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进出口银行  ·  助民企 赋新能 | ... ·  2 天前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5年宏观审慎工作会议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服务你的人和修理你的人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20-03-17 20:50

正文

有两种人,一种是为你服务的,一种是修理你的。

这两种人本来很难混为一谈。钟点工上门打扫卫生,这是为你服务。假如在打扫的同时发表评论:「你们家怎么回事?买这么多没用的东西,都给我扔了!」你就会请他闭嘴。他是来服务的,不是来修理你的。你又不想花钱请个祖宗。

但同样的事发生在心理咨询师身上,就没那么好分辨了。有些心理咨询师会说:「你这人怎么回事?」你太焦虑了,过度敏感了,你怎么可以这样当妈?如果你不想听, 他还会紧追着不放: 「你是在阻抗,对不对? 」这时你拿不定主意,该不该请他闭嘴(或者你试探着说过,但是对方不听:「 你这是移情,是把你被别人控制的感觉投射到我身上了 」)。这门工作的复杂之处在于, 你对自己感受的判断是失灵的 。他可以有一百种理由一边修理你,一边说你病得太重了,他这是为了你好。

然后你还得给他付钱。

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复杂性,后台经常有人留言,问我找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普及一个常识: 心理咨询师,也是为你服务的。

重点是「为你」,也就是说,你要他做什么,他才做。 明确不让他做的,他就不能做。 如果他的工作让你不舒服,一次可以提醒,提醒两三次没有用,你就结账走人,下次不要再找这个人了。

理解了这一层关系,你就不用再问我「我的咨询师做了 XXXX ,这是对的吗」这一类问题。好像必须有一个专业人士认证:这样不对!你才有权拒绝你的咨询师。你现在就可以。他拿了你的钱,为你服务,你有任何个性化的需要都可以提。你不会去网上问专家:「请问我的捏脚师傅给我捏疼了,我可以请他轻一点吗」。为什么换成心理咨询师你就有点怯了?都是服务人员,可以一视同仁。

如果说心理咨询和其他服务有不同,那就是更敏感和容易受伤。 在咨询中需要巨大 的勇气才能袒露自己 冒着被伤害 的风险取得进步,而不是产生自我怀疑和厌弃,就要有 一个 安全可 靠的伙伴

这个伙伴要站在我这一边,不会随便笑话或评判我。哪怕我说了什么蠢话,提出了匪夷所思的要求,他也可以全心全意帮我想办法。让我觉得我的任何需求都是可以被接受,并且值得为之努力的, 他为我的利益而工作 。这才是被服务的感觉。

当然,不等于所有时候都一团和气。也会有冲突,咨询师会说一些刺耳的,让你感到挑战的话。这是心理咨询的复杂之处:「你」不一定全知全对,需要一些碰撞。但是再碰撞,也还是有一个基本原则。原则就是,最终要什么不要什么,是由「你」说了算的。毕竟,这是由你来买单的服务。

你只要 不满意 ,这个 服务就没有 到位。

但写下这些常识,不是针对任何咨询师。他们的服务没有到位,里面也有你的原因。那就是你有没有及时告诉他,你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

咨询关系里,每一个互动都是双方的。

有些心理咨 师——就算是个人风格吧——在咨询过程中夹枪带棒,一边服务一边修理来访者,不亦乐乎。同时来访者也不曾提出反对。 如果就想花钱买到这样的修理 当然没问题。 但如果你不想要这个,你就要说出来 「对不起,我的咨询目标是什么什么,请你想办法帮我达到这个目标。而不是说我有问题。我不喜欢听这种话 」你是付 钱的人,你付钱不是 为了听他教训 的。 当然你不用说得这么直接。 可以用委婉一点的方法表达。

很多人会发现,说这种话有困难。 需要刻意练习。 如果能说出来,关系里就可以更自如。

我想,一部分的困难在于,我们内心深处可能也是想被人「修理」的,因为我们也没有被好好服务过,我们隐隐地怀疑,可能修理就是一种服务呢? 有些同行, 花钱请人给自己 督导。按说 这也是花钱 购买 务, 请资深的老师指导一下自己工作。 结果督导全程,得到的都是否定和羞辱: 这你都不懂?你这做的是什么?这个还用我教吗?你这是什么态度,我看你以后不要再做咨询了! 那要怎样才能做咨询呢?我是不懂,所以才花钱向你学习啊)问题是,只能腹诽,不敢真的出声。最后督导完,什么都没学到,对自己的感觉反而更糟了。

被骂一通还好。 更极端的情况,有人督导完了工作都丢了。 因为督导师觉得这个人的水平不行,把话传出去,机构就把这个咨询师下架了。

这让我想起来,很多年前看过的一次现场咨询 来访者是一个妈妈,在教养孩子方面犯了 很多错误。 咨询师在场上对 她一直表现得很 耐心,努力从她身上找一些闪光点, 鼓励她。等这个妈妈走了 ,有一个学员实在忍不住 ,站 起来问: 「你为什么不 告诉 ,她根本就不是一个当妈妈的料

咨询师的回答,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她反问: 「然后呢? 她回到家不还得当妈妈吗?

那个学员一想也是,但还是生气,就说能不能出台一个什么政策,不让这种人当妈就好了。

咨询师可能是把这句话当成一个具体的诉求,她认真想了想,然后说,那就看谁付钱了。 如果是一个领养机构之类的组织,委托你评估这个人适不适合当妈妈,你按他们的标准出一个评估结果。 这是你在为他们工作,可惜我不懂,教不了你。 我能教你的是做咨询。是这个来访者付钱,请你帮她成为一个更好的妈妈, 这时候你是在为了她工作。

她的态度很平常,好像在说「事情就是这样」。

我很羡慕有人可以这么平常,这么清楚地把事情分开。每件事的权利和责任边界在哪里,能分得这么清楚,需要的不是一两个人,是一整个环境。

我也想相信事情就是这样。但我能改变的太有限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