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樂無如讀書 至要莫若教子
【译文】
经文:不彰人短。
黔字分明死不磨,往来指摘笑声多。
感君掩土埋枯骨,从此安然伴薜萝。
注:“短”,是指人的缺点。或者此人才能有欠缺,或者偶然做错了事,如果把人的短处揭露出来,就使别人从此身败名裂。揭露人之短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人心术不正,刻薄阴险,在大庭广众中找机会,把人的短处一口气宣扬出来,令人无地自容;第二种是有人在谈话聊天到兴头上,不知不觉随口说出来。这两种情况都招人怨恨,甚至引来祸事,得罪神明,能不严加禁绝吗?
案:京江段克遇生平厌恶议论或听人讲说人的过失,妇女闺房之事更是闭口不谈。一天从黄坑路过,路边见到一具死人头骨,隐隐现出有“窃贼”两个字,原来是脸上被刻字的罪犯的尸骨。到晚上,住在旅店里,梦见一个少年用衣服蒙着头说:“我在世的时候做了坏事,遭受官府刑罚。现在尸骨暴露在外,刻的字还在,见到的人不但不生怜悯,反而讥笑。我羞愧之极,知道先生是忠厚长者,特来相求,如果您能够把我的骨头用土掩埋,我一定会报答您的。”段公醒后,回忆梦中的话,第二天早晨带着仆人又到黄坑,寻找尸骨埋葬。过了几天,又梦见少年来说:“感谢先生为我遮丑,您明天过溪水,水中有三个溺死鬼,经常害人。我会尽全力救援,保证您平稳渡过。”第二天要渡过溪水,果然起了很大的旋风,隐隐约约听到有争斗的声音,船平稳到岸。
事情办完后,回到家,想到明天查看庄稼的长势如何,家人对他说:“最近出现一只老虎,吃了不少人。”段公很害怕,不敢前往。夜里又梦见前面那位少年说:“虎吃人必须有伥鬼指引,您可预先挖好一个坑,明天二更时,我和伥鬼把这个畜生引入陷阱,就可以把虎除掉。”段公按他的话去做,率领家仆拿着武器埋伏等候。到了二更天,果然隐约看见有两个人在前面带路,老虎在后边跟着,走到坑边,那两个人用手指坑,老虎就掉下去了。大家伙一齐下手,把老虎打死了,为民除了一害。段公将此事讲给乡邻们听,大家都感激少年的恩德。捐钱为少年立庙,塑了一座冠带像,题为“灵显大王祠”,塑像完成那一天,全村人都看见伞盖彩旗,鼓乐喧天的仪仗,有一位少年乘车进入庙中,如同新官上任的气派。从此以后,每年春秋季节举行祭祀,祈祷有求必应。由此可见,罪鬼如果能报答人的恩德,为民除害,就能成神,人爲什麽不振奋精神,努力积累善功呢?
附:麻城的刘仲辅,家贫,从小为人仁慈宽容。和夫人董氏新婚之夜,有一个小偷,进了他的房间,刘公惊起,一看,原来是认识的人,就对小偷说:“我想你是因为穷才做这种事的吧。”就选了几件夫人的首饰给了他,又叮嘱说:“你要是能改过向善,我一定不会把这件事说出去。”后来夫人常常问起这个小偷到底是谁,刘公说:“我已经答应他不说了。”刘公后来享八十九岁高寿,吉庆的喜事,年年不断。子孙都进士及第,官高位显,家中受朝廷封典很多。等刘公去世后,本家族一个人前来吊孝时,伏在刘公棺木上痛哭,此人很有善行名声,怀疑就是原来那个小偷。
桐城的何文瑞在做礼部侍郎的时候,一次住在古道庵中。一天去赴宴,打着灯笼步行回来。碰到一个醉汉直冲过来,嘴里骂骂咧咧,还吟一句诗“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踢坏了他的灯笼而去。何公和仆从们约好,都不准呵斥醉汉。第二天早晨,醉汉的父亲带着儿子过来,跪在门前,手执棍棒,请何公治罪。何公说:“我昨天没出庵门。”不予计较,也不问醉汉是谁。何公后来升任宰相。
有诗云:“彰人短处坏人名,口孽由来报不轻。甚羡二公存厚道,怜贫忍辱两分明。”
敬 请 访 问 : 马 来 西 亚 汉 学 院
《太上感应篇图说》- 连载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00:前言
01:得富灵验记
02:得贵灵验记
03:得寿灵验记
04:得子灵验记
05:祈病获痊灵验记
06:遇难成吉灵验记
07:散离复合灵验记
08:合宅同升灵验记
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10: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报)
10: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恶报)
11: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12:算减则贫耗
13:多逢忧患
14:人皆恶之
15:刑祸随之
16:吉庆避之
17:恶星灾之
18:算尽则死
19: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20: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21: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22: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23: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24: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25:不履邪径
26:不欺暗室
27:积德累功
28:慈心于物(甲)
28:慈心于物(02)
28:慈心于物(03)
28:慈心于物(04)
28:慈心于物(05)
28:慈心于物(06)
28:慈心于物(07)
28:慈心于物(08)
28:慈心于物(09)
28:慈心于物(10)
28:慈心于物(11)
28:慈心于物(12)
28:慈心于物(13)
29:忠孝友悌
30:正己化人
31:矜孤恤寡
32:敬老怀幼
33: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34:宜悯人之凶(甲)
34:宜悯人之凶(乙)
35:乐人之善
36:济人之急
37:救人之危
38: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