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氢能产业加速变革的一年,也是氢能企业深度融合,实现互助共赢一年。也正因此,在氢能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推动、维护整体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
10月23日,
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工程”)
以
“氢装上阵,繁荣共生”为主题的航天工程氢能合作伙伴大会在
河北沧州
顺利举行。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产业发展部副部长李泽之、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主任符冠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高端汽车和新能源局副局长楚同军、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党组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剑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孙玮红、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促进中心局长张蕾、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从斌、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庆君、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甘晓雁等五十余家企业、媒体及政府部门,上百位嘉宾出席本次会议。
会上发布了航天II代电化学装备技术以及依托该技术开发的HTJS-ALK-2000/1.6型号碱性电解制氢装备,并结合生物质气化/固废熔融气化技术/氢气深度提纯技术以及航天工程在化工工程设计领域的能力和禀赋,提出了“可再生氢生态闭环技术解决方案”的理念,
展示了航天工程在绿氢装备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控股的上市公司,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粉煤气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是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端装备制造、绿氢工程技术、环保和工业气体运营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商。
为了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航天工程在绿氢耦合化工方面做了大量的研发投入,并结合自身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和工程技术等优势,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跨领域合作,开发了源于航天工程技术的氢能产业链产品与综合解决方案。
航天工程董事长姜从斌
提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决定了绿氢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面对行业现实技术的差距,我们从各公司多部门抽调骨干成员,结合引进专家,组建了氢能事业部,全力攻克氢能技术难关。”
在电解水制氢领域,航天工程将源于中国航天空间站生命保障技术融合转化,并依据自身近二十年化工工程技术积累,推出符合化工设计体系和安全评价准则的高性能电解制氢装置。
同时,航天工程打造完善的研发体系,对于电解水制氢装备机理性、核心部件、BOP系统设计等进行系统性深入研究,并依据自身在化工工程控制领域丰富的经验,对电解槽控制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
目前,
航天工程已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LK及PEM双系列电解制氢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和工程建设综合能力,也是同时拥有ALK及PEM两大系列电解制氢装备产品的化工行业设计甲级工程公司。
航天工程最新研发的
Ⅱ代电化学装备技术,使得电解水制氢装备流场一致性更好、结构可靠性更高、氧中氢更低、电极活性和稳定性兼优,具有更安全、更可靠、更高性能等特点。
此外,航天工程提出了
“核心装备+工程服务”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可提供最可靠的制氢装备和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服务,并积极拓宽制氢生物质制氢和固废熔融制氢等新领域制氢技术,现已形成独立自主的“多位一体”绿氢技术和装备,做可再生氢生态闭环解决方案先行者。
-
生物质气化技术:
目前航天工程已建立完善的生物质原料检测、气化机理分析、气化装置中试、数值仿真模拟全流程设计、制造、工程施工能力;
-
含碳固废熔融气化技术:
以生活垃圾、危废等含碳固废为原料,经过预处理后在熔融炉中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以CO和H
2
为主的合成气和玻璃态残渣,反应放热用于发电或附产部分蒸汽;
-
氢气深度纯化:
针对碳基氢源中CO和S的难脱除、纯度要求高等特点,航天工程定向研发了首台套
工业氢痕量除杂装置并于今年4月中试成功。
在原料气为煤化工过程中的净化工序产品气,经过进一步提纯,装置出口氢气实测纯度达到99.9996%,一氧化碳含量小于0.2PPM,其他各项数据均满足并优于国标中要求的燃料氢标准。
航天工程总经理孙庆君表示:
“结合公司多年积累的工程能力,航天工程已经具备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可靠的氢能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能力,希望能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树立新的技术标杆。未来航天工程公司将继续加大氢能领域研发投入,联合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氢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潜力,推动氢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注:文内信息仅为提供分享交流渠道,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