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上看,特朗普上一任期竞选承诺的兑现情况一半一半。党纲第一部分(实现美国梦)强调的内容多数或部分得到兑现,但也有一些打了折扣。
共和党在7月9日于内部通过2024年党纲草案《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并于7月16日正式发布。
与中国直接相关的议题主要是在经贸和国防两个部分:经贸方面,“重新平衡贸易,确保战略上独立于中国,振兴制造业超级大国地位”;国防方面,“以实力换取和平,重建美国的军队和联盟,抗击中国”,但“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
与2016年党纲相比,变化比较大的主要在于:推动能源降价和结束通胀(第一章)、推行全面关税、坚定打造制造业大国。
(
五
)焦点问题5:特朗普统一府院后,哪些政策更容易推动?
共和党统一府院,有利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推行。
当
前市场关注焦点在于明年美国财政政策的走向。联邦预算委员会(CRFB)测算显示,特朗普的政策主张对美国国内的财政刺激力度更大,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赤字规模,未来10年,哈里斯的计划会增加3.95万亿美元的债务规模,而特朗普的计划则会增加7.75万亿美元的债务规模。众议院的专属权力包括提出财税相关法案,如果最终总统的归属与众议院的归属不一致,那么明年开始美国的财政扩张可能面临不确定性。
当前的选举结果,大大降低了这种不确定性,利好风险资产价格的表现。
内阁控制力将提高(立法权、行政权),特朗普政策可能更为激进。
并且当前最高法院保守派大法官以6:3的绝对优势占多数(司法权),后续施政阻力更小。再考虑到马斯克和一些媒体集团的倒戈,使得舆论方面也有控制力。
一般来说,政策落地的难易程度:
关税、外交、环境、国防 < 财政预算(税收、拨款)
(六)
焦点问题6:后续如何进一步跟踪特朗普政策倾向的细节?
更多政策细节可以关注未来1-2个月特朗普2.0内阁的落地情况。
从上一任期经验来看,未来1-2个月陆续公布新一届内阁成员,经由参议院批准后,明年年初就职。
在路透社等外媒梳理热门人选中,蓬佩奥、莱特希泽、奥布莱恩等在特朗普1.0内阁中对华政策主张激进的人物在其中。
(七)
焦点问题7:如若特朗普大幅度增加关税,国内政策可能如何应对?对行业配置有何影响?
复盘18-19年三轮加关税的主要涉及产业,呈现两个特征:涉及范围广;加征顺序呈现
先高端/后低端、先进口依存度低/后进口依存度高。
短期而言,市场所交易的最直接预期是特朗普加大关税征收会引发国内更大财政刺激力度。
不确定是,我们会在12月的政治局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前部署更大力度的刺激,还是要等待明年特朗普正式上任后的具体关税动作,再进行相机抉择的应对。
对于这一逻辑链条下的A股配置,我们只推荐预计可能有财政政策直接刺激的细分方向,比如汽车、家具家电、电子产品、人口出生等。但是考虑到相比于之前,加征关税后政策更难将总量需求全面拉升,没有政策直接刺激、单纯依赖于总量逻辑的板块,可能弹性有限。
最后,受益于特朗普的自主可控产业链、特斯拉产业链大概率仍然是市场的主线索,无非是节奏的问题。
复盘发现,部分公司可以在加关税的背景下、依旧实现毛利率和海外收入的改善,主要源于三条抵御方法——
(1)本身美国出口敞口不高,自然受特朗普加关税影响不大。
(2)产业具备供给优势,全球替代产能稀缺,可转移关税压力。
(3)海外建厂规避关税风险。
其中,对美出口敞口低的产业天然受关税影响低(下图第三象限蓝圆圈中的行业)。
而对美敞口高、但美国对华进口依赖度也高的行业,可能具备一定的产能不可替代性,也具备一定的关税转嫁能力(下图第一象限黄圈中的行业)。
(九)焦点问题9:如何看待人大常委会的政策?与市场预期相比如何?
理性来说,考虑的人大常委会的频次和以往的审议内容,四季度的人大常委会大多应该只审议当年有急迫需求的提升债务限额的文件,就比如这一次的化债。
因此,对此次会议的正常政策预期,应当就放在用于化债的债务限额提升上。而更多针对需求侧刺激的财政,包括2025年各类债务限额的提升,大概率不会在今年四季度的人大常委会审议。
考虑到过去一个阶段,市场可能有较多对此次会议过于乐观的短期预期,不排除这部分资金会有短期兑现的行为。
但是,展望来说,2025年一揽子财政刺激的力度和结构,目前仍然处于不能证伪的状态。因此,市场当前可能很难出现太大幅度的回调风险。
后一个阶段,从影响财政预期的关键节点来看:
(1)首先是每年12月中旬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狭义目标赤字的基调,从而引导市场对于转年广义财政的预期,最终指引跨年行情的演绎方式。
(2)其次是每年3月两会附近,也就是春季躁动之后,到了见真章的时候,广义财政的真正规模大体可以确定,按以往经验,不少于5%的广义财政占GDP提升比例,可能最终带来ROE的上行周期,届时再判断基本面牛市的可能性。
(十)焦点问题10:板块轮动太快,如果不想博弈特朗普和国内政策刺激等因素,有哪些可行的投资线索?
首先化解风险的财政(化债、收储、银行注资)已经逐步在落地过程中,包括一些地产公司的境内债务重组工作也陆续展开,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兜底系统性风险、同时消除A股市场的熊市思维。
在这样的背景下,A股市场的思路就会以找机会为主。但是,不确定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和我们国内刺激需求的财政力度。事实上,过去一段时间,市场在博弈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轮动速度也都比较快,对机构而言并不友好。
鉴于此,我们继续推荐两个重要的选股思路:
(1)连续12个月PB破净:
证监会近期的征求意见稿要求
【长期破净公司应当披露估值提升计划,包括目标、期限及具体措施,并在年度业绩说明会中就估值提升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专项说明】
。目前,A股连续12个月破净的公司大约220余家,后续可以关注这些公司公布的估值提升计划,可能包括并购重组、加大分红和回购力度等,这些措施刚好也与近期的政策相互配合(鼓励科创并购、3000亿再贷款支持回购和增持股票)。
(2)实际控制人的股权协议转让:
往往预示未来公司有重大变化,包括订单、业务合作、资产重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