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邓文斌教授团队在黑磷纳米片(Black Phosphorus Nanosheets, BPNS)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这一侵袭性脑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GBM的肿瘤微环境呈现显著的免疫抑制状态,极大地阻碍了治疗效果并导致耐药性。此前,该团队已经证明BPNS能够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但其对肿瘤免疫机制的影响尚不清楚。
2025年1月,
中山大学
邓文斌
团队在《
Biomaterials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Black Phosphorus Nanosheets Activate Tumor Immunity of Glioblastoma by Mod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Immunosuppressive Molecule PD-L1”的研究论文(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4.123062)。
该研究表明,BPNS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降低肿瘤细胞表面免疫抑制分子PD-L1的表达,从而改善了GBM的免疫抑制微环境,重新激活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研究示意图
本研究首次探讨了BPNS是否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本身来增强免疫治疗效果,并深入揭示了其作用机制。研究人员采用胶质母细胞瘤皮下小鼠模型,模拟肿瘤逃避免疫监视的特性,评估BPNS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BPNS显著增强了肿瘤抑制性微环境,重新激活了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BPNS通过降低肿瘤细胞中免疫抑制分子PD-L1的表达,缓解了免疫抑制状态,从而实现了抗肿瘤效果。具体而言,BPNS通过两条主要机制调控PD-L1的表达:一方面,BPNS与HSP90蛋白结合,诱导自噬作用,使PD-L1蛋白通过自噬途径降解;另一方面,BPNS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了PD-L1的mRNA水平。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拓展了对BPNS生物活性的理解,还为其作为免疫治疗辅助药物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策略。研究团队表示,这一发现或将推动黑磷纳米片在癌症治疗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与临床应用,为攻克GBM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
博士研究生熊月
(现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博士后),通讯作者为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
邓文斌教授
和
刘赣老师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孔雀团队项目以及深圳市神经细胞重编程与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
BioMed科技
」关注生物医药×化学材料交叉前沿研究进展!交流、合作,请添加杨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