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份「中国传统工艺史简略」
1场展览带来北欧可持续设计理念
6位行业专家、企业家深度解读
16个品牌「拾遗」呈现传统工艺的当代之用
20位手工艺从业者的传统工艺振兴之道
100股力量聚成「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百强榜」
在“国匠荣耀·第二届手工艺创新盛会”活动结束后,为了让更多未能亲临现场的人汲取思想的闪光点和行业经验,也让参与活动的朋友留存珍贵的记忆,我们策划了这期活动特刊,很抱歉,暂缓了近半个月与读者见面。
这本让大家久等的《中华手工》,是创刊13年来最厚的一期,更是一本网罗了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手工艺行业专家观点与创新思路、汇集了众多标杆企业经营之道与当代手工艺现状的行业手册。借此聚合起散落在各地的振兴传统工艺的力量,手挽手向前走。简要内容请随手工君一睹为快。
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从未断裂。传统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了先人们的智慧。曾经,他们心怀虔诚、敬畏的传承之心,创造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手工技艺。而今,振兴传统工艺再次被提起,国人重拾传承之力,在「破、守、立、合」中寻回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巧、新、奇。
深圳文博会期间,《中华手工》杂志执行主编文丽君(右)陪同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先生参观了观澜湖艺工场。
《探索手工艺在城市发展的途径》节选
中国应该坚持自己的手工业,今天我们所有人更应该为之努力,不只是振兴手工艺,而是要把手工艺作为与工业并举的生产方式。
徐艺乙
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传统手工艺40余年,把日本民艺之父柳宗的民艺文化思想带到了中国。
《手工艺的现代化问题》节选
传统手工技艺属于专业知识,而手工艺品的使用知识却是民众的常识。这些社会常识和专业知识,如何在某个空间内构成一种风格、一种趣味?如何对人产生作用?如何构成生活方式……这些对于手工艺未来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 农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艺术教育终身特聘专家。
赵农教授与团队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了多年的田野调查.
《让手工艺回归生活》节选
在现代社会,传统手工艺有的可以利用,有的只能保护,有的可以作为遥远的乡村文化记忆,我们应该让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不同部分在相应的位置和环节中发挥其各自的作用。
陈景林
台湾工艺大师,“天染工坊”创办人及艺术总监,专注植物染30余年,著有《大地之华—台湾天然染色事典》等多本草木染专业书籍,被工艺界誉为“台湾染织工艺的推手”。
二十多年前,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随处可见传统染色。
《传统工艺不能只停留在全手工上》节选
如果没有整合创新、没有现代生活应用,传统工艺便只能停留在对过去的追忆及传统样式的复原中。如果把传统手工艺看成一艘船,那天然染色技艺只是帆,日常生活应用才是永恒的载体,技艺再精湛,如果没有载体,也只是徒劳。
Lotta Ahlvar
瑞典手工、时装和设计的领军人物,瑞典手工之友协会总裁,致力于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设计。
这是瑞典女皇经常穿的具有瑞典民俗风情的一种服饰,黄色和蓝色是瑞典国旗的颜色。这件衣服是用宜家的购物袋做出来的,代表了瑞典现代的环保理念。
《手工设计的可持续之路》节选
将传统手工艺与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设计进行结合,让现代的消费者渴望拥有这件物品,吸引他们买下来。在瑞典,手工艺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多成功的例子,相信能为人们带来一些启发。
朱军岷
朱府铜艺第五代传承人,
金星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让铜艺从工艺品到日用品》节选
传统行业、传统手工艺是否需要创新,这是一个伪命题。与时俱进包含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手工艺行业也不例外。创新,主要是手工艺从业人员思维的创新,是对当下的生活、当下的大时代的一种反应和互动。
时代在发展,传统工艺应该如何振兴?来自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从业者是如何看待这个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如何做到“守、破、立、合”?
详细精彩内容,
敬请翻阅《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蓝皮书》
一场发掘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拾遗』主题展,与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Nordic Space北欧空间——手工与可持续设计展』,将现代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与西方手工设计碰撞,展现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的生活之美,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拾遗”主题展
捡拾遗失的美好,追忆传统、回味经典,发现传统工艺的新容颜。拾遗主题展以生活美学为理念,集结国内十几家优秀品牌和创作团队,以衣、食住、行四方面呈现古人与现代人、生活与思想的对话,发掘掩埋在平凡之中的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