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广电独家”记者 杨 余;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并不是画面拍得好就可以了,拍好画面是每一个摄像师都应该做到的,我从来不拿这个标准去评判一个好的摄影师。” 判断一个摄像师是否合格,王碧心中有一把特殊的“尺子”:除了基本的工作能力,关键还要看是否有导演意识,即二次创作的意识和能力。
从业17年、担任摄像指导近4年的王碧做事风格雷厉风行,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主张“说做就做,做就做到最好”。担任摄像指导以后,他也是如此要求团队的。
2016年底,凭借《中国建设者》第一季第七集《鏖战无人区》,王碧荣获了由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颁发的第二十二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篇最佳摄像奖。
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王碧及团队参与最多的项目还是纪录片,他现在的本意也是倾向于拍摄制作纪实类专题片和纪录片。因为他认为,对一个电视摄像师来讲,纪录片算是最高追求。
王碧
但眼看着摄像团队日益壮大,固定人员已超过20个,且都是自己培养起来的,王碧在选择项目时需要考量的因素变得更多。
“毕竟大家都得养家糊口,北京的生活压力这么大。项目不再局限于某个门类,也可以更大限度地锻炼团队。”王碧告诉“广电独家”。
于是,乘着综艺真人秀的“刷屏”之势,王碧团队于2015年开始接触真人秀,先后拍摄了《传承者》《挑战不可能》《欢乐中国人》《朗读者》《长大成人》等大型节目。
从部队走来,被“国内第一档真人秀节目”锤炼
回顾自己的入行经历,王碧更愿意用“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来总结。
1996年,王碧来到北京武警某部队服役。出于对摄影的爱好,他经常给战友们拍照片,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部队领导选送到专业技术学院进修,由此开启了自己的摄像师生涯。
一切偶然的都是必然的,一切必然的也都是偶然的。部队领导指派王碧去进修摄像技术并非偶然,一切都始于他对摄影的“狂热”。
当年军人每个月的津贴费只有30块钱,而他愿意花近20块钱去购买柯达一次性相机,“拍完26张照片,这个相机就作废了。”再加上洗照片的钱,王碧算得上“月月光”,但他乐此不疲。
“一开始拍得并不是特别满意,对构图什么的也不懂,就是单纯喜欢。”正是这种简单纯粹,帮助王碧获得了难得的学习机会。
深感专业沉淀不够,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节目制作的所有流程,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剪辑,不肯放过任何环节。别人在对片子的时候,他就坐在后面,在本子上把所有有用的东西都记下来。
这期间,他参与制作了央视的纪录片《相亲》,后期编辑了文献专题系列节目《开国将帅故乡情》,拍摄了特别专题纪录片《撼天记》等。
2005年底至2006年初,中国步入创业、创新的发展时期,央视启动了一个不同以往的项目——励志创业节目《赢在中国》。这不是一档普通的电视节目,“它算得上中国电视行业里的第一档真人秀节目。”王碧回忆到。
2006年,他参与了《赢在中国》的拍摄,成为由20多人组成的摄像团队中的一员。
“节目组需要的是顶级摄像师,每天的劳务费也达到了当时电视摄像师的最高薪酬,拍的不好的摄像师立马就会被换掉。当时大家都非常紧张,怕自己被淘汰。”从最初的专业培训开始,他一直坚守到最后。
通过拍摄《赢在中国》,王碧发现“原来真人秀节目应该这样拍”——“摄像机几乎是不关机的,摄像师使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依靠职业敏锐度去抓住故事的每一个重点。”
当时每个摄像师平均每天要拍摄10盘数码摄像机的DV带,每盘时长容量40分钟左右,相当于每人每天拍摄400多分钟的素材,合下来近7个小时。
经过《赢在中国》的锤炼,王碧真正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摄像师。随后,他决定走出体制,迎接来自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再给我10分钟!”
“每天都是一身汗,冬天也是一身汗,夏天就更别说了。”如果因此觉得摄像师就是一个纯粹的体力工作者,那显然就太偏颇了。
采访中,王碧一直在强调摄像师应该具备“导演意识”,就是在认真领会节目导演的意图的前提下,“能不能抓到规定内容之外的东西?”
真人秀目前是最火的电视节目类型,对摄影师而言,也是挑战较大的一种节目类型。“有些刚在院校毕业的年轻从业者,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你让他盯着某个机位是可以的,但是单拎出来,就能看出差距。”
事实上,真人秀留给摄像师的发挥空间很大,尤其需要突出嘉宾的人物特性,摄像师就要时刻留心抓住这些特点,适时地放大或缩小,“什么时候可能情绪爆发,什么时候可能真情流露,都需要很好地预判。”
通常在导演喊“cut”之后,摄像机就可以关机了。但王碧的丰富经验促使他习惯性地安排1~2个机位保持开机状态,因为“人一放松才会比较有意思”,这才是真人秀的魅力所在,而且“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不可能重来,跟拍电影、电视剧不太一样”。
具体做法是,首先要竭力完成导演的要求,其次要力争给节目“添油加醋”。在完成导演要求的画面后,王碧通常会要求“再给我10分钟,就10分钟!”
在这宝贵的10分钟左右时间里,王碧要求团队完成再创作。
“作为一名摄像指导或合格的摄像师,不能只是‘导演说拍什么就拍什么’,必须学会二次创作,每次都争取多给后期一个备选方案。当你的创作被后期选用,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时候,你会相当具有成就感。”
“导演意识”还有一点就是现场意识。真人秀的拍摄现场情况复杂,往往不随剧本或者提前预设的方向发展,需要摄像师随机应变、快速切入,不能简单“听话”了事。
“当对接的项目体量较大时,我希望尽早确定是否合作,不能打没有准备的仗。”这是王碧团队的坚持之一,甚至因此还“得罪”了不少人。因为开拍前,王碧需要细化各个工种及配备,尽力做到专业化、流程化。
这得益于十几年前他在BBC摄制团队的所见所闻,“哪怕是拍摄一组空镜头,BBC的摄影师都会认真地利用随机话筒录下当时的环境音,不惜花费时间、人力和物力。”
除了准备好相应的摄像机、灯光、音频等设备,王碧还需要带领团队认真领会并消化节目内容,反复揣度。“各类节目的拍摄方法有它的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拍纪录片需要静下心来;而真人秀节目要求画面动起来,更追求节奏感。”
“要对得起所喜欢的这个事”
虽然从主要拍摄纪录片走向了真人秀,但王碧并没有为了挣钱而放弃对团队的高要求。“如果有靠谱的项目,我们会抓住机会去做,这也是对兄弟们的一个交代。通过项目真正带一批人出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这样中国的电视行业才能不断向前。”
王碧会不定期抽查团队拍摄的素材,具体到个人,认真考察其是否有进步,“如果只是把它当成赚钱的手段,我劝他尽早转行,因为这个行业要求你必须喜欢才可以。”他希望每个成员都可以具备拍纪录片、做专题片的实力,“单拎出来都是佼佼者”。
虽然这个行业特别苦,天南海北地跑,风里来、雨里去,但又有不少值得珍惜的体验。
对王碧个人而言,通过参与拍摄北京卫视户外励志节目《长大成人》,成功攀爬四姑娘山和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7028米,实现了自身的又一大突破。“好多人一辈子都不见得有类似机会,这正是我喜欢的职业赋予我的独特体验。”
同时,经年累月的职业体验让他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性情由急躁到平和。
“这个工种本身就是辛苦活。如果遇到相对轻松的项目,也不要掉以轻心。”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似“轻松”的拍摄任务,也可能“暗藏玄机”。
比如王碧团队拍摄《挑战不可能》的评委采访时,因为录完节目后嘉宾评委已经很累了,接受采访的时间不会太长,所以摄像师的工作时长从开机到关机不过10分钟,但一点儿都不轻松,要注意的细节并不少。
“首先是态度,其次是具体工作。”王碧团队陆续淘汰过很多人,一旦出现原则问题,他会毫不客气、不留情面。
在实际拍摄中,作为摄像指导,王碧会在现场实时把控内容进度,在满足导演要求的情况下,拍出更有内涵的画面,同时还要对团队的所有人员负责,尤其是安全问题。
通常,劳累了一天之后,团队唯一称得上“调剂”的方式,就是买点儿吃的喝的,集中到某个房间一起聊会儿天,总结一下当天的工作得失,也谈谈明天的注意事项。
“你首先应当喜欢,才能全身心投入把这一行做好,并且做到最好。”王碧早已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尽力做到最好,这样才对得起我喜欢的这个事儿,这也是我能坚持走下去的最大信仰。”
附:
王碧及团队主要拍摄过的综艺节目
央视综合频道《挑战不可能》
央视综合频道《欢乐中国人》摄像指导
央视综合频道《朗读者》摄像指导
北京卫视《长大成人》
北京卫视《传承者》摄像指导
凤凰卫视《鲁豫有约》
央视财经频道《真爱我做主》
央视财经频道《赢在中国》
央视电影频道《创业星空》
王碧及团队主要拍摄过的纪录片
央视综合频道《天工开物——古法制造传习之旅》摄像指导
央视科教频道《鏖战无人区》
央视纪录频道《最美乡村教师》
央视纪录频道《最美乡村医生》
央视纪录频道《撼天记》
央视纪录频道《开国将帅故乡情》后期编辑
央视纪录频道《相亲》
杨余,“广电独家”记者,专注于综艺节目研究及影视圈的那些事儿!
微信号:18600073782
邮箱:[email protected]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