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
上海各家医院
眼科和视光学门诊
又迎来了大批
检查视力、重新配镜的学生族
寒假里,玩手机、看视频
成为生活常态
一些孩子
近视度数飙升
成了家长的一桩心事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视光学科副主任医师陈志还发现一个趋势——
近视防控关口前移
了。
“不少家长因为学校检查视力建档发现孩子有近视倾向或远视储备不足,就带孩子来咨询。
特别是问OK镜、近视控制框架眼镜、低浓度阿托品的家长非常多
。”
李女士的女儿今年11岁,寒假还未结束,近视度数就上升了100度。“医生,除了配戴OK镜,需不需要点阿托品眼药水?有没有什么产品可以让孩子治好近视?”李女士焦急地询问。
“
目前市面上没有任何一款产品可以逆转近视。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段来延缓近视发展,控制度数进一步上升。”陈志医生说,孩子可以配戴OK镜或者近视控制框架眼镜来控制度数。由于李女士本人也是高度近视,她的孩子可能会受到遗传影响,因此也可以配合使用低浓度阿托品,但要注意随访,并观察是否有副作用。
低浓度阿托品
作为防控近视的手段之一
问世以来备受家长关注
陈志告诉记者,该院从2017年开始临时调配低浓度阿托品,
高峰时期一天能开出700支药水
。
在上海,保守估计约有30%的孩子使用过低浓度阿托品。
上海市五官科医院院长周行涛团队做了很多观察研究,整体上阿托品安全有效,且有控制近视的循证医学证据,但前提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做好定期随访。
“国际上认为阿托品浓度为0.05%及以下都属低浓度。尽管浓度越高效果越好,但副作用也随之增加。”
陈志告诉记者,低浓度的阿托品一般
副作用
如
瞳孔散大
、
看近稍模糊
、
轻微畏光
等。该药不是对所有近视患者都有效,会有一部分孩子用下来没有效果,还有个别孩子对此药过敏。
陈医生坦言,
阿托品并非近视防控“神药”
。家长要求开阿托品,医生都会明确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副作用等相关信息,
优先考虑使用其他光学镜片手段来防控近视
,比如角膜塑形镜等。如果这些光学镜片能在矫正视力的同时,有效控制近视发展,就无需再增加阿托品。当单一治疗方法防控效果不尽人意时,会将低浓度阿托品纳入治疗方案,即采取联合治疗方案。
对于阿托品的使用年龄,指南规定为4周岁以上。陈医生
建议一般从学龄期,也就是6周岁开始更为合适
。
张女士的儿子今年12岁,近视2年。不过这两年近视度数控制尚可,一只眼睛50度,一只75度,但散光度数较高。
去年,小区里的邻居向她推荐了一款能控制近视的“神器”——
哺光仪
。
对方宣称,这款产品专门针对户外活动不足的孩子,因为红光“可以弥补日常晒不到的日光”,孩子度数不高的话,甚至有可能彻底摘镜。张女士半信半疑,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发现哺光仪非常有争议,网上说好说不好的都有。
“对方说可以免费试用一个月,之后可以租也可以买,租的价格是每月800元,买的话是一万多元。我把产品拿回家试用,过了一个月,儿子自我感觉是好了一点,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但是视力检查指标没有变化。”张女士告诉记者。
“有孩子因为使用哺光仪导致视觉细胞受损,这种产品是不是‘智商税’?”
张女士询问医生。
陈志医生表示,门诊经常会有询问哺光仪的家长。作为专业眼科医生,并
不会向家长推荐哺光仪
,因为
在近视控制和弱视治疗领域,国内尚没有取得国家资质的激光类仪器
。
不过,国家药监局2025年1月又发文,对近视控制类的器械产品重新进行了界定,并放开了对非激光二类医疗器械的审批注册。也就是说,
以LED为光源的治疗仪将按照二类医疗器械管理,预计将会有一大批产品涌入这一赛道
。
陈志医生说,近视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近视防控是一场持久战,没有任何一个神器或者神药可完全解决近视度数不断增长的问题,更不要说治愈近视了。因此,家长需要
摆正心态,理性对待各类产品,不要盲目跟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