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程序猿
本微信公众号:imkuqin,为程序员提供最新最全的编程学习资料的查询。目前已经开通PHP、C/C++函数库、.NET Framework类库、J2SE API查询功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码农翻身  ·  第一批鸿蒙激励金到账,选鸿蒙选对了! ·  2 天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趣图:只要你够莽,所有程序都是搞成一行代码 ·  5 天前  
OSC开源社区  ·  35岁草根程序员下桌,去另一个赛道写“Hel ... ·  5 天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啪啪啪!谷歌 CEO 爆猛料,立马就被员工打脸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程序猿

送外卖也要讲基本法,外卖三巨头是时候坐下来谈谈了?

程序猿  · 公众号  · 程序员  · 2016-12-02 20:09

正文

上周日,一条关于快递员与用户发生纠纷的消息突然在朋友圈刷起屏来。继专车司机砍伤乘客、快递员盗窃用户包裹后,生活服务从业群体日渐庞大所带来的社会隐患,又再成为社会讨论热点。


不点外卖?只挑自营配送的来?别鸵鸟心态


为规避风险,一些网友的第一反应是,“以后少点外卖、少打车。”然而就连这些人也不可否认的是,手机叫外卖、打车、预定家政服务,这些曾经被认为时髦的动作,如今已然成为“城市动物”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那些“孤立主义”的声音没有认识到,便利是互联网生活服务的本质,你今天可以不用,明天可以不用,但总有某一天,便利性需求会超过你对风险的担忧。正如汽车刚出现时,民众视之如路上的洪水猛兽,而今天,尽管交通意外时有发生,人类社会却早已是车轮上的世界。


置身互联网大潮,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我们应该想的,不是如何去封杀新事物以屏蔽其必然带来的风险,而是将其纳入社会体系中,以成熟的规则保证其有序运行,并使其为社会进步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至于那些“只点服务质量较好、管理较正规的自营配送”的想法,也并不现实。


来看一组数据:上周,易观发布了Q3的即时配送市场报告,数据显示,当季整个市场送出6.22亿单。按这样计算,平均每天全国有将近700万单的配送需求,就算每人每天平均能送50单,全国每天也至少需要14万配送员。如果这14万配送员全由外卖平台自聘,其人力成本每月将近10亿元,这是任何一个外卖平台都无力承担的。就算土豪如京东,目前也不过6万自营配送员,而正是这导致了京东至今尚未盈利。


所以,现在外卖平台的配送员都是以代理、众包、商家自配送为主,自营为辅。少数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大品牌有自己的专业配送团队,但这毕竟是凤毛麟角。未来的趋势,必然是全民配送。


更何况,配送是否安全,服务质量好不好,并不由是否全部自营决定。自营、代理、众包、商家自配送,都不过是一种组织形式,配送安全、服务质量的根本,最后还是要取决于平台的监管机制。


配送员纳入监管体系,一个都不能少


说到监管,千头万绪,但无论情况多么复杂,配送安全监管的首要条件,还是监管对象看得见、找得着。然而,作为不隶属于平台编制的运力,商家自配送却一直游离于平台的监管体系外,这无疑是最大的安全隐患来源。


因此,平台监管机制的当务之急,是把商家自配送运力也纳入监管,必须将每一个配送员信息都录入数据库中,并监控其每一次配送的过程。


在这方面,各大平台开发的配送产品,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监管平台。


以饿了么为例,目前平台自营、代理和众包配送员,均使用蜂鸟配送APP进行配送。你在注册成功的一瞬间,就意味着你的信息作为一个配送员被记录在案;用户的服务评价,也会直接影响到你的收入。因为被纳入到监管体系里,配送员不得不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所以,即便是商家自配送人员,只要是配送该平台的的订单,平台都有权利和义务要求配送员使用平台的APP注册、接单和送单。如今的配送APP使用已经非常方便,只要在接单时扫一下小票上的二维码,即能成功接单并进入监控范围,这不应成为监管的一道门槛。


 
(饿了么蜂鸟APP界面)


当每个配送员信息都被记录在案,各种监管措施的实现就变得容易。


在事前资质审核方面,目前各即时配送平台的技术和规则已经成型。在饿了么,自营和代理配送不说,就连众包配送员注册也要提供健康证,首先就从食品安全方面降低了大量风险;此外,其审批系统还与公安部门实现了数据对接,配送员输入身份证号注册的下一秒,系统就能判定该号码与配送员姓名是否一致,审核人员也会对配送员健康证的照片与身份证照片进行比对,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他人身份证注册。


GPS定位、实时路况等技术,在事中监管也能发挥巨大作用。滴滴为防止司机在驾驶途中做出不法行为,设计了一套预警机制——当系统监控到车速异常加快或异常停车时,自动向平台发出预警。那么外卖平台也完全可以利用类似的GPS技术,在配送员位置出现异常情况,比如在用户家中停留超过一定时间时发出警告,提醒客服拨打用户电话确认情况。


不仅如此,如平台能与交警部门实现数据对接,结合定位技术,配送员逆行、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都将无所遁形。这对抱有侥幸心理的配送员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阻吓作用。


除严格审核和技术监控,完善的培训制度、事后的奖惩规章等自然也必不可少。可以预见,如完整的信息库能建立起来,这一套机制将大大提升即时配送的安全度。


安全非一家之事,还需行业、社会共治


自身的监管体系建立起来后,下一步,就是行业和社会联合监管,为安全加上最后也是最牢固的一道保险。


行业共治,首先是制定行业公约。美团这次事件,正好可以成为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等各平台坐下来交流配送安全监管经验,并制定一个较高标准的行业公约的契机。在实现形式上,可以是地方有关部门来牵这个头,召集各平台商讨出公约的框架。为保证公约的约束力,过渡期后,政府还可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将公约内容制定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网络即时配送服务监督管理办法》。


公约之外,一些必要的技术合作,也是行业共治题中应有之义。最简单的如“黑名单”的共享:任何配送员因犯严重错误而被某平台除名,即自动被记录在行业黑名单上,无论是何种运力形式应聘,其他平台对其均不予招用。这不仅杜绝了有不良前科的人员在行业内流转,同时也能成为悬在所有在职配送员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对其起到警示作用。




视线跳出行业,社会上也有平台完善监管机制取之不尽的资源。


出于保安考虑,一些小区、校园拒绝让配送员入内,这固然根绝了不法分子作案的可能,但也给用户取餐造成了较大不便。究其原因,是小区和校园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对配送方的不信任。有见及此,若配送方将该区域配送员信息共享给小区和校园管理方,并实现动态更新,小区和校园就能“摸清底细”,并放心对名单内的配送员放行。这样的信息互通,一方面提升了彼此的信任度,另一方面,亦能倒逼那些“游离在外”的配送员加入监控范围,加快完善这张监管“天网”。


一些跨行业的合作,有时也能起到奇效。比如最近很火的芝麻信用,被认为是判别个人资产状况的“金线”,这自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鉴别配送员的背景。如以此作为配送员的一项身份认证,用户在点餐时将放心不少。考虑到饿了么与阿里的资本关系,这样的合作,理应是水到渠成的事。


说到底,按现在的趋势看,即时配送未来极有可能成为水电煤一样的城市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它的安全性必将影响千家万户的生活。既然水电煤行业都有自己的技术标准,城市里的大小建筑也都适配这种标准,那同为基础设施,即时配送也应当有自己一套行业规范,整个社会同样应去支持并协助这套规范的落地。


正如历史上每项伟大的产品或服务在真正改变世界前,都必然经历一次规则约束的洗礼,远的有汽车、电信工业,近的有电商、网约车,今天的即时配送,或许就是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