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理论是博物馆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学科融合日益扩大的时代趋势中,博物馆学理论立足自身语境,明确学科定位,拓展学科视野,守正开新,积极主动地汲取前沿学科研究的优异成果,充实自身学科的有机养分。通过学科开放、科际整合与视野融合,博物馆学理论日趋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博物馆学理论研究始于19 世纪,隶属于博物馆学的研究范畴。博物馆学理论走过了20 世纪70 年代建设、80 年代复归、90 年代深化完善的时代历程,进入了学科体系共识阶段。它对学科特殊的研究客体、科学语言、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已形成较成熟的结论。可见,博物馆学理论是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总结凝练的动态学说。
20 世纪80 年代兴起的新博物馆学运动是博物馆学理论所遭遇的一次重大洗礼,其不止是新话题、新现象,而是传统博物馆研究的整个范式转向。前博物馆学委员会主席冯·门施也认为:“新博物馆学运动不过是法国人掀起的对博物馆新的思考。”故新博物馆学称为新思维,它是对传统博物馆学所进行的一种理性反思,这种反思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伴生在这种思潮中的新博物馆学运动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新博物馆学吸纳已有理论精华,“以人为本”的新思维更在于实践价值而非理论意义。其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博物馆理论学说的影响是深远的。博物馆的新思维无不带有后现代主义的烙印。
新博物馆学具有反思性或批判性。传统博物馆学理论主要关注物的收藏、展示、保护等具体方法和技术; 新博物馆学强调应更多关注博物馆学的功能和目的, 即要关注其所支撑的深层观念、逻辑、假设基础及实现策略。这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博物馆学的功能、目的和手段的前瞻性考察和批判性思考。
新博物馆学的跨学科性增强。博物馆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多学科的研究,但传统博物馆学研究总体上缺乏理论反思的气质,研究技术也较单一,多学科之间基本是各自为战,并未形成有效的互动和融合。新博物馆学则转向跨学科研究中,不论是有关器物和空间的研究,还是有关展
览和观看的研究,或有关物与人的辩证关联研究,都实现了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视域融合和思维阐释;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史、艺术史、社会史等学科领域杂糅并置,加之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人类学、建构主义、实用主义等理论渗透到博物馆学理论研究中,这对博物馆学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拓展了多重可能的空间。
新博物馆学理念呈多元化。传统的博物馆学要义把博物馆视为知识传播的中立场所,新博物馆学研究强调,博物馆借知识诉求来传播意义、价值和倾向,使知识权威的地位和价值更具合法
化、普遍化。博物馆学对象的意义和价值是不确定的、呈多元化,因为物品意义或展览意图的实现是在观看中完成的,而观看是文化资本和符号价值的交换,是博物馆建制、策展人、赞助人、观众等之间的权利博弈,是视域的参与各方相互间的商谈,各方意义效果的达成决非单方面就能决定,而是带有某种政治经济学维度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