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平生不读《道德经》,读书万卷也枉然 ·  昨天  
黄石法院  ·  喜报!3篇论文获奖! ·  2 天前  
精英讲书  ·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  3 天前  
为你读诗  ·  10分钟正念减压,减轻假期综合症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对不起,从业第七年,我还在做编辑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21-02-20 14:45

正文


写下这句话的瞬间我突然一口老血喷出来。

不是震惊于自己还没出坑,而是竟然已经…… 七……七年了??

想当年刚入行的时候,如果谁说给我介绍一个“从业十年的编辑前辈”,我心中的敬仰之情必定会如周一早上的国旗般冉冉升起。那种感觉和面对千年道行修成正果的人参果,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承人的老师傅,情形类似。

结果怎么的?明明觉得自己还在蹒跚学步,结果竟然就这么过去七年了吗!



有道是: 婚姻有七年之痒,事业有七年之痛。 (并没有这句话。) 更何况又恰逢必将载入人类史册的2020年。所以去年的年度总结,突然也想写得认真点。

作为一个图书编辑,第一要总结的肯定是过去这一年做的书。

除了刚入职或工作变动的年份外,2020年可以说是我出书品种最少的一年。然而对于我个人来说,却是最有成就感的一年——因为一本我已为它写过无数文字的书: 《大山里的小诗人》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作者: “是光”的孩子们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0-4


在我负责过的书里,这书绝对不是销量最高的,尽管顶着疫情造成的经济下滑半年印出五万本以上,年底更和支付宝年度账单有了个小小的“呼应”,在我已经是足为可喜的成绩;但毕竟莫言老师的《丰乳肥臀》珠玉在前……

做名家名作,自然让人荣幸兴奋,但对编辑来说,荣幸兴奋却并不等同于成就感。任何编辑,只要不把这行纯粹做糊口的活计,便一定是怀着某种信仰——无论这信仰是历史的尊严,是文学的荣光,是市场的规律,是传播的法则,抑或是政策的指向。

我想,当他/她把信仰化作行动,并用成绩印证信仰时,成就感才是最强的。对很多人来说,这甚至是比升职加薪更快乐的时刻。(然而这不代表可以不升职加薪,这是两回事。)

《大山里的小诗人》对我而言就是这样一本书。关于它背后的来龙去脉,我已经写过很多硬文软文,这里不赘言。只说从编辑的角度,它让我更相信了什么。

第一:读者需要特殊品

前阵子看到一条豆瓣广播,大概意思是说:抖音成功后,大家都想做抖音。然而产品失去特质,最后便只可能失败。我个人非常认同这个观点。纵观过去几年出现的话题图书,无论是《故宫日历》,还是《S.》,抑或是《秘密花园》涂色书,之所以能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席卷图书市场,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特殊性”,或者说稀缺性。

因此我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做一本这样的书。所以当《大山里的小诗人》这样一个山村孩子群体创作的项目出现在眼前,在出于感动和社会责任的出版冲动之外,我的理性也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这书,有机会。

第二点:特殊品需要巨大投入

因为特殊,所以现成经验很少能用,眼前是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原野,和草皮下很可能一样多的坑。想在这么多的坑中找到金色的“创意”,需要耐心,需要反复折腾,更需要经验和团队互补。

比如《大山里的小诗人》采用儿童手抄+画师插画结合的方式,并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文本制作,极大优势在于设计师曾负责《孩子们的诗》这个项目,等于说相当多的试错已经提前做过。而全网征画师这个活动,因为团队没有过类似经验,在找人、筛选、确定的过程中就花费了巨大的时间精力,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至于出书后寻找渠道和合作方上,虽然有过很多很好的机会,但因为缺乏经验以及疫情带来的巨大意外,我们投入了巨大的沉没成本,很多计划却未能呱呱落地。不过总的说来,因为得益于所有热心朋友的帮助,终于还是成就了特殊的产品形态、营销策略和宣传效果,最终结果还是很满意哒。

第三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坚持

这个坚持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坚持底线”。

刚才也说,做这样一本书真的是相当消磨时间精力。我上面一直说团队,其实所谓的团队,核心成员一共就五个人:亲妈编辑一人,24小时在线设计两人,给力营销一人,以及负责解决问题的组长一人。而且除了这本书外,每个人手上都有很多项目要同时并进。

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当多的工作就是抉择要不要“自己给自己找活”,比如:做两个礼拜客服小妹,还是插画整体外包?这个图挺美就它吧,还是感觉不对从草图开始沟通重画?交上来的手抄诗无法达到印刷要求,是趁没放假紧急返工,还是让设计师仿造一下就这么算了?

选容易的路是简单的。因为即使付出更多也未必有更好回报,大概率是根本没人知道。但是毕竟自己知道啊。而且既然决定做特殊品,就要坚持到底,如果只捡熟路走,那还怎么“特殊”呢?

更何况,这是一本公益诗集。用合作方的话说:正因为是公益书,所以才更不能出差错。因为如果出了问题,影响的可是大家对公益的信赖,和本应受益的孩子们。

第二层意思,是“坚持折腾”。

一本书上市后,基本营销动作每家不同,但相差不会太大:微博、微信、豆瓣、官媒,再加上抖音、小红书,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除非大卖,否则基本就可以偃旗息鼓了。

但是在这本书上,基本营销动作外,任何有意愿的合作方,任何可以更新的卖点,我们都不会放过机会——视频更新了四五个,产品图也一直在更新中,连某个乡镇小学的校刊都不放过。

还是那句话,投入未必都能有成果,但不投入一定没有机会。每天为自己的书做一件小事,这样被看到的机会也就跟大了一些吧。


说完做书,再来总结一下一年看过的书吧。


这一年一共看了 118 本书。除去工作相关和漫画相关(《镖人》真的好看!),今年看了最多的竟然科幻。比如特德·姜的《呼吸》,熵增加的设定并不稀奇,但 “我的所有欲望和沉思,都是这个宇宙缓缓呼出的气流” ,这句话带来的震撼,让我永远地记住了这个故事。

再比如东野圭吾的《拉 普拉斯的魔女》(是的这是一个科幻作品),叙述节奏清晰 快,而男女主互动的过往,让我不由得想到了那部颠覆级的神作《献给阿尔吉农的花束》。

但最让我跪在地上顶礼膜拜的,还要数小林泰三的《醉步男》。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作者: [日]小林泰三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品方:
二厂
原作名: 玩具修理者
译者:
丁丁虫
出版年: 2019-10-1

在我看来,这本书可以说是那种“元故事”级别的作品。就是说,你可以觉得故事本身并不非常出色,甚至可以觉得作者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设定的全部可能性。但你可以预感到,它的出现足以开启一种类型,一种重新定义了“时间旅行”,从根本上抹去了祖父悖论的科幻设定(比如我同事正在操刀的《记忆旅行者》)。

这本《醉步男》直接让我从路人变成了小林泰三粉,并迅速签下了作者的一套作品系列,找到最好的译者,决心以最快的速度面试。我相信这位作者无法形容的脑洞和世界观,将为国内读者带来一场极为不同的阅读体验。

除了《醉步男》外,今年还有两本很特别的书,让我特别想提一提。

一本是《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作者: [日]菊池祐纪
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译者:
毛丹青
出版年: 2020-11-3

这本书的一些漫画,我很早就在网上看到了。然而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感受还是太好了。从最开始怀着对死的恐惧,到慢慢被打游戏、看电影、吹牛、暗恋、打工充实着忘记死亡,被朋友间的笑话逗得哈哈大笑,为暗恋成功而欣喜,再到最后怀着对新电影、新人生的期待,人生戛然而止。让人不得不感慨,这的确就是我们所经历的人生。

而最让我佩服的,其实是在鳄鱼君死去后,他的朋友,他的女朋友,他的同事,并没有因为他的过世而痛哭流涕或人生彻底改变——是的,那些大逆转只发生在故事中,真实却是每个人都在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工作岗位也很快被人接替。

虽然大家心里还记着他,但生活仍在继续。这就是真相,而作者只是让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到了自己的真相。有句话说:“未知死,焉知生。”看到生命的真相尽管并不能因此让我们免于死亡,但至少我们可能会重新选择。

另一本书是一本新人新作《抓落叶》。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作者: [美]汤米·巴特勒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原作名: Before You Go
译者:
赵思婷
出版年: 2020-11-16

如果说《鳄鱼君》是一个享受生活的普通人,生命戛然而止的故事;那么《抓落叶》就是一个向往死亡的非普通人,却把生命坚持到最后的故事。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人身上的两个瞬间:没人会永远没心没肺,正如没人时刻打算自杀。然而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坦诚的人,即使他会为了父母、爱人、孩子,或者朋友、同事放弃自己真实的梦想,但某个午夜梦醒,或是过劳倒下的瞬间,他会想起自己的妥协让自己失去了什么,会怀疑明天的选择是否还有价值坚持,如果童年的自己看到现在的自己会不会极其失望……《抓落叶》就是一本会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些问题的书。最棒的一点是,它并不提供解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