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广电智库
“国家广电智库”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致力于及时深入地解读广电行业政策,发布领导讲话、行业新闻、发展规划、广电法规、研究报告等,对广电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媒体融合发展、新兴媒体建设等重要课题给予重点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界  ·  JAMA:美国有近90%成年人患CKM!中国 ... ·  昨天  
Clinic門诊新视野  ·  探索 | ... ·  昨天  
医学界  ·  女护士跪求患者原谅,只因拔针出血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广电智库

【观察】农村大喇叭系统建设在应急救援中的作用、不足与对策思考

国家广电智库  · 公众号  ·  · 2024-03-22 18:25

正文

导读


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农村大喇叭系统的作用十分突出。去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积石山县多个自然村断电断网,乡村道路损毁,房屋垮塌,各个指挥系统瘫痪,消息真假难辨。在解放军、武警、消防、医护等救援队伍尚未到达前,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状况,地震灾区的村干部手拿移动大喇叭边跑边喊,在村内不同位置进行移动式广播,第一时间引导村民就近向空旷地方转移避难。在外界救援到达后,村干部又通过移动大喇叭及时通报受灾救援情况、避险信息、物资分配等及时信息,最大限度减少了人民群众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农村大喇叭作为传统的应急广播终端,以其便利性、时效性、实用性和高效率,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村大喇叭在此次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

1.紧急预警的关键角色。 在地震预警系统尚未普及或电力、网络通信中断的情况下,依靠自供发电设备或UPS或其他独立电源的大喇叭,能够迅速传达预警信息,特别是在偏远农村地区,大喇叭的声音能够覆盖整个村落,确保灾区每一位村民都能接收到紧急预警,作出有效的防御措施,最大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信息传递的可靠渠道。 在地震导致基础设施受损、电力和网络服务中断时,大喇叭成为了最可靠的信息传递渠道之一。它能够持续向地震灾区人民群众提供救援动态、安全指引、避难场所、医疗救助、物资发放、个人求助等关键信息,引导灾区人们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3.稳定情绪防止恐慌。 地震发生后,恐慌和不安的情绪很容易在人群中蔓延。大喇叭播放的实时信息和安抚话语能够有效稳定人心,消除人们群众的恐慌情绪,还能有效防止谣言的传播,维护灾区安定秩序,增强人们群众面对灾难展开生产自救的信心和勇气。


4.促进救援工作有效开展。 在紧急情况下,通过大喇叭持续不断的播报灾害受损情况、救援现场状态、安全避险指南和政府最新救助措施办法等信息,指引人们群众有效有序前往安全地点避险,有效有序协调救援物资分配和救援队伍行动,有效有序进行疏散和救援,避免了在混乱中造成不必要的二次伤害,能极大提高救援的速度和效果。

积石山县吹麻滩镇党委书记手持移动大喇叭宣讲灾后重建政策


二、甘肃地震灾区农村大喇叭系统的运行现状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甘肃省农村地区就全面建设了大喇叭系统,用以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节目,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大喇叭系统依赖简单的技术和简便的安装操作,就能确保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运营维护成本很低,但显现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较高。

七十年代的大喇叭至今还在使用


2021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深度贫困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2022年,甘肃省广播电视局、甘肃省财政厅联合出台《全省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甘肃省进行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的具体举措,有力推动了甘肃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进程。同时,根据甘肃省广播电视“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甘肃省86个县(市区)完成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


从此次甘肃地震的实际情况看,结合目前在全省36个深度贫困县建设的应急广播体系,其终端多是村头“大喇叭”、“音柱”这样的传统接收终端。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建成应急广播县级平台81个,乡镇级平台 1296 个,村级分平台 16469个,安装“大喇叭”121704、“音柱”18904个,覆盖人群约2000万。


在看到农村大喇叭系统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1.缺少互联网加持。 大喇叭设备一般安装在村委会,地震发生后,操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设备操作间最快也要10分钟左右,可能耽误最佳的撤离疏散时机。如果能将手机与大喇叭联通,地震发生后,操作人员第一时间就通过手机操作大喇叭进行地震信息播报。


2.缺乏应急共享联动体系。 部分村社大喇叭系统信息来源单一,缺乏和应急、气象、地震、卫健、人防、民政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的联动机制,导致突发自然灾害时信息渠道不畅。而有些部门如气象部门、地震部门等在一些村社也建设了大喇叭项目,一个村建有多达8—16个大喇叭,个别村建有多达24个大喇叭,造成资源浪费。


3.大喇叭终端缺少备份电源。 突发自然灾害,会使供电或信息传输网络遭到损毁,大喇叭终端因为缺少备份电源导致指挥系统瘫痪。另外,由于大喇叭射频端长期暴露在室外,以及农电电压不稳容易引起系统故障,故大喇叭系统整体完好率不高,影响应急作用的发挥。


4.大喇叭布点、补点少,信息传递受限。 甘肃省贫困地区多为山区,地形复杂,村社之间易受大山阻隔,会使大喇叭广播覆盖不全,或信号传输不稳定。现有大喇叭布点少,补点不足,无法满足复杂地域和村民居住分散等情况的需求。


三、针对农村大喇叭存在不足的应对措施


1.充分利用互联网。 不管是普通农村,还是偏远山区,应一律将大喇叭和互联网实现无缝链接,重点是通过手机终端操作,实现大喇叭的实时播报。对已经建成的大喇叭设备全部有计划有步骤尽快实施与互联网联通的升级改造。

手机与大喇叭建立联通


2.加强技术更新与维护。 引入新技术,如采用太阳能供电、UPS或其他独立电源的大喇叭,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大喇叭的供电问题,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贫困和灾害频发地区,在设备选型与技术部署上,应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条件、操作简便、维护方便的带有太阳能板和手摇发电机的大喇叭设备,这种可再生能源供电设备可以在没有外部电力供应的情况下持续工作,确保设备良好运行。

新一代带太阳能板大喇叭


3.增强信号覆盖范围。 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现有设备的信息覆盖能力等实际情况,科学设计大喇叭的布点和补点,确保大喇叭实现村社全覆盖。例如,在设备部署中,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居民分布情况,确保大喇叭的声音能够有效覆盖绝大部分区域。


4.丰富信息传播渠道。 按照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应急管理部联合出台的《应急广播管理暂行办法》精神,应急广播平台初步具备与互联网、国家广电5G业务间的资源共享,在信息接收、编辑播发、同步调度控制等方面实现多元信息发布渠道。农村地区要加快各级应急广播平台之间及互联网、广电5G的上下联通,综合利用卫星、有线、无线等多种信息发布手段,采取单独补点、系统对接、终端适配等终端接收互为备份。还可通过卫星电话和移动大喇叭弥补不足。


5.加强多方合作与资源整合。 与地方政府和应急管理、气象、卫生、通讯、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联动共享机制,与邻近村庄的大喇叭系统建立信息共享,确保在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能迅速传递关键信息,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准确性、真实性。通过资源整合,不仅可以降低建设成本,还能提升系统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