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参加培训。说老师是位老太太,出了名的严厉,刀子嘴,有学员被她训斥得脸面无光,提意见希望老师友善一点。老太太并不买账:「你是来学习的,又不是要夸奖的。」
可以说是不随和的典范了。
这位老师
的风格我也有所耳闻。也有人完全受不了她,上过几次课就落荒而逃的,他们想不通什么样的人会心甘情愿呆在那种课堂上「受虐」。但是留下来学习的人,说法就不一样,他们觉得真的能够从这位老师的课上学到东西。
我相信这样的老师是能带来收获的,因为较真。我对比了一下自己。同样作为老师,我知道
顺从学员的心意是远远更容易的选择
。也因此,坚持「
你是来
学习
,不是要夸奖」才愈发难能可贵。甚至可以说,这里有一种暗暗的深情。
我从前在大学讲课的时候,下面的学生看手机,或者对着电脑噼里啪啦敲字,我走到他们身后,他们像惊弓之鸟一样坐直,「啪」的一声把屏幕合上。那当然不是在做课堂笔记。但我要管吗?我是可以大喝一声:
把手机电脑都收起来,好好听课!
我也可以假装没看见,若无其事地往下讲。——而我几乎每一次都会选择后者。
不但如此,我讲课时还会约束自己,固定在讲台前方,不要一讲嗨就满屋乱走,以免不听课的同学提心吊胆。我假装看不见也尴尬,他们一遍遍开合屏幕也辛苦。何必呢?省点事吧。
我是出于对他们的一片好心吗?不是,恰恰因为我并不关心他们。
少几个人听课我也乐得轻松。
反正他们自己选择不听,我多什么事?
不过,这个世界上也有多事的人。
一段关系里,但凡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看得很重,认定「你」和「他」之间紧密相关,就不可能对你事事随和。他较真啊:你好不好,痛不痛,上课有没有真的在学习,他都当成是自己的事,就必然会有紧张,失望,指手画脚,甚至火冒三丈的时候:「你到底怎么回事?你这样对得起我吗?」到什么时候就可以不动气不较真了呢?就是想清楚:
你是你,我是我,你的人生又不是我的事
。
课
题分离了,
这时候也就
随和了。
也不能说这就是一种犬儒。我至今也觉得,它首先是一种成长。起码自己心态放平了,生活就会轻松一些,
不跟人较劲,
你想要自由,我给你自由啊,何必拦在你面前?反正是你的人生,只要不触及我的底线都没问题。大家轻松。
但我觉得,在这种时候有人愿意拦在你面前,也有一点可贵之处。不只是说维护底线,底线自然是不能退,而
在底线之上,
生活
中还
有不少
细微之处,
松一点紧一点,尺度是由人来拿捏的
。
就
拿老师来说,作
业
布置下去
,学生一叫
苦,是不是就可以
减免
一
点
,
必
做
改
成
选做
?这不涉及底线,没人管
,完全是老师自由裁量。
我是老师,就会改成选做,无论这样是否真的有利于他们学习。也不用说「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之类的漂亮话,我知道,这一改顾惜的主要不是对方,是我自己——我懒得承担「惹人不快」的罪名。或者说吧,他们还不值得。
但我也知道,如果我是学生,我不希望老师这么快放弃。我也是会叫苦的那一个,叫苦,又不希望对方真的退让,我需要的是一组矛盾:一面挣扎,一面又希望有人牢牢地挡在面前,说:「不行,苦也要做!」正如我健身时需要一个铁面无私的教练。很多时候这是必不可少的矛盾。
一件事我没做好,你要不要直陈其非?我需要听到负面意见,同时我也会感觉不爽
(自然,高情商的人能够想到一些有技巧的方式,让人如沐春风地说出来。——对不起了,假设别人没这么厉害)。那么,我希望你顶着不爽也要说。
这个世界偶尔——或者说是常常——需要这种角色,
适时地站出来坚持,同时还要受气。
有些事会带来冲突,但冲突又有必要。它把我内心的矛盾表面化了:我心里就是
既想这样做,又抗拒这样做
,如果另一个人坚持对我的要求,那么正好,他成了我的对立面,我就把对这种做法的抗拒,变成对他的不满尽情发泄出来(
同时我感谢他的坚持
)。就是这么矛盾。
可是谁会愿意扮演这种角色?
这就是我说的可贵。
对方纵然了解我的矛盾,但他凭什么为了这点隐秘的期待,非要站在我的对立面?最后他成了恶人,
有什么好处呢?
于是,不随和的人在变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