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猫头鹰教室
猫头鹰教室为小张聊科研发布课程与会议信息的专属账号,带来小张聊科研最新课程培训信息,并介绍课程相关的知识点,让您随时可以get到想参加的课程,也为学员提供一个继续学习和交流的港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猫头鹰教室

为什么生信分析做了一大堆,文章投了10几个期刊连外审都没有?

猫头鹰教室  · 公众号  ·  · 2025-04-11 09:06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生信分析文章的投稿困境及策略。文章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生信分析文章在期刊投稿中的情况,包括纯生信分析、生信分析与实验验证结合的文章,以及简单生信分析与大量实验验证的文章。文章还强调了避免套路和模板,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生信分析文章投稿困境

很多纯生信分析的文章因被认为“灌水”而被期刊拒绝。期刊编辑对某些国内医院为单位的纯生信分析文章会默认拒稿。生信分析文章需要结合实际,避免套路和模板,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关键观点2: 生信分析文章类型

纯生信分析的文章较难发表在高分区期刊上;生信分析与实验验证结合的文章是现在多数期刊接受的“下线”;简单生信分析与大量实验验证的文章则更能体现生信分析的价值,并受到主刊的认可。

关键观点3: 文章质量的重要性

文章的本质是“讲故事”,而非套模板或堆工作量。如果生信分析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并抛开“套路和模板”,文章会意外的好发。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题目中提到的问题,因为有很多粉丝说: 我的文章做了好多生信分析,但是文章从 5 分开始投,都换了 10 几个期刊了,现在 1 分的期刊都直接拒稿,都快毕业了,怎么办?

下面我们先从生信分析说起,基于生信分析的研究大致分为几类:

1. 纯生信分析的文章

这类研究在 2022 年之前还有不少期刊发,不过一般发不到高的分数(大部分在 5 分以下),后来我们也看到了有很多 生信友好 的期刊都被预警了,其实也很好理解: 当一个期刊发的 1/3 甚至更高比例的文章都是一个国家、研究结果都是一个套路(只是换了疾病、换了热点,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创新)的时候,研究本身就存在 灌水 的嫌疑 ;当然也不能绝对说发不到一区甚至 10+ 的期刊上(毕竟还有一些“关系稿”)。但是很多期刊的编辑已经明确说了: 看到国内医院为单位、纯生信分析的文章都会默认拒稿

2. 大部分生信分析( 70-80% + 简单实验验证( 20-30%

这种占比的项目是现在很多期刊可以接受的 下线 ,也是很多粉丝正在采用的方式,毕竟大部分人没有足够的经费做大量湿实验的,当然文章分数一般也很难高,如果只需要做免疫组化、 PCR WB 以及细胞的功能实验就可以的话,就算 灌水 也能理解和接收,毕竟大家都不容易。不过这种文章也只能说是 2025 年这两年,以后估计这种研究也会越来越难; 另外一个是已经看到一些“以后会暴雷”的文章,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生信分析筛选到的基因在细胞里面根本不表达,而文章里面居然还能做细胞的敲降,甚至还能做出功能来(有的一查作者是粉丝,算了……);

3. 简单生信分析( 10-30% + 大部分实验验证( 70-90%

就文章的比例来说, 生信分析能起到关键问题的“提示作用”就可以了,即研究为什么做 A 基因(而不做 B 基因)、做 C 热点(而不做 D 热点)、做 E 通路(而不做 F 通路)就行了,后续就要做湿实验验证了。 这种生信的用法在大部分研究中都不会过时,主刊的文章不也经常用生信分析来支持结论吗? 而且随着大家对科研代表作的认可,这种用法会越来越多,这样生信才会回归到本身的价值。

以上的几种类型都是从很实际“甚至功利”的角度来说,毕竟大家要考虑毕业或者支撑的事情,本身无可厚非。

另外, 不要拿一个期刊上的“下限”文章来做判断; 同样的工作别人能发(有很多因素是只看文章体现不出来的),换成自己可能连送审都不行,问题还不是被忽悠了么?

最后说一个“诀窍”: 如果生信分析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而抛开“套路和模板”,文章会意外的好发;因为文章的本质是“讲故事”,而非套模板或者堆工作量。

课题和文章思路请联系Alice@解颐生物,扫码备注:科研合作
图片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