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是经济日报主办的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以经济报道、资讯传播和经济服务为主要发展方向,是目前中国境内最大最权威的综合经济类网络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观察报  ·  A股开盘:三大指数涨跌不一 ·  19 小时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DeepSeek突发:暂停充值!紧急声明 ·  昨天  
数据宝  ·  最新筹码大幅集中股出炉 ·  2 天前  
节点财经  ·  2025春节档用103亿票房宣告:中国电影杀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经济网

生活中的辐射到底有多可怕?真相在这里~

中国经济网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4-28 12:56

正文

WiFi辐射杀精?

B超辐射致畸?

儿童手表辐射超手机千倍?

家电辐射诱发基因突变?


关于“辐射”危害的传言,我们从小听到大,让不少人担心和恐慌。它们真的准确吗?


《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第十九条指出,“ 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接触辐射,但不用谈‘核’色变 。”生活中的辐射没那么可怕,大多是符合安全标准的,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破解五大辐射传言

有人依然对辐射有一定的恐惧心理,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关于辐射的各种说法。为此,专家进行了释疑解惑。


传言一

手机上网会比平时多5万~6万倍的电磁波


据世卫组织调查,长期暴露在电磁波下,约3%~5%的人会患上电磁波敏感症。也有专家提醒,电磁波与塑化剂都属于2B级(致癌物等级)可能致癌物,应尽量远离。



但是,手机、打印机、WiFi路由器等电磁辐射量多数是在国家安全限值标准以内的。


手机上网主要有两种方式:


  • 通过WiFi连接,通过路由器来联网,由于离得距离近,电磁波影响很小。


  • 移动连接,手机发射出的电磁波和打电话时差不多,远低于人体安全辐射警戒值,其穿透能力远低于可见光。


例如,穿戴整齐走在明媚阳光下所受到的电磁波辐射能量强度,是全身赤裸紧紧依偎着一部手机入睡时的60倍,所以 手机产生的辐射 微不足道


传言二

一次X光检查相当于坐飞机飞行2万公里?


很多人去医院做B超、X光、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担心辐射对身体产生伤害,有人称“做一次X光检查带来的辐射剂量,相当于坐飞机飞行2万公里”。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 B超

    它是两个维度的超声信息, 不含任何辐射


  • X光

    穿透性很强的射线,只有人体接受的剂量和时间超出一定的值,才会对机体产生损害。
    医学设备的风险系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说明,属于人体安全范围, 不必过分担心辐射过量


  • CT检查

    同样是X光,一次CT检查给病人带来的受照剂量约在几个毫希沃特(辐射剂量单位),这一剂量与每人每年接受的天然存在的放射性辐射量相当。
    病人可根据病情在科学控制剂量(每年不超过两次)前提下酌量检查。


  • 磁共振检查

    不使用X射线,因此 没有辐射


传言三

安检机器内部辐射强大?


在火车站、机场、地铁站,很多乘客还没等包过安检机器,就急着把手伸进去拿,有人认为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其内部辐射很强大。


行李X光安检仪和医用X射线诊断仪一样,都是通过用X光照射被检测对象以获得对象内部图像,但 其辐射剂量要远小于医用X光诊断


举个夸张的例子,即便把人放进地铁、火车站使用的X光安检仪里,要扫描大约100次才能达到一次胸透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不过, 孕妇和儿童 还是要尽量避免上述情况,虽然是小剂量的安检,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一定辐射。


传言四

家电辐射诱发基因突变?


有人担心家电辐射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甚至有说法称家电辐射不仅诱发基因突变、促使变异细胞产生,还会扰乱激素分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衰弱等。


但是一般来说,每种家电都有国标规定的固定工作频率(产品说明书中会标明)。在相同的工作强度下,频率越高,对人体的辐射作用也越明显。



  • 微波炉

    启动时门缝处电磁辐射最大,但微波炉上的金属可以吸收电磁波,隔断电磁波,即便如此烹饪时也请勿过于靠近。


  • 电动剃须刀、电吹风

    使用时间越短越好,尽量远离儿童,开启和关闭电源时也要远离身体。


  • 电脑、电视

    使用时要保持距离,看电视时最好保持2米距离,室内要有适当照明,观看时间不要连续超过两小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