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计算机六十年
中国计算机历史研究,科学家与社会进步,人与信息系统,智慧城市与谋略,创新和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南日报  ·  来河南,总有_________! ·  22 小时前  
河南新闻广播  ·  别跑空!今晚,河南多个景区取消烟花秀 ·  昨天  
河南新闻广播  ·  李国勇被开除党籍 ·  昨天  
河南新闻广播  ·  一看一个Amazing!神仙级大展我先冲为敬 ·  3 天前  
河南新闻广播  ·  濮阳地震?!官方回应来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计算机六十年

计算机科学家陈长林,琴心悠悠八十年

计算机六十年  · 公众号  ·  · 2024-10-17 10:59

正文

中国有一位在科学与音乐之间游刃有余的人物,他就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成绩显著的知名专家,又是 国家级 闽派古琴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 北京古琴研究会 理事 陈长林。

陈长林是我国老一代科技精英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老一辈知名古琴家中唯一的科学家,是利用电脑研究古琴的第一人。

陈长林,1932年生于福州 的一个 闽派 古琴世家 祖辈父辈着意培养他对琴棋书画的兴趣,他拜著名书法家沈觐寿为师学习书法 。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陈长林对古琴产生了浓厚兴趣, 悄悄动手把家中一架废旧的凤凰琴改装成练习用的 小古琴 ,开始自学古琴生涯,家人得知大为惊喜。于是父亲陈琴趣成了陈长林进入古琴之门的第一位老师。陈琴趣还请来了另一位闽派 琴家、表 吴子美给陈长林授琴。

陈长林掌握了闽派古琴的艺术风格,以及两个重要的习琴方法,即哼唱出带指法琴曲 腔韵 依永和声 、一个指头边按数弦而令曲调灵活连贯的 发音连贯 指法。

他从琴书中了解到 分数 等概念以及减字谱的技法和指法说明,把凤凰琴的底面反过来作琴面,根据琴书中描述的十三徽的 分数 位置,定下徽位,利用凤凰琴调整 螺丝 来代替 琴轸 ,用这张改制的 小古琴 自学了《阳关三叠》。

抗日战争爆发,祖父、父亲、母亲离开福州谋生。陈长林到了上学年龄时也只能在家上私塾。

抗战胜利后,陈长林的表姨去了台湾,父亲也离开了福州到上海工作。没了老师,陈长林就靠听电台播放的古琴唱片自学。

1951年,陈长林高中毕业,一心报国的他暂时放下音乐梦想,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电机系。来到上海不到一个月,便由父亲的琴友,今虞琴社副社长吴振平先生介绍加入了今虞琴社,他的学琴经历有了重要的转折。

今虞琴社是当时著名的琴社,设在徐朗西先生家,离交通大学很近。琴社每个星期日、每个月都有一次雅集, 月集 即是将其中一个周日的 星集 从下午延续到晚上。在雅集上听诸位琴家演奏和谈论,陈长林不仅有机会向吴景略先生学习,还从擅弹《渔歌》的 彭渔歌 彭祉卿先生、擅弹《潇湘水云》的 查潇湘 查阜西先生和擅弹《龙翔操》的 张龙翔 张子谦先生这 浦东三杰 学习,追随张子谦习得名曲《龙翔操》。

1956年,陈长林大学毕业,分配到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是第一届计算机训练班学员,陈长林兢兢业业,参与仿制了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机、104机,并担任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119机外围设备技术负责人, 该机于 1964 年获全国工业新产品一等奖。

1958 8 3 日,《北京晚报》《光明日报》有报道及刊出同一照片。前排坐者 103 机工程组长张梓昌,后排左起董占球、陈长林、柳浦生、杨天行。(陈长林先生保留并提供)

他多次担任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分课题负责人,多次获奖,参与研发的 “757” 机于 1983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某 磁盘伺服盘刻划装置 1986 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等奖等。他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存储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大容量存储学组组长,自 1992 年起获 政府特殊津贴

在陈长林的琴学生涯中,北京古琴研究会的学术空气比上海更浓,查阜西先生考虑到陈长林理工科出身的特点,鼓励他要学习双尖端,他刚到北京,便给了他一个研究题:古琴琴弦直径密度概算。陈长林运古琴音律知识,结合物理原理和历代造弦资料进行研究,概算出按历代造弦法所造琴弦的直径,加以分析比较,提出合理的直径比例值,并对清代一些琴家以 三分损益 法规定各弦纶数的理论和方法提出疑问,写成论文刊载于《传统的造弦法》一书附录中,也由此在古琴弹奏基础上走上了古琴科技研究的道路。

(照片来自网络)

上世纪 50 年代末, 27 岁的陈长林成功打谱了琴歌《胡笳十八拍》,并登上舞台,成为由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的 胡笳十八拍音乐会 的主角,引起热烈反响。音乐会上,北方昆剧院的傅雪漪、李淑君等五位歌唱家分别演唱了陈长林打谱的《琴适 胡笳十八拍》,中央广播乐团陈婉容等五位歌唱家合唱了其中的第一拍和第十二拍。打谱的出色成绩使陈长林坚定了未来琴路的努力方向。同时,陈长林在查阜西先生指导下从事古琴研究,考证《龙翔操》曲谱并不是惯常以为的《昭君怨》,而是《古神化引》的一个节本,《龙朔操》才是《昭君怨》,于是进行了《龙朔操》的打谱。

陈长林首次登台演奏古琴,比《胡笳十八拍》音乐会更早一年。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音乐会上,被邀请演奏古琴的管平湖先生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查阜西先生要陈长林替代演奏了《洞庭秋思》,他得以与音乐名家同台。查阜西先生此邀深深触动和鼓舞了陈长林,也影响了他培养后学的态度。

工作之余,身兼今虞琴社和北京古琴研究会会员的陈长林,一边向吴景略、张子谦、查阜西等名家学习琴艺,一边着手琴学研究。在全国第一届古琴打谱会的音乐会上,陈长林以一曲移植的《春江花月夜》惊艳琴界。 如今,陈长林已经成功打谱 70 余首古琴曲。我国现存古琴曲谱 3000 多首,能弹出来的不到 200 首。如何使弹不出的古曲复活,就需要打谱。传统的古琴谱只有指法,没有音长和精确节奏,琴曲的节奏隐含在指法中,因此,打谱必须对琴曲的背景、情感有深入的了解,通过配合其调弦法、指法,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使古曲能近似原貎地再现。这项工作需要有古琴艺术的感性体验,又需要科学意义上的严谨专研,如此才能做到陈长林打谱时始终坚守的忠实原曲。

陈长林说,1967年令他格外兴奋。这一年,他不仅参与了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发做出重要贡献的晶体管109丙机的研制,而且首次实现了国内计算机“张嘴说话”。“我们通过程序操作,不仅让109丙机流畅地演奏《东方红》,还让它大声欢呼‘毛主席万岁’。”

中科院计算所专门成立了语音识别小组,陈长林担任组长,研究计算机如何具备听懂语言的“耳朵功能”和说话、唱歌的“嘴巴功能”。109丙机的成功让陈长林看到了计算机与音乐结合的可能性,也让他开始思索计算技术与古琴艺术的结合,向着“双尖端”突飞猛进。

1981年 1983 中科院派陈长林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访学、进行电脑研究, 带过多名研究生,取得提高存储容量的发明专利两项。

在美国, 科技和音乐两种不同能力在陈长林身上相互促进着。 陈长林还带去了一张古琴和一些古琴资料, 萌发了将古琴的减字谱通过计算机编排的设想,而这一大胆设想竟于次年取得成功。 1982 年, 他设计了一种 音记编码 法, 首次 用键盘 输入 把减字谱转换成 编码谱 ,实现了减字谱的电脑显示及 输出 排版功能。他还自学了一种强有力的计算机语言,用来编制古琴谱的电脑处理系统, 利用编程软件开发出 MIDI 开创了古琴研究的崭新领域。 他成功创造了古琴谱电脑处理系统, 为古琴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 发表有多篇电脑及 古琴 方面的学术论文。

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办的 中国节 上,陈长林演奏了《流水》和《阳关三叠》,用英语给美国朋友介绍了古琴,还朗诵了父亲陈琴趣翻译成英文的中国古诗《渭城曲》。

杭州古琴家徐晓英与在京学生金蔚等40余人雅集.同日叙师者有前古琴协会会长吴钊,闽南派古琴家陈长林(左2),李荣光及夫人,王鹏等

正式退休后,陈长林就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古琴人才培养和研究工作中。一次,北京师范大学邀请陈长林做讲座,激发了大学生们学习古琴的强烈要求,于是陈长林开班亲授古琴。学生没有琴,陈长林就动手做,每次上课,他都会带上一张正规的琴提早来到教室,学生们用他做的琴学习、练习。学琴的学生毕业后,自制的琴再往下传。一年后,第一批学员登上了北师大的舞台。

世纪之交,在中科院李佩老师和力学所领导的支持下,陈长林开办了 中关村古琴班 ,为喜欢古琴的人提供了免费学琴的机会。他 定期上课,风雨无阻。学员们年纪不一、职业各异,却无不敬他、爱他,和他亲如一家。李燕、石骅跟随陈长林学琴十余年,提起老师的琴学造诣,尤其是他的崇高人格,皆交口称赞。李燕说,有的学生经济上有困难,想学琴却买不起琴,老师就把自制的琴借给他们。“老师还常常自掏腰包刊印古琴材料赠给学员。”石骅说。

次年,古琴班转到中关村社区服务中心,环境条件大为改善,但原本请来教琴的杨青先生、韩杰先生都因为忙而相继退出,全部由陈长林亲授。一次,陈长林因劳累过度而脑出血住进了医院三十几天,很多学员自发日夜守护着为古琴事业无私奉献的陈长林。抢救及时、细心医护和精神力量,使得最初诊断为病危的陈长林,三十几天就健康出院,继续为古琴传承努力。

中关村班陆续培养了七十余位学员,一直追随在陈长林身边、琴龄十余年的弟子很多出自于这个班。如今,慕名从各地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陈长林的亲传弟子们已经能够代老师教授一些曲目的课程,这使陈长林可以有时间实现更多有益于古琴事业的设想计划,陈长林把古琴教学当成是与打谱研究并重的一项事业。

新世纪伊始,这项成果得到进一步深化,陈长林将古琴谱电脑处理系统从琴谱图像发展到古琴音响,即电脑演奏古琴。电脑演奏古琴是把古琴曲分解成 音元 序列存在音库中,用程序从音库里调出 音元 串起来发音。操作时,用电脑控制音调、音色,用少量按键就可进行模拟演奏,实现了计算机与古琴的完美统一,实现了今人与古人的绝妙对话。 陈长林说,“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但也是很现代的呢!”

2015年11月7日,陈长林在北京大学举办诗词古文吟唱讲座,众多学者以及音乐爱好者顶着寒风前来聆听,能容纳500人的教室座无虚席,过道里都被听众挤满。这场讲座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

陈长林的讲座不同寻常。他边讲解边弹唱,在讲述一首诗词时,用普通话与福建方言分别吟唱示范。陈长林虽已年至耄耋,但其讲解条理清晰、情绪饱满,现场听众皆为之赞叹。

“2016年,我从事计算机事业就满60年了,而我的弹琴生涯已有70年。”陈长林说。 至今,陈长林已经走过了 90 个春秋。悠悠 90 载岁月,古琴对陈长林而言,已从音乐与文化而成为一项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业。

陈长林重视培养新一代琴人,在他的弟子中,最大的今年七十五岁,最小只有五岁,而他的第一个古琴学生则是比自己大十岁的艺术家赵韫如。去年,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了陈长林师生音乐会,老中青和少儿几代

数十年来, 陈长林先生曾任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研究生导师,并多次在海内外参加或举办音乐会及讲座等。 在全国打谱会、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各类研讨会、有关古琴考察等古琴活动和演出中,总能见到的足迹。 出版有古琴专辑《闽江琴韵》《陈长林古琴专辑》《忆往思来音乐会专辑》《陈长林古琴谱集》以及《陈长林琴学文集》,发表打谱作品有《肚周梦蝶》《大胡加》 8 张唱片。在陈长林看来,这是每一个古琴传承人都应该留给后人的资料。古琴不但可以悦己悦人,对陈长林来说更是社会责任,他要让更多的人通过古琴悦己悦人,提升修养,陶冶性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