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能够通过应急广播发布高质量新闻服务信息,要想要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既保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有高度,又确保服务基层群众接地气,就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解决好“讲给谁”的问题
近年来,众多县级融媒体中心进行机构重建、流程再造,实现融合转型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真正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找准“最后一公里”在哪里。笔者认为,答案就在乡镇、街道以及广大农村和社区。只有在这里,才能将触角伸向最基层,才能将新闻报道和媒体服务送达千家万户。县级融媒体中心服务的区域就是以本县域为圆心的周边区域,县域内的居民群众则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服务的主要对象和重要着力点,只有织密所在服务区域的“空中网”,把触角延伸到县域内每个村庄、社区和每户居民,让主流声音传递到县域内的角角落落,才能做到“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唱响“主旋律”。
(二)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
县级融媒体中心运用应急广播发布信息,应契合县域内广大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关切,把党的创新理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通过应急广播及时发布事关民生的新闻信息、宣传讲解政策理论。在制作应急广播传播内容时,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挖掘素材,用群众身边的真故事、小切口反映时代变革,紧扣百姓群众关切点,把群众需要的知识传授给群众,析事明理、解疑释惑,让基层群众愿意听、听得懂、有收获。在这一过程中,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要把来之不易、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展示给群众,还要把干事创业、开拓未来的信心和决心传递给群众。
夏津县融媒体中心把与公共利益相关程度作为应急广播信息内容创作的重要判断依据,要求各栏目与基层群众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回应基层所想、群众所惑、百姓所盼,讲出“百姓味道”“时代味道”:既讲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理”,又讲如何解决一家一户实际问题的“小经验”;既聚焦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主题”,又聚焦关系群众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小话题”。
(三)解决好“谁来讲”的问题
县级融媒体中心为了让应急广播播送的栏目更“接地气”“冒热气”,在策划、制作栏目内容时多采用访谈的形式,邀请基层党组织书记、农业专家、种粮大户、好婆婆好媳妇等本地有声望的人物做客直播间,展示工作实绩、交流体会心得、分享发展经验。栏目可以围绕乡村振兴、家庭和睦、子女教育等问题,引导嘉宾晒亮点、话良策、赋新能、强引领,共商共议家庭生活、庄稼种植、文明创建等共性问题,破解瓶颈、化解矛盾,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
(四)解决好“怎么讲”的问题
让党中央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需要在宣传方式上不断创新。夏津县融媒体中心结合群众生活,将应急广播相关栏目录制场所搬到田间地头、村头巷尾、社区广场,在一线捕捉有生命力的新闻信息,站在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的事件,把“我们想讲的”变成“群众想听的”,把“群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提高节目的可听性,为党和人民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创新应急广播信息传播形式,切实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创造力、感召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