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座独立屋
热点、财经、中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余杭时报  ·  速看!余杭开学时间来了! ·  昨天  
杭州本地宝  ·  杭州适合一个人待一整天的5个地方 ·  3 天前  
余杭发布  ·  冷冷冷!余杭发布低温报告!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座独立屋

迈向20000点的纳斯达克

一座独立屋  · 公众号  ·  · 2024-12-12 10:42

正文

一个里程碑事件 - 2024年12月11日,纳斯达克指数突破20000点大关。

如果你对于这个点位没有足够的概念,我还可以分享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时间节点:

2022年10月,纳斯达克指数10088点(到现在两年多涨100%);

2020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6631点(到现在四年多涨200%)

2009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1265点(到现在十五年多涨十四倍)。

如果我们考察投资属性更强的纳斯达克100指数,那么过去这些年的表现比整个纳指还是漂亮一些。

很多时候,即使我们获取了好的投资成绩,也不是因为我们厉害,而是市场厉害,我们只是选择了一个简单的、更适合自己的赛道而已。

今天站在这个新的里程碑,进一步聊一聊我对美国市场的理解和看法。


一、你不恐高吗?

我不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也从来不以老投资者和投资导师自居,恰恰相反,我还年轻,只是言行一致分享自己的心得而已。

我并没有把握到全部的机会,毕竟2009年纳指只有1200多点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高二学生...但无论我多么小白、多么新手,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做正确的事,那么什么时候都不算晚,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等着我们去把握。

关于美股,我身边的人说过最多的话就是: 已经这么高了,你不恐高吗?

这里我就分享一下亲身经历。我之前说过,我第一次投资是2017年5月,当时是通过支付宝QDII开始长期定投的(之后到了2017年10月才开通了我的场内账户)。然而在2017年5月的时候,市场就 已经在当时的历史最高位了,如果我要恐高,当时早就恐高了。

当你站在现在看2017年5月,你可能会说:这个时间挺不错的,那个时候all in就好了。

但当你站在2017年5月的时候对当时进行决策,我猜你未必敢下手 ,当时你看到的情况是下面这张图这样的,很明显,已经是历史新高,而且显著高于了互联网泡沫时期,另外当时中国楼市如火如荼,A股表现也不错,大部分人不会考虑投资美国这个已经高处不甚寒的权益类资产↓

那时,我开始决定长期投资美股的原因有很多,详情可参考往期主题: 坚守2300天,我为何迷上美国科技股? 由于这些种种原因,我从2017年开始,对于这些美国资产就是只买不卖,当养老金存着。

这样的长期牛市,有时候也是比较折磨人的,因为有些人拿着一把钱,根本找不到好的进入时间。我发誓上面这话绝对不是凡尔赛,而是很多人内心非常真实的感叹,因为很多人都在期待一个黄金坑。


二、哪里才是黄金坑?

一个优秀的市场可以在长周期内伴随波动不断上涨,但绝不意味着这个市场每天、或每一个阶段都会保持上涨,我们对待市场应抱有一些具有足够确定性的常识。

常识1:只要上市公司质量足够好,市场环境好,那么长期看股价一定会伴随业绩的增长而不断上升;

常识2:在长期向上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或大或小的调整和波动,要敬畏市场,同时把握这些机会。

在我投资以来的短短七年多时间里,就遇到过好几个这样的窗口,比如2018年四季度、2020年疫情熔断、2022年全年熊市;就连最近的这两年,都有很多近在眼前的窗口,例如2023年硅谷银行带来的短期调整,2023年7-9月的调整,以及今年4月的急跌和8月日韩熔断带来的急跌。回头看都是很不错的机会,但问题就在于,大部分人每每遇到这些下跌时,更想卖出而不是去买入。

在这些波动中,我印象最深的当属2020年疫情熔断,我还记得在疫情刚刚冲击到海外的时候,美国市场暴跌,短短半个月时间熔断四次,中国互联网上绝大多数的(自)媒体,随处都充斥着沾沾自喜和幸灾乐祸的信息,他们开心地聊着美股崩溃、美国欧洲要完的展望,这使得无数连股票账户都没有开过的读者发自内心地感觉到高潮迭起...我当时微博、公众号后台也收到无数的谩骂和攻击,他们大部分不是投资者,而是被个别粉红头子引导过来对我进行网暴和嘲讽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还是专门出了一则主题《美股真的有泡沫吗》,给出明确的结论: 果你是中长期投资者,目前的美股具有相当高的投资价值。

2020年的一个群聊截图↑ 由于过去的公众号已不可用,该文章重发于: 美股真的有泡沫吗?

回头看,遍地都是黄金坑,而展望未来,却总是充满迷茫。如果你现在是这样的情况,说明本段前文提到的两个常识还是不够牢固。

那么,对于新投资者来说,是否应该等到市场大跌急跌的时候再开始进入呢?我的看法是,在历史新高的当下,美股估值在业绩的推动下尽管没有明显泡沫,但也不算便宜,我们依然可以养老金式地定投,但手头还要保持足够大的余量... 这么做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不可能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波动(即使是巴菲特也预测不了),尽管我们知道这样调整一定会来,而且未来会有很多次,但如果他来之前,市场先涨20%,他再跌10%,等于说你买的时候还是比现在更高。

所以,保持自己的定投节奏,等市场绝望的时候你再加大自己的贪婪,综合看这样就是胜率最高、风险最低的策略,这也是我自己执行的策略。

无论场内美元账户还是人民币QDII,后者由于额度有限,我每天定投一支固定的基金外,在下跌期为了获得更大买入量,就新增多个同指数基金一起买入,下面就是我过去一年为了在下跌阶段增加力度而新增的一些记录, 同时,2022年熊市的场内记录可参考往期主题: 从黑暗走向黎明 - 个人账户公开


三、美股的本质是什么?

本质上看,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经济泡沫得到出清,新动能在此之后得以释放并持续至今,这一新动能就是以硅谷和西雅图科技创新企业为代表的科网巨头所带动起来的,他们与之前美国头部企业(如银行、石油、本土消费)有三大不同:

第一,他们的营收来自全球,充分享受世界经济增长红利;

第二,他们的商业模式更优,几乎全是平台型科技企业,因此不需要依赖重资产就可以获得非常高的毛利,这导致这些科技公司的ROE奇高 ,目前纳斯达克100指数加权的ROE接近30%,这对于一个宽基指数来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水准。顺便科普一下,ROE是Return On Equity的简称,是指利润额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值,该指标越高,说明投入带来的收益越高,该指标体现了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 这也是股神巴菲特最喜欢的一个指标,他曾说过: 如果只能让我选择一个指标,那么,我会选ROE来选股。那些ROE长年大于20%的公司都是优秀的公司。

第三,有别于传统行业几乎一成不变,这些公司彻底改变甚至颠覆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取代了越来越多的传统业务 ,所以他们不仅吃经济增长的增量,还吃传统行业的存量,最典型的就是全球各地广告业务被谷歌和Meta步步瓜分;更有甚者,创新力足够强的超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新市场需求和就业,苹果的iPhone真正意义上带领人类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创了移动设备全新的交互方式,而且还创立了一整个苹果生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