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也谈钱
从草根起步,为最终财务自由而奋斗的也谈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调研心得  ·  爆发了!我要加钱了! ·  13 小时前  
ETF和LOF圈  ·  春节后,A股开市关注什么? ·  2 天前  
何夕  ·  垃圾电影终于开分了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也谈钱

新的目标|财务自由实证 #68

也谈钱  · 公众号  · 投资  · 2024-12-09 13:3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财务自由过程中的目标设定、幸福感来源的多元化以及投资与理财的重要性。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分享了对财务自由的理解和实现过程,包括将财务目标从数字转变到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平衡投资与生活,从而实现真正的财务自由。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财务自由目标的设定与调整

作者通过个人经历,探讨了财务自由目标设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调整目标。达到一个目标后,很多人会选择设定更高的目标,但作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来源的多元化。

关键观点2: 幸福感来源的多元化

作者提出人的幸福感来源越多元,外在看来就会越强韧。在财务自由的追求中,也应该关注多元幸福感来源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财富数量的增加。

关键观点3: 投资与理财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公开自己的财务进度,实证了普通人通过工资理财也能实现财务自由的理念。同时,作者也强调了投资复利只是获得被动收入的方式,而不是致富的秘密。在财务自由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主业的发展和理性消费。


正文

财务自由实证的数字终于再上一期跨越了 500。后来有读者问我,是不是该把目标改一下了,比如变成 1000。

这一路我看过很多前人经历,达到一个目标再设置一个更高的目标,这是很多人下意识的选择:

  • 有的伙伴原计划离职,但达到本金数字以后发现没有自己想得安心,又多攒了几年;

  • 有的伙伴达到一个数字后发现还是不自由,又定了更大的数字,周而复始……

所以我几年前也在考虑这个问题,达到 500 就把目标改到 1000,那达到 1000 呢,再改成 2000?久而久之,这个目标 是不是就失去意义了。

生活中有个对照组——考驾照。

我学驾照那会儿科目三要求在教练的带领下,开够至少 300 公里。那个阶段,我开车的目标真就是公里数本身,去哪不重要。

但当我掌握驾驶技术、拿到驾照以后,公里数就不再是个目标了。大家不会说我今天开车是为了开够 10 公里,更重要的是我们开车想去的地方。公里数当然也在同步增加,但这只是顺便的。

财务自由也是。我们会有一个阶段把本金数字作为目标,培养理财技能、理顺自己和财富的关系。但接下来,本金数字就未必再是下一个目标了,更重要的是我想过怎样的生活。

财富是通往目标生活的桥梁,不要住在桥上。

但生活也不能没有目标

不过,有一两年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我矫枉过正了,走了另一个极端——从不再设一个层层加码的本金目标,变成了「不需要目标」😂

所以读到这句话时又很有共鸣:

成长是通过追求具体的目标实现的。

2024 年我重定了这个目标, 允许奇迹发生 。很简单,每个季度去一个地方,每天读一小时书就好。

结果,今年真的充满奇迹。

一个我最开心的变化, 变快的时间又慢下来了 ——提起一本书,感觉已经过去好久,但一看读书记录才几个月。感觉很奇妙,认知迭代的速度变快了,时间流逝反而变慢了。

很巧的是,就在那几天我读到了这条谚语:

时间流逝得并不比从前快,只是我们更匆忙地度过它。

更巧的是,就在同一天,有伙伴分享了这条书摘:

它们出现在同一时间,这本身也是个奇迹~

生活不要只有一个幸福感来源

上周五我和小酒馆新录的一期播客上线了(大家快去听 ),聊的话题是「不仅投资,生活方式也要穿越周期」

傅老师有个感受大家很认同——考虑家庭财务时,把关注点从收益率一个维度拓展到更多,比如储蓄率、现金流、本金增长、备用金、保险等等多个角度上,会更安心、更幸福。尤其是行情不好的时候。

心理学上也有这个观点, 人的幸福感来源越多元,这个人外在看来就会越强韧 。这些年有的伙伴也在经历一个变化,以前幸福感主要来自工作(升值加薪),现在也开始来自生活。

并非财富数量不重要,而是幸福感来源不能只有这一个维度。

当我们把目标从一个数字改到一个更大的数字时,也在暗示自己,好像生活里重要的事儿只有钱。但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一个幸福感来源的无限叠加(ta 的效果会钝化),而是更多幸福感的来源。


实证账户更新 2024-12-03

记账工具来自 有知有行

被动收入观察 👇 从投资中获得的「累计被动收入」目前还在「累计日常开销」曲线的下方,但曙光已现。

注:这张图的思路来自 第 30 期实证 ,长期跟踪财务自由的可行性。家庭开支曲线里,我没有算买房首付、一次性税费和部分硬装的钱。剩下大家能想到、想不到的,房贷月供、家具、家电、旅行、保险、医疗什么的,每一笔都算进去了。

……

最后例行提醒大伙,财务自由的投资和被动收入虽然看起来性感,但「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本金和收益只是自由路上的「果」, 主业努力多赚钱、理性消费少挥霍,以此积累本金,再加上不被短期涨跌干扰、坚持投资才是背后的「因」

投资复利只是我们获得被动收入的方式,而不是致富的秘密。

在财务自由实证的最初两年,我写得最多的也不是如何投资,而是如何 少在投资上花时间,好能多花时间关注主业 ,同时理性控制开销,尽快攒钱。

假如有 10 万本金,就算投资翻倍也才赚了 10 万。而投资翻倍极其困难,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才 20%。相比之下,在职场上努力提升,让收入再增加 10 万则要靠谱得多。

对财务自由而言,“钱生钱”做到 80 分足矣,剩下的精力还是应该关注赚钱和省钱这些“人生钱"。

关于这份实证

普通人通过工资理财也能实现财务自由 ,这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践行的理念。从最初懵懵懂懂到 2017 年制定具体的财务计划,再到今天,已经走了 5、6、 7 年。

为了能够更加透明、中立地实证普通人财务自由的可能性,从 2019 年开始我决定公开自己的财务进度,成为这个系列内容「财务自由实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