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进化论
晚上好,我是
Taka。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能都会有一段迷茫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
迷茫期很常见,但可怕的是有人会一直陷在迷茫期走不出来。一直浑浑噩噩,虚度光阴。
所以今天我想跟你们分享
「女神进化论」
的寺主人
写的一篇自我管理的文章,希望能为迷茫的你带来点灵感和想法,让你走出迷茫期,找到前行的方向。
今天要和大家来说一下
标杆管理法
,不一定马上能解决你的问题,但是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思路,这个方法帮助了我很多,希望也能帮助到你们。
标杆管理法 (Benchmarking)是由美国施乐公司 20 多年前首创的,是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不断改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
「...是一种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
原始的 Benchmarking 作为企业管理方法,从选择标杆到评审一共有12个步骤。我们换个思路,把企业用的这种管理方式
简化后用到个人管理上,
也同样适用。
选择一个好标杆
在企业管理上,标杆管理的标杆可以分成 5 类。
但是在个人管理上,其实没必要分的那么细致,我们只需要
找到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作为短期标杆
就可以了。
设立长期标杆非常困难,因为大部分人看不到那么遥远,谁知道十年后世界是什么样子呢。我 10 年前还在读大学呢,完全不会知道现在会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找一个短期标杆是非常容易做到的。
之前被王健林的 1 个亿小目标刷屏,我们认真地来看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选择王健林作为一个短期标杆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中间的差距太大了,并且时代、机遇等等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这个标杆
必须是可行的,跳一
跳就能够得到的。
比如说我自己在「护肤」这个方向选择的标杆就是
美国的宝拉·培冈。
很多小猴纸应该也对她不陌生了,她应该能算是美国护肤科普最有名的人,她是草根出身,最早是化妆品柜台的 BA,后来凭着自己的对护肤的信念和执着一路做到今天,书籍销量过亿,还有自己的知名护肤品牌宝拉珍选。
我如果在5年内可以做到她的70%,就可以给自己打个100分了。
标杆管理对我来说非常奏效,再给你们举几个例子。
我还记得我 15 岁的时候,第一篇小说发表在了《青年文学》上,高兴得不行。在此之前的 3 年时间,我都是在
参照青年文学的作家们
写小说,
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在青年文学上发表小说。
我自己当时在学交互设计的时候并不是交互设计这个圈子里的人,但我经常看很多当时已经很有名的交互设计师的博客,我的标杆就是
「5年后我也要成为和他们一样优秀的交互设计师
」,
后来我就实现了,并且和当时的那些「标杆」现在都成了关系很好的朋友。
我准备做自媒体的时候也一直在学习大号,标杆就是「1年后我也要成为这样的大号」,然后我就实现了,同样那些当初学习的大号也都成了朋友。
如果没有标杆,闷头前进,你就很难知道自己走到了哪一步,哪一步走错了。
现在想想你周围有谁值得你设置为标杆的?
闭上眼睛想一想,
你5年以后最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你最不想成为的人是谁?你最想成为的人又是谁呢?
如果生活的圈子比较小,可以多看一些人物传记,多参加一切能和圈外人有接触的活动,不要自己干等着那个「标杆」出现。
找到你和标杆之间的「产出差距」
找到标杆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找到你们的产出差距。
我们关注一下产出差距,就是看得见摸得到的个人产出。可以看到 2 年前的饲主神马都没有,从零开始。2 年后我做了一小步,向宝拉妈更接近了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
产出需要有「量」也要
有「质」。
比如说前段时间有个很勤奋的男生跑来问我说他天天写公众号,为什么还是没有效果?
天天写公众号的人有很多,读者并不是关心你有没有天天写,而关心的是你每一篇文章能给读者提供什么价值。
如果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质量如何,可以找多一些专业的人士看一下你的产出有什么问题,和你的标杆差距还有多大。
你能做的就是去找你的这个标杆都做过什么事情,正在做什么
事情,有哪些成就。
挖得越细越好,把时间先后顺序理出来。千万不要只看到一个人家几十年努力后的最终结果然后就把这个最终结果作为「产出差距」,那么和王健林说的1个亿小目标并没有什么差别。
找到你和标杆之间的「输入差距」
梳理完了产出差距,你并不可能马上开始做,你的标杆能做到而你目前不能做到的原因是你们有着很大的输入差距。
也就是你没有学到的东西,你的标杆先于你学到了。这个输入差距的意思就是要学什么。
比如说我知道了宝拉妈的产出是专业的护肤内容。那么我的护肤知识可能是很局限并且没有那么专业的,要学的就是护肤相关的知识。行业经验我没有,那么可以先从理论知识开始,行业经验可以等理论知识完备以后再找专业人士请教。
我读交互设计前知道交互设计师的产出物是线框图,但不知道从不会画,到能够画出线框图的过程中交互设计师需要学什么技能,于是就把招聘网站上能看到的所有大公司的岗位描述都读了一遍。
能够知道「要学什么」的途径很多。互联网这么方便,你们这么聪明,一定能找得到。
找到你和标杆之间的「渠道差距」
知道「学什么了」,但是「去哪儿学」呢?
毕业以后,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自学,如果有现成的培训课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没有的话,我们能做的就是下面三个方面的信息学习。
▍
索引信息
索引信息比较短小,
在行的一次行家课、知乎或者微信上的大部分
文章都属于这种。
千万不要把这种信息当做速成的干货,并不可能!
它的最大作用是
「师傅领
进门」,
给你具体的一些目标、框架,让之后你自学干货的时候不会跑偏了,帮助你避开很多坑,给你指明方向。
我今年开始用在行,我在在行上花了大概 2 万元,了解了市场营销、公关、校园推广、企业管理等很多领域的大体学习路径。
比如说果壳的 COO 姚笛老师就给我讲了管理的基本常识,我知道什么是 TOC,如何做目标计划执行反馈等等,知道自己该看一些什么书,平时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知乎我从做硬件创业的时候就在上面学了很多硬件经验。
▍
深度信息
有师傅领进门,更深入知道自己缺什么了以后,就可以按照师傅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专业的书籍和网络课程可以让你深入系统地进行
学习,
会让你短期内快速成长,如果你学好了这部分知识,并能够吃透,那么足够你踏入一个新领域的初级岗位了。
我以前没有做过公司管理工作,也没创过业,创业以后,大量公司管理和项目管理知识都是从书里学来的,有别的公司的知识,也有研究的理论,可以避免很多坑。
我没有学过市场营销,会看一些经典的学营销的书籍。
当然啦,进化论书架里化妆品专业的书籍,普普和我都在看。
不仅仅是我,进化论的其它小伙伴也有着很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说我们的用户运营刘玉小盆友就在看社群的书。
我们负责人事的小伙伴为了提高面试质量在看行为面试法。
进化论对于前两种信息非常看重,如果你只是一直在接受被动的信息,说明你没有这样一个持续学习的习惯,以后遇到新的问题,新的困难,很容易就变得无所适从了。
▍
实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