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兵团零距离  ·  2024年兵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落实“两藏” ... ·  2 天前  
九龙微观  ·  轻、薄、暖!亲测保暖内衣,好穿到飞起! ·  2 天前  
海外网  ·  2025,开训!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推荐|谈军改,一个部队医院政委的肺腑之言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6-12-25 20:53

正文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法国哲学家萨特


大到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小到维护家庭、单位的安全和谐,都有一个力量在支配着,那就是信仰。目前,部队调整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涉及所属单位每一个人,面对岗位的变化、利益的调整、职场的进退,能不能经受各种考验,说高点就是永葆共产党人本色,说低点做人不走样、不失态,根本的还是看信仰。




一、我们的信仰去哪了?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是对自己灵魂深处追求的真实反应。每个人都该有一份专属的信仰。但如今芸芸众生的中国人遭遇了信仰危机仿佛也成了不争的事实。


中国人真的没有信仰吗?革命战争年代,刘胡兰视死如归,黄继光舍身赴敌,邱少云火海守纪,等等,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擎起信仰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方志敏。他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从不乱花一分钱,惟一的财产就是几套汗褂裤和几双线袜。两个国民党士兵抓住他时,满以为可以发一笔财,想不到上下摸完,除了一只表和一支笔,一个铜板也没有。相反,在国内革命战争最需要的时候,他分批把一千多两黄金和整箱的银元送交党中央,保障首脑机关正常运转。他在狱中留下16篇14万字文稿,记录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一个积极的、奋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一个充满了对未来中国的热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2010年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深切讲到:“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与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么活着才最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 我理解这个启示、教育、鼓舞,最根本的就是新时期共产党人如何坚定信仰、践行信仰问题,就是精神之“钙”问题。


共产党人信仰是什么?就是争取早日实现共产主义。而这一信仰不是一个人的,是全民的,是一致的。在这至高无上的信仰引领下,人民军队出了雷锋,大庆油田出了王进喜,大寨出了陈永贵,掏粪工出了时传祥,草原出了龙梅、玉荣小姐妹……毫不夸张地说,那是一个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人物辈出的年代,那是一个人人都追逐信仰的年代。


为什么人人追逐信仰,因为共产党的领导都是这么做的。1936年10月,毛泽东接受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说:家里有15亩地,每年可以收60担谷,一家5口一年共吃35担,每年还有25担剩余。……后来又买了7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大家想想,家有20多亩田,毛泽东当个人民教师,应该是衣食无忧了,可他却放弃优越条件,投身革命事业,献出了6位亲人的宝贵生命。


还有大家熟知的许多革命前辈:刘伯承1917任川军第5师第9旅参谋长,四川督军署警卫团团长,1923年任东路讨贼军(吴佩孚)第1路军指挥官;朱德1917年任滇军旅长,1921年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叶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等等。这些人加入共产党前,已经是高官厚禄、声名显赫,却不要荣华富贵,冒着生命风险,投身革命事业,也正是源于坚定的信仰。


大家熟知的美国著名军事家、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是美国最年轻的准将,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堪称战争史上的奇才。他知道,无论是沙盘推演,还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军队必败无疑。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军队没有败。根本原因,不是这支军队武器多么精良、单兵素质多么超强,而是人人有信仰。正如毛主席讲的,中国军队气多钢少,美国军队钢多气少。就凭这一点,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一个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打败了经济、技术发达的国家集团的奇迹,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打出了中国人的尊严,打出了中国人的威势。


当前,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领域斗争十分尖锐,人人经受着各种挑战和考验。一些人逐渐从精神危机,走向信仰危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做的一项大型社会调查显示,在一道关于有无信仰的问卷调查中,回答有信仰的 被调查者占28.10%,回答曾有过信仰的占22.24%,回答没有信仰的占36.09%,不想回答的占13.57%。在各种诱惑面前,能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线吗?学习习主席的重要指示,能主动作为、创新有为的贯彻落实吗,等等,看似简单的问题,折射出信仰的高低。


今年清明节前,网上流传一名女学生看见韩国电视剧《太阳的后裔》男主角宋仲基被印在冥币上,追打卖冥币的摊贩,狂撕冥币。年轻人对待明星与领袖的强烈反差,不需要我们反思吗?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对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热情不够,却热衷于烧个香、还个愿,私下里不信仰马列主义,却信奉牛鬼蛇神。一些身边党员,个人入党申请书上写的,入党宣誓时说的,组织谈话时明确表态的,时间长了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近期,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了解等形式,对全院官兵员工当前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问到“你愿意医院改革吗”,61%的同志选择了“大势所趋,不得不改”,仅有39%的同志选择了“现在的医院打不了仗,应该改”;在问到“你最关心改革会改哪个方面”的问题时,有63%的同志关注了收入、身份和待遇可能发生的变动,仅有37%的同志关注了改革后军事任务的变动;在问到“停止对外有偿服务、取消奖金后,如何调动积极性”的问题时,有87%的聘用人员选择了提高基本工资,仅有13%的同志选择了强化敬业精神。分析感到,大家思想上被动接受改革的多,主动要求改革的少;关注改革的多,关心强军的少;关注利益得失的多,关注保障打赢的少,军人的信仰问题更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不怕失去金钱,不怕失去时间,不怕失去机会,最怕失去信仰。一旦失去了信仰,就失去了全部。大家经常问时间去哪儿了,今天我要问信仰去哪儿了。



二、信仰的力量有多大?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一个学生问孔子,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国家,孔子说:只需要三个元素——粮食、军队和信仰。学生又问,如果只保留一个元素呢?孔子说:那就是信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翻开历史的画卷,有这样一组耐人寻味的对比:1942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然而仅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却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九霄云外;反观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用坚定信念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加大炮”的巨大威力。


金一南教授在《浴血荣光》中,有这样一段话“李大钊不到38岁就英勇就义,毛泽东34岁上井冈山,周恩来29岁领导南昌起义,博古24岁出任中共中央总负责人。聂耳不到23岁谱写《义勇军进行曲》,寻怀州不满22岁担任红军军团长。邹容18岁写《革命军》……他们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他们不为官、不为钱、不畏艰苦、不惧生死。他们年纪轻轻就干大事,不少人年纪轻轻就丢性命。他们只为主义,只为信仰,唯有信仰,才能造就真人。”


据《2014中国高净值人群心灵投资白皮书》统计,在高净值人群中,年龄越大,资产级别越高,对信仰的需求越大,最富有人群中六成以上拥有信仰,自觉地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又一个简单实用的信条。信仰越富有,灵魂越充实,活得越洒脱,即使千难万苦,也能活出一番滋味。


上世纪60年代,我们老一辈322医院人,按照毛主席的指示,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来到荒凉的塞北,戍边扎根建设医院、服务部队。94岁高龄的原外科主任余巽森说:当时在北京301医院工作,机关通知他到大同报到,他二话没说,回家和她的妻子打起背包,抱着还没有满月的孩子踏上了北上的征程。这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他们在大同献了青春、献子孙,把根牢牢地扎在了大同。去年余老患病,医院很重视,准备派救护车专程把他送到301做手术,他说“我不想给医院添麻烦了,八项规定都出台了,我不能用医院的公车去看自己的病。”老人每个月到我们机关缴纳党费,机关干事说“主任,以后我们每个月去您家里收党费,您就别来回走了,腿脚不方便,别碰着。”余老说“党费是党员自觉缴纳的,不是组织上门收取的,只要我能走得了,我就会自己来交党费,党的规矩不能随便破坏”。这就是一位耄耋老人、一名老共产党员平静、朴素、恬淡的精神世界。


今年转业名额是医院近十年转业人数的总和。在摸底谈话中,很多人都表示,穿着这身军装,就是党的人,组织要我怎么办,我就坚决怎么干。


我们的原副院长李京力同志,退休好几年了,身材瘦弱的她,每年都会亲自走遍所有体系部队,无论是海拔最高的雷达站,还是距离最远的小哨所,她都会一一走到。因为她心里装着每一名部队官兵,牵挂着他们的健康。我们也问她干工作为什么这么拼,她的回答很朴实——是党让我走进了革命的队伍,我得对得起这身军装。


简单朴素的回答,映射着信仰的光芒。医院退休老专家白春播讲到“那个时代物质匮乏,但是大家有信仰,信仰我们伟大的党,信仰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大家吃不饱但是有精神、有干劲。我们有时候步行两天两夜,去最远的体系部队和最偏僻的乡村去巡诊,走到哪里,我们就把毛主席像捧到哪里,把毛主席的指示带到哪里,把毛主席的温暖送到哪里”。


建院之初,条件简陋,医院没有像样的门诊楼,不方便患者就诊。那时的322人,晚上放下手术刀,点起煤油灯,爬在地上画门诊的结构图。下班后,脱下白大褂,当起泥瓦匠,从离医院2公里的一个砖厂搬砖,那时候,男的一次搬12块,女的一次搬8块,一步一步往医院挪。现在,走进医院的门诊楼,墙壁的拐角都是弧形的,没有棱角,就是怕磕碰到伤病员,这些细节无不让人感动。


我军军职退休干部苏鸿熙,毕生致力于心血管外科的研究,堪称中国心血管外科学的开拓者之一。他曾在美国留学,不为美国绿卡动心,不为优厚待遇动心,不听美国官员劝说,一生追求入党,一生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终于在98岁光荣加入了共产党。他讲到:“这一天来得虽然太晚了,但了却了我一生的心愿。”这些不忘初心、奋发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名共产党人学习。


去年年底,部队突然送过来一名患急性脑膜炎的战士,来院的时候,生命体征还比较平稳,正当我们组织全院内科专家会诊的时候,这名战士的心跳和呼吸突然消失了,在场的传染科聘用护士王淑娟,小姑娘来院工作不到一年,一看情况紧急,顾不上自己被传染的危险,当即口对口人工呼吸,及时恢复了这名战士的心跳和呼吸,为挽救这名战士的生命赢得了时间。实践证明,信仰的坚定不是写出来的,是刻在灵魂上的;信仰的坚定不是说出来的,是随时随地可以做出来的。



三、我们的信仰体现在哪里?


习主席对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明确指出:要突出问题导向,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我在这里概括地讲,行动是检验信仰的唯一标准。


我们每名同志当兵之初,都是抱着“干一番事业”的态度走进军营的。当前,部队的每名同志都面临进退走留的选择,我们还能否坚守当初的誓言?还能否忠诚自己人生的选择?还能否保持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这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绝大多数同志热爱本职,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但客观地讲,也有部分同志面对进退走留思想开始抛锚。有的工作不积极,开始推三阻四;有的观望等待,变得得过且过;有的缺少精气神,表现萎靡不振;有的凡事讲条件,喜欢讨价还价等等,对党忠诚的“纯度”、“热度”、“深度”有所下降,这与军人、党员的信仰,与当初的誓言是不相称的。


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为了信仰,在上海石库门内围桌而议,但在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后,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一生革命,矢志不渝,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董必武);有的血洒疆场,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何叔衡、邓恩铭、陈潭秋、王尽美);有的一度叛党,又迷途知返(刘仁静、包惠僧);有的脱党不放弃信仰(李达、李汉俊);有的却背弃信仰,叛变投敌(周公博、张国焘),成为民族的罪人。照照历史的镜子,看看今天自己的影子,信仰路上的忠诚与背叛,当有你自己的选择。


金一南教授曾写过一篇文章论述中国军人的精神,里面讲到一个叫王三欣的人。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敬业的典型代表。王三欣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员,但战争结束以后组织安排他走上了教学岗位。他没有任何怨言,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30多年,直到最后病倒在讲台上。他的夫人回忆:他在医院里的最后时间,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有时还出现幻觉,却还在想着教学,说话不清楚,但还能说出来:“张家港……演习……拿地图来……拿笔来……要红的。”这个被誉为“战争史活字典”的中国军人,生命的最后时刻,惦记的仍然是他的教学工作。他的女儿回忆:“爸爸突然去世,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了大堆的讲义和文稿。”上个世纪90年代,那是一个国家改革开放、学子纷纷定居海外、军人纷纷下海经商的和平发展年代,人们都在关心自己的待遇,都在设计自己的前程,而王三欣却仍然在研究战争、关注战争,由他主编、撰写或修改的教材资料多到无法统计的地步。《如何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打歼灭战》、《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经验教训初探》、《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的功用和发挥》等等文稿和讲义,是他敬重事业的最好见证。如此的坚定执着,如此的全心付出,虽然不一定能够声名远扬、家喻户晓,但却是这支军队的骄傲,更是中国军人的标杆。


专业是忠诚事业的起点,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去准备。专,是一个能力问题,它体现的是一种付出。有一本书叫《细节决定成败》,书中讲到这样一句话,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好,把好事做精。这句话就很好地彰显了专业精神。我以前在原第二炮兵工作,现在叫火箭军。前一个时期,火箭军宣传的重大典型“东风第一旅”,可以说这个旅所有的官兵都是“专业”的模范。战士边明远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经过一个寒冬日夜苦战,竟然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长达30万字的导弹训练发射教材;导弹发控台号手康平,“判断信号一眼明、分辨口令一次清、操作按钮一摸准”,创造了13年没报错一个参数、没做错一个动作、没放过一个可疑现象的传奇;还有导弹吊车操作号手李江伟,他把吊车作为“人生伴侣”,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他操控重型吊车“绣花针穿酒瓶”“垒俄罗斯方块”,登上了中央电视台“超级战士”的擂台,折服了世界无数观众……我想,唯有把专业做到这种程度,才能称得上是忠诚事业。


今年3月31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了美国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闯南海的几张照片,让我很受震动。舰长和士兵眼睛看着中国海军的航船,手里拿着《外军战舰识别手册》,手册上战舰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各种作战性能,一一标注清楚,大家边看边研究。想想我们,研究作战对手研究的怎么样?有什么具体的战术战法?每年正常训练演练多少天?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创业是忠诚事业的体现,我们必须自始自终去坚守。1963年秋,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争气弹”拔地而起,声震寰宇。这声巨响,宣告西方政治家喝着咖啡左右中华民族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为了攀登这一神圣事业的山峰,却有很多人永远倒在了山的脚下。董春儒,就是其中一位。为了共和国的导弹事业,他带着部队钻山沟、上高原、穿密林、走戈壁,转战12万多公里,探索总结出多种“剑法”。各种导弹相继腾空,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说话不清,视力模糊,脊柱弯曲。起初他并没在意,后来病情越来越重,不得不入院治疗,由于就医太晚,心肺功能已经衰竭。弥留之际,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再看一看导弹、听一听操作口令。妻子孙金霞握住他渐渐冰凉的手:“老董啊,我嫁给了你,你却嫁给了导弹。”董春儒最后喃喃地说:“把我埋在离导弹最近的地方……”这就是老一辈人对自己选择的坚守态度,这就是一个优秀的“创客”,这就是忠诚事业的完美演绎


我们322医院,一年多来,共派出35名医生、15名护士赴301轮训。刚开始,也有反对意见,人手紧,抽不出人;骨干走了,影响收入;下一步改了,还折腾啥,等等。现在不少同志学完回来,先后开展了骨科椎间孔镜手术、外周血管介入、静脉导管技术(PICC)等21项新技术新业务,大大提高了医院的诊疗水平和知名度。我想,不要把创业看得太高大上了,别人没干的,我干了,叫创业;别人干不好的,我干好了,也叫创业;别人成功的做法,引进本土,生根发芽,也叫创业。


同志们,有信仰,青春才不会无处安放;有信仰,人生才不会随波逐流;有信仰,理想才不会被迷茫驱散。多品尝信仰的滋味,多感受信仰的力量,多沐浴信仰的光华,多点燃信仰的火花,我们就会明白出发的意义、目标的深义,就能步伐坚定、永远向前,向着共产党人的高标准挺进,把投身改革的大文章写好!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作者:丁茂春;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