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理论出现的早期阶段,对许多经济学家而言,金融市场仍然被视为单纯的“赌场”,而不是“市场”,而结婚这件人生大事似乎跟金融有着一样的命运。
从早期的“指腹为婚”、“私定终身”这种有点赌博性质的结婚方式,到提倡自由恋爱的今天,我们仍然没有躲过婚姻的市场化:催婚。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再回家过年,主要原因是害怕被亲朋好友追问薪水、买房和工作成就,更重要的是,如果被催婚的话,那种感觉确实不太好。
听家长的话,有点对不起自己,毕竟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听家长的话,似乎也不妥,毕竟家长也是为你着想,并没有什么不对。
这个时候,金融人或者学习金融的朋友就会感觉,中国的家长有点像“投资者”,急功近利,从他们经常说的话里就可以看出:“你都多大了,还不结婚?”
英国统计学家Galton在英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约有800多名村民猜一头牛的重量。所有人猜的重量的平均值最接近牛的重量,比没个人猜的结果都更为精确,这就是所谓的“众人的智慧”。
当青年平均结婚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这就是社会自己的选择,如果你的年龄还不大,就需要告诉催婚的家长,这个时候不是该催婚的好时候。
“众人的智慧”在股市投资中也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千千万万的炒股者对股票价格做出判断,到最后股票的价格反映的是所有股民对于该股票价格的综合判断。
每天有很多机构在预测股价走向,只有那些理智的金融人才知道,股价是无法预测的,所以他们更相信市场,而非“专家”。就像父母催婚一样,会找出很多邻居朋友的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成功地找到人生另一半,过上了美满幸福的日子,而那些不听话的家伙,只能孤苦伶仃一个人,还得自己打洗脚水。
日子是过出来的,催婚会带来什么样的日子家长并不清楚,这也不是一个太平的年代了,出轨的事情越多,造成恐婚情绪蔓延。在家长的逼迫下相亲,像个商品一样给自己明码标价,聊得话题永远都是车子房子存款,这些可以看到,未来的生活看不到。你要告诉家长,几顿饭是不能了解一个人的,尤其是那个可能要过一辈子的人。
当消费某一物品的数量越来越多时,每增加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催婚这件事变得越来越讨厌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你第一次被父母催婚的时候,你会觉得“好神奇”,原来家长真的会催婚,然后你去相亲了,然后失望了。等下一年,又被催婚,你的感觉就会变成“怎么又来催婚,我是嫁不出去了?
”忍不住想吐槽,如果次数更多的话,那么就会变成被催婚的体验就会越来越差,到最后导致很多朋友不敢回家过年。你要告诉家长的是,我爱你们,但是我不敢回家。
选美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用来解释股价波动,他认为金融投资如同选美,投资人总是买入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股票。
这个理论的提出着实把大家吓了一跳,多数情况下,自己喜欢的女朋友总被家长认为是“选美”的结果,或者吐槽家长的审美标准,都是挑选自己认为好看的人,毕竟这是个看脸的时代。你要告诉家长的是,过日子需要的美,不只是外表美。
投资组合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一个投资组合是由组成的各证券及其权重所确定,选择不相关的证券应是构建投资组合的目标。在催婚这件事上,出了家长的想要报孙子的决心,也离不开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劝说,还有邻居间的对比。
举个例子,如果邻居有个跟你一样大的孩子,并且已经结婚生子,那么这种情况无形中会成为家长压力,然后成为催婚的动力。即便没有结婚生子,父母之间的交流,一旦提到儿女婚姻,那么下一步一定是催婚。你要告诉家长的是,不要因为别人过得好,就觉得自己也能过好。
这句话来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Daniel,同时提醒我们,在催婚这件事上,你们是不可能战胜父母的,一旦讲道理输掉,父母就用使用“中华传统美德”压制你。你要告诉家长的是,我很孝顺,但是不代表我会盲从。
没有人不想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生伴侣,但是催婚确实有点“赶鸭子上架了”。接触的人越多越觉得自己孤独无依,也许是受过伤,害怕重新开始,也许是心里还有那个人,再也装不下别人。家长也有自己的道理,无论怎样,家长都是为了儿女好,催婚也是怕后继无人,害怕时间越久,结婚越南。
回家过年的人少了,除了工作,跟催婚也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婚姻自古是大事,不建议将就,如果你觉得身边没有一个让你心动的人,不如早点学习金融的知识,考一张CFA证书,提升自己的层次,才有机会去遇见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