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颜值、有特色的“网红书店”吸引了大批粉丝,一时间,到书店拍照、打卡、发朋友圈成了流行。书店门庭若市、实体书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以色侍人,能得几时好?”,当咖啡香掩盖了书香,是不是也失去了书店最初的价值。把游客转化为读者,把发朋友圈的手机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阅读流量,最大发挥书店的文化价值,网红书店应何去何从?本文选取了北京地区的网红书店,分析网红书店如何有内涵的一直红下去。
新晋网红店从哪里来?
受到台湾诚品书店、日本茑屋书店(Tsutaya)、乃至英国水石书店(Waterstones)等多种业态经营方式和书店设计理念的启发,在国内资本的支持下,许多新近连锁书店在京攻城略地。
茑屋书店(TSUTAYA)官网代官山T-SITE店对于历史的描述图片(图片来源:TSUTAYA官网)
发源重庆、在北京已开至18家门店的
西西弗书店
暂时领先(以开店数评价),后面还有“四川血统”的
言几又
、来自苏州的
猫的天空之城
、上海三联书店
READWAY
、资本大鳄旗下的
建投书局
。外商
PAGEONE
在黎明前“卖身”给新经典(2017年),转身就在前门要地开了北京坊店。倒是出身京城的
字里行间
(创办于2010年)还保持不紧不慢的开店速度,唯一比较大的动作还是在2017年更新了品牌识别系统。为京城新势力增光的大抵有
全民畅读
和
模范书局
。本来就一直在网红清单里的店铺诸如
单向空间
(创办于2005年,原名单向街书店,或许创办者们更愿意将自己归类进独立书店),则是借着互联网视频和自身文创产品的能量不断进化。
近年书店开业大事记(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只统计在京首店开业)
在新势力的夹击下,老牌书店也都纷纷开始升级改造,2014年成为京城首家24小时书店的
三联韬奋书店
开了三里屯店(2018年世界读书日),原来的美术馆总店也升级改造即将完成;紧跟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策略的是
中国书店雁翅楼店
(2015年),之后就未见大动作;2010年开始在机场开店的
中信书店
,也在2014年把触角伸向了城市商圈;北京出版集团旗下的知不足书店开了由95后挂帅的十月时光分店;就连印象中对潮流不为所动的
新华书店
,也在2017年于花市和香山开了两家24小时店。
中国书店雁翅楼店(图片来源:人民网)
在实体书店新一轮开店升级的背后,是政府对于书业持续的支持。
2016年6月,中宣部、财政部等11部委联合下发了
《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
,重点提出5项政策措施鼓励实体书店改革创新:完善规划和土地政策、加强财税和金融扶持、提供创业和培训服务、简化行政审批管理、规范出版物市场秩序。
除了政策倾斜外,还有真金白银的投入。据公开报道,2018年7月中旬,北京政府宣布对书店的新支持,其中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150多家书店的管理和文化活动的组织。在这个支持名单里,京城的连锁店和独立书店大多被网罗。
同时,罗兰贝格的研究报告称,进驻购物中心的文创类业态中,实体书店以26%的占比成为最受购物中心青睐的业态类型。作为都市生活核心的商圈产业,也逐渐发现了书吸引客流的妙用,在租金和铺位等方面给予优惠入驻条件。西西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金伟竹曾多次公开表示,西西弗进入商业中心的租金为普通店铺租金的10%甚至免租;PAGEONE当初在国贸商城的大店面也是签下了五六年租金优惠才来的底气。
高颜值成标配
担得起“网红”两个字,一个基本的要素就是超高的“颜值”。最好有许多环境照书香四溢、自拍光线角度适宜的位置。
书墙是必不可少的——
PAGEONE前门北京坊店的书墙(图片来源:iWeekly周末画报)
最好还有一些超有存在感的空间设计和布置,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身在何处,方便打卡——
建投书局国贸店的故宫红书架墙(图片来源:建投书局公众号)
或者干脆梦幻到不知身在何处——
模范书局+诗空间(图片来源:模范书局)
品牌文化是必须的
复古一点的——
全民畅读(特钢店/工厂店)的长椅和老电视(图片来源:全民畅读公众号)
潮流一点的——
西西弗蓝色港湾店的地面标识和分类(图片来源:百道网)
小清新一点的——
猫空的门帘(图片来源: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公众号)
新中式和禅意一点的——
春风习习杂志图书馆前门店的店招(图片来源:春风ONLINE公众号)
儿童区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而安排,不管多大多小,总要有一个才好——
言几又王府中环店对于儿童区的设计和引导给了很多空间考虑、只是色彩恐怕更讨家长欢心(图源:华声在线)
空间动线是建筑环境设计的难题,这一点设计师们都有考量,但最终是否实用,还需要读者来验证。
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店内坐在台阶上的小读者们(图片来源:三联韬奋书店公众号)
环境空间设计成功,大略只能相当于长了一副好骨架,眉眼相貌却要端的看看进门位置的推荐书目、摆台和推介词语。除去走畅销推荐路线不说,被人认为相对有选品能力的店铺,都是经典长销加慎重推荐的方式。但目力所见,店长推荐这类的做法还不是能为图书背书的方式,同时,国内似乎也很少见如日本书店那种颇具人情味的店内广告。
中信书店侨福芳草地店的书籍展示(图片来源: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官网)
单向空间东风店的书籍展示(图片来源:单向街书店官方号)
日本书店店员对于推书的推荐之用心随处可见(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24h小时服务概念有门槛
北京相对较早开设具有知名度的24小时书店是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店),曾有关于学生、流浪者等等各色人物夜色中流连书店的故事在网上广为流传。三联书店也不愧于自己喊出的口号——“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自从三联韬奋书店2014年挂牌24小时营业,全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8%,利润同比增长111%。有成功案例在前,不打烊的概念便开始受到实体书店的追捧。
然而就北京整体经营情况来说,开设夜间模式并不容易。书店往往需要贩卖一种来此阅读过一夜人生才完整的情怀,促使读者改变作息来尝试一下,而非满足一种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这与北方城市特性有关,北方漫长寒冷的冬天,导致一般人从生活习惯和个人体验上,都不足以支持活跃的夜间活动。曾经有人记载过一些知名的京城24小时书店,称冬季入夜后(午夜12:00后)人流量极小,大概每小时不到10人,凌晨2点多后更是几近无人。
从书店经营者反馈来看,晚上八点以前,即很多读者刚刚下班后,是书店夜间销售额较高的时间段,但这一时间段的销售额远无法与白天相比;而在晚上十一点以后,留在书店的基本都是看书的读者,更无法形成销售。夜间的读者往往会在清晨五点到七点之间离去,也就是说,至少有六小时左右的营业时间无法形成销售。与此同时,随着读者对于24小时书店新鲜感散去,夜晚来到书店的消费的人流正在逐渐减少,但书店仍需承受因24小时运营带来的成本上的增加。
当年在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现在停业重装)读者夜读场景(来源:三联韬奋书店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