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币篇
每日更新,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古币篇

市场比较常见几种清代钱币,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

古币篇  · 公众号  ·  · 2020-03-07 1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康熙通宝】 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清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因为当时社会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很快,商品交换、货币经济也非常发达,所以康熙一朝的钱币铸造得非常精美,大都很规整,钱型厚重,文字美观大方,而且铸量极大,存世非常丰富。因为其存世量其实很大,记得小的时候我们经常用这类钱币踢毽子,因为那时候经常能够从土里挖出几枚来,可想而知这类钱币价值并不会很高的。而且我记得那时候村里来人收这种钱币,那个时候好像也就几毛钱吧。我经常发现有的藏友,拿这类钱币来给我看,其实我不给吧又说你清高,说了实话有觉得你在骗他,转头就把你删了。所以现在看见了我也不敢评论这类钱币了。有的甚至连字都看清楚。但是康熙年间,全国设有24个铸钱局,不同铸钱局铸行的钱币各不相同,将这24种钱币集齐即一套,从这24种钱币正面文字看,没有多大区别,皆为康熙通宝,其背文却各不相同,除户部宝泉局和宝源局为满文外,其它22种钱币均为满汉两文各有一字,其左为满文,右为汉文,这22个汉字代表22个铸钱局,若细分版别,还有一种康熙“罗汉钱”。其中不乏有些价值比较高的钱币,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看。但是我们一般从古玩市场能看到那种,有些人喜欢甚至用根红绳绑在脚上,用来保平安用。

乾隆通宝



【道光通宝】道光通宝铸于清宣宗道光年间(1821-1850年)。钱径一般2.2-2.4厘米,重2.5-3.6克。钱文“道光通宝”四字以楷书直读,钱背是记有宝局二十名的满文。道光钱制作粗糙,大小不一,轻重悬殊,一般径2.2--2.4厘米,重2.5--3.6克,清廷由于入不敷出,新疆阿克苏,库车,宝新三局始铸虚值析五,当十钱,亦是清钱虚值钱之始。这类钱币不管是从品相还是重量来说,其实都是比较差的,有的时候你都能清楚看到,有的字体都有点歪看上去就是很不舒服,甚至我记得小的时候用手轻轻一掰就称两半了,可见这类钱币不仅仅不好看 其实保存也不好保存,所以建议不浪费时间去整理,毕竟不管将来如何 我相信它的价值估计不会有多高,我记得好像收钱币的都不要,估计是嫌弃占地方吧。

道光通宝



【嘉庆通宝】嘉庆通宝铸于清仁宗嘉庆年间(1796-1820年)。钱径2.2-2.6厘米,重2-4克。钱面文字"嘉庆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其实它的种类有很多种,但是在我看到的那些里面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价值可以说的,有的小的更是看上去没有任何观赏性而言,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不用去问别人值不值钱,就比如你手上有几十个,你朋友也有几十个。这种很普遍性的东西你去问别人真假,我就觉得有点傻。东西肯定是真的,因为造假可能成本都不够吧。


【雍正通宝】始铸于雍正元年(1723年),是继顺治、康熙后的第三代清钱币。那个时期在全国共计有二十几家钱局,这些钱局都是康熙年间留下来的,而雍正皇帝并没有自己建立钱局,他觉得每个省只设立一个钱局即可,太多了反而不好管理。因此,在公元1726年时,雍正下令每个省只保留一个钱局,随后山西的钱局改名为“宝晋局”,山东省的钱局改名为“宝济局”,而台湾省的钱局则改名为“宝台局”,以此类推。雍正通宝的钱背文格式按照前朝宝泉和宝源钱的格式,钱币背面左边写着满文“宝”字,而右边则是满文写的钱局的名字。在众多的钱局名字当中,“川、桂、福、台”等几个钱局的名字极为少见。雍正皇帝在管理钱币方面极为严苛,因此雍正通宝私铸的情况特别少见,而且钱币形态工整,边阔字正。可想而知其实大多数的雍正通宝价值都不会很高的,除少数比较稀少的而言一些根本价值不会很高的。

【大清铜币】我经常看到有藏友给我发大清铜币,其实很多价值都高。大清铜币,学名清代机制铜圆,钱面中央有“大清铜币”四个汉字,内嵌一小字代表地名,上端是满文“大清铜币”字样,两侧为年份。边缘中间分别“户部”二汉字,下端为“当制钱十文”。钱背中央为蟠龙,上端是“光绪(或宣统)年造”,下端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 Coin”字样(大清帝国铜币)。大清铜币版式繁多,尤以当十者为最。多位清帝在位时发行过铜币来作为流通货币,铜币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使交易逐渐便利起来。其实很多人手上都有这样的大清铜币,其实在这里我想说的绝大部分大清铜币价值是不高,毕竟它的存世量太大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