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潇湘晨报  ·  再次道歉!全额退款 ·  22 小时前  
潇湘晨报  ·  陈小春、应采儿,传新消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研究生人数超本科生,卷学历还有出路吗?

维舟  · 公众号  ·  · 2024-10-17 17:00

正文

《垫底辣妹》剧照
“本科生遍地走,研究生多如狗。”

这句长久以来流行的戏谑,从未像今天这样逼近现实。2020年人口普查结果,中国人中拥有本科学历的其实仅有6.67%,拿到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更只有0.76%,接近9:1, 然而今年开学季的一大新闻,是兰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已经出现了“在校研究生多过本科生”的现象,但到底是学历贬值的征兆还是好事?
教育博主张雪峰认为,这不值得大惊小怪:“高校分成三种,研究型大学,教研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985工程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招生数量比本科生招生数量大是非常普遍的,清北复交都是这样的,兰州大学作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科研重镇,多招研究生很正常!这波我站兰大!”

有一点他确实没说错,这不是什么新现象。2021年,北大毕业生总数9704人,研究生就占了6778人(其中硕士5062人,博士1716人),占了近70%,清华的这一数字是56%,中科大竟高达76%。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2022-2023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2023年北京高校全日制毕业生数量约29.6万人,其中研究生16万余人,多出本科生3万人。这一现象至今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多达53所“双一流”高校今年招收的新生出现了“本研倒挂”。
《二十不惑》剧照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很正常”的事,成了当下全民热议的话题?仅仅是无知的公众对此大惊小怪吗?

答案是:这一年多来,整个就业环境发生了太大变动,太多人本已充满了焦虑不安,看到“研究生多过本科生”,他们的普遍反应就是——“现在是个人都得考研究生,不考就没有工作,不考就等于饿死。”
网上有一种颇具代表性的声音认为:“一个更残酷的事实,如果研究生都找不到好工作,本科生则更找不到,高学历可以随意向下兼容,而低学历是不可能向上兼容的。所以说,千万不要被网上那些‘读书无用论’‘学历过分贬值’等不良言论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然而,研究生就一定比本科生更好找工作吗?现实是,2024年毕业季,硕博士生拿到offer的比率低至44.4%,不如本科生(45.4%)和大专生(56.6%)。
这甚至早就不是新闻了,十多年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就曾指出:“从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的2005年开始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如本科生。”
《请回答1988》剧照
在当下经济下行之际,很多用人单位要的不是高学历人才,而是“来了就能做”的廉价劳动力:“本科生能做的,为什么要硕士博士?还要开高工资。”

既然研究生毕业了也难找工作,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考研?这里面的原因可就太多太复杂了。
虽然市场上的很多低技能职位对学历要求不高,但那些“好工作”(尤其是事业编制)常常还是因为僧多粥少而竞争激烈,择优录取时首先看的还是学历。最典型的就是高校的行政岗、辅导员岗,要说起来技能并不复杂,但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博士学位教职工比例,这两年很多人为了保住饭碗,全都莫名其妙地成了博士。

在现行的评估体系下,高校有着强烈的内在动力去扩招研究生,因为要证明办学层次和水平,就得有更多硕士点、博士点,一旦有了就得招研究生,他们往往成了导师的免费劳动力。 一位台湾学者曾和我说,岛内当年也曾硕博士过剩,海归博士还能谋到饭碗,“土博士”更难,往往“毕业即失业”,她因此问导师,为什么还要招研究生,导师倒也很坦诚:“因为不招,就没人帮导师干活了。”

当然,研究生扩招至少还有一个好处:本科生找不到工作,去读研,倒也在表面上降低了失业率。那等到博士毕业的时候怎么办?一些高校于是就在博士就业上挖空心思做文章,没找到工作的博士一律签本学院科研助理。

《欢乐颂》剧照
那学生呢?很多人其实也谈不上是出于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理想,只是本科毕业难以找到理想工作,就寄望于读研来更进一步,还能再逃避几年踏入社会,指望着到时自己在应聘时能有一块更好的敲门砖。尤其是那些本科就读院校一般般的,“镀金”的动力更大,也因此,近些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学历歧视:对研究生,问他本科在哪读的,那才被视为是其高考时体现出来的“真实水平”。

就这样,在“好工作”岗位需求、高校办学和学生镀金的三方合力之下,考研持续升温,研究生数量也不断增加,这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唯独忘了一件事: 培养出来那么多硕士博士,但当下市场上是否有那么多坑能足以容纳?

国内的大学教育,原本研究生数量是极少的。建国初期都没招收研究生,1956年要“向科学进军”,才培养了数量很小的一批硕士博士,1958年研究生制度干脆被废除,四年后恢复,但没几年又再度废除。1966年全国高校在校研究生仅3409人,到1977年只剩266人。研究生大幅扩招,完全是近些年的新现象,2020年在读研究生首度突破300万人,但这些人读完了有什么市场机制可以吸纳,好像就没人操心了。

“研究型大学”诚然能体现高校的学术水准,这一源自德国的高等教育传统也一直备受推崇,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当下的“本研倒挂”现象与其说是旨在推进学术前沿的自由探索,倒不如说是一场多方利益各取所需的共谋。
其结果, 数量不断膨胀,质量则一言难尽,毕竟既要大幅扩招,又要保证研究生的高水准,原本就难以兼顾。

《匆匆那年》剧照
本来,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和本科生很不一样,那并不只是“更高一点的学位”,而旨在进行自由的学术探索。 也因此,历史学家查尔斯·欧曼(Charles Oman)爵士曾说牛津历史系的教授尽量为研究生上课却不成功,因为“研究生徜徉在他们自己的喜好之中”。
然而,我们当下的研究生教育却像是高考的延续,连《中国科学报》前两年都发文质问:研究生为何提不出问题?很多研究生只是为了混张更拿得出手的文凭,对学术本来就谈不上多大兴趣,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萧功秦就曾吐槽说,有的历史学博士生连“费正清”是谁都不知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