偿受损者外,更关键更紧要的是要形成对发展作出贡献者不断激励的体制机制。
不论是在历史长河中,还是我们40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很容易看到,改革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不是目的,而只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主体活力的方式和手段。活力不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下降时就是这方面制度的改革之时。只有符合实际、适应要求、顺应潮流的改革才能相对平和地解决社会的突出问题,达到强动力、提效率或保公平的目的。反之,不符合实际、不适应要求、不顺应潮流的改革反而会弱化动力、降低效率、强化不公。这样的改革肯定是错误的改革,最终也会是失败的改革。
符合实际,就是要符合我们的发展阶段与水平;适应要求就是要适应社会的呼声与民众意愿;顺应潮流就是要顺应时代的大势与发展趋向。实践证明,改革有正确与错误、时机和尺度、成功与失败的问题,也有方向和决策的科学性、措施的协调性问题。我们要发挥好改革的强大动力作用,就必须在实践中总结好、把握好、运用好、推进好改革这一手段和方式。正如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那样:“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