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超国
对于吃苦,每个人都不会太陌生,有些人,即使没有亲身吃过苦,但至少听说过吃苦。从小到大,各种不同的场合,我们总能听长辈和老师说一些关于吃苦的话。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再如:平庸的人躲避痛苦,优秀的人不怕吃苦,杰出的人自找苦吃。还有:能吃苦的人吃半辈子,不能吃苦的人吃一辈子的苦。诚然,正如杨绛先生所言,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生是够苦的。确实,人生坎坷,生活辛苦,想一点苦也不吃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况且人若想做出点像样的成就更与吃苦不无关系。
但我们是否想过,一概而论的吃苦对人生是否真正有益?不计方式不谈结果的吃苦的意义究竟何在?人生真有必要吃那么多苦吗?吃苦难道不也应该有所选择吗?当我们面对生活的现实作一番观察,看看那些盲目吃苦的人的结果,联系自己生活的经验和人生的体悟,再对“吃苦”二字作一些深入的细思,想毕,我们对吃苦就有新的认识,让我们变得明白一些。
人活着不是为了吃苦受罪的,人生中有些苦是非吃不可,但那些不值得吃得苦完全没有必要吃,吃苦也要有选择。
切不可把能吃苦说成是品德高尚,把无谓的吃苦和值得的吃苦混为一谈,从而掉入吃苦的陷阱。要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骗局,就是叫你一味吃苦。
生活中大多数人信奉天道酬勤,认为只要马不停蹄地操劳,拼命的工作,就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但现实却不是这样,一个人若像驴拉磨一样,一味无限的重复转圈,看似很辛劳,但除了摧残自己的身心和意志力,对人生阅历和人的认知和能力没有任何帮助。有一句话说得好,低级的苦让人沉迷于重复,高级的苦让人沉浸于成长。所谓吃苦的陷阱说得就是那些低级的苦,让人掉进去以后,浑然不觉,以至影响一生,难有作为还不知其因。许多人吃着那些不必要的低级的苦,以此来慰藉自己一事无成的焦虑,最后还用“吃亏是福”来安慰自己。
我们不是不提倡吃苦,只是反对吃没有意义的苦。
正确的理解吃苦的真义才能避免错误的吃苦。
什么是“吃苦”?通俗的解释就是承受痛苦和苦难。具体地说,吃苦就是指面对人生的困难、艰辛和痛苦的情境时,不逃避、不放弃,以坚韧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去面对、去克服、去挑战、去超越的一种态度和行为。吃苦本质上是一种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焦的能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忍受孤独和不被理解的状态。吃苦不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吃苦不仅是忍受贫穷和努力工作,更是一种心态和思维的转变,是一种追求卓越和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态度。吃苦的过程不仅仅只是付出艰辛,更是一种提升认知的实践,吃苦要求我们能够深入思考与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调整和改进,这才是吃苦的价值所在。
对苦进行区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加深对有价值的吃苦的理解。
苦有着非常宽泛的外延。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分别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爱离别苦、受阴苦。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从现实着眼对苦进行区分。从苦对人生的进步是否有提升,可将苦分为有价值的苦和无价值的苦,也可以称为有意义的苦和无意义的苦。有价值的苦是对人生进步有帮助的,反之则是无价值的苦。比如学习的苦,改变认知的苦等等。从苦对人生帮助的层级看,所吃的苦可分为高级之苦和低级之苦。高级之苦对人生的成长帮助比低级之苦对人生的帮助更大。按对人生是否有收获这一标准,可将吃苦分为“消耗型”的苦和“收获型”的苦。
所谓消耗型的苦,是指只消耗大量的体力、精力和时间,但对吃苦的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难以摆脱困境的苦。
《时代周刊》的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为了研究底层人为什么会困在底层,曾3次深入美国底层,在6个城市扮过穷人,干过餐厅服务员、做过清洁工和沃尔玛的销售。她试图不利用自己的学历、背景和人脉,只靠身上带的1000美元,一点点开始,实现底层人的跃迁和逆袭。但残酷的现实,很快给芭芭拉上了深刻的一课,底层的工作时长薪低,但又因她做了太多的工作,让自己劳累,以至于根本没办法,没机会做更多的提升思考,争取更高阶的工作,只能陷入“低薪→忙碌→低薪”的死循环中打转。最后,芭芭拉悲哀地感概“在贫穷的世界里,就如同物理学命题所讲的一样,起始点的条件决定一切。”罗伯特·清崎曾提出过一个概念,“老鼠赛跑陷阱。”吃消耗型苦的人好似铁笼里的老鼠,小毛腿蹬得飞快,铁笼子轰隆隆地转。可第二天醒来,却依然困在笼子里。因为瞎忙没时间停下来思考,没时间沉淀自己。美国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说过一句名言“整天工作的人,没有时间赚钱”。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却是偏僻入理的高见。起早贪黑地干活,马不停蹄地奔波,低级重复的忙碌,除了心身疲惫之苦外,于人生无半点益处。这种消耗型的低层次的苦让人陷入底层无法摆脱。正因如此,他们没有机会也没有条件像有钱人那样吃一些思考上的苦、探索上的苦、改变上的苦、突破上的苦,才和富人阶层产生了难以跨越的鸿沟。
收获型的苦则是打破固有思维,增长见识,不断丰富自己,在思维、认知、能力上有实质上帮助和提升的苦。
这类苦与消耗型的苦最大的不同,在思考和认知上多花精力,着眼于改变,而不是只在体力上做无谓的重复。股神巴菲特曾说过一句话,道出了这收获型苦的实质。他说:“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把90%的金钱投资于脖子之上。”决定一个人财富的,从来不是盲目地吃苦,而是认知所达的高度。认知的差别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认知是对知识和信息的加工、整理、鉴别、转化、吸收、运用的过程,认知能让人快速看透事物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把握事物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途径,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人能成事的底层逻辑,正是打破自己的思维桎梏,建立新的认知体系。
有段时间,达达快递骑士丰全明北漂坚守,7万单好评,月收2万,全款买下138平洋房的消息冲上热搜。刚工作时,他总是天不亮就接单,一刻不停餐。可北京错综复杂路线令他烦恼不已,于是,在不跑单的时候,他就骑车沿着大街小巷记店铺线路,而且手绘十七八张地图,这让他节省了很多派送时间。为了赢得好评,他格外仔细将物品妥帖安置,减轻路上的颠簸。五年间,他的跑单量始终排名第一,没有一条差评。他之所以做得如此优秀,是因为他秉持“
人生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变好,唯有不断学习和改变,才能一直向前
”的人生信念。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东方甄选CEO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人一辈子有两个追求,一个有钱,一个值钱。有钱的人不一定值钱,但值钱的人早晚会有钱。一个人值不值钱是由其有无能力决定的,其值多少钱是由自身能力大小决定的。值钱的人从来不是为了生计忙得焦头烂额,一味吃苦,而是能把判大势,沉下心来储备知识;不是年老体衰还在辛苦打拼,体力换钱,而是地年轻力壮时,突破技术上的堡垒,塑造自己,聚焦目标领域,把时间消耗转化为价值创造,有规律有目的推进计划。将自己的精力花费在方法和能力的提升方面。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打造自己远比无谓吃苦更有效果。高认知的人,总是明白“磨力不误砍柴工”。所以,
真正的吃苦,是让自己增值。
而吃收获型的苦就是让自己变得值钱。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在演讲时说:要想往上走,就得吃高级的苦。相比“耗体力”“拼时间”“高重复”这种低水平的消耗型苦,我们主张吃提升自己认知,打破自己的思维桎梏,构建自己独特核心竞争力的高级的苦。具体地说就是“四多四少”。
多吃学习之苦,少吃生活的苦。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吃学习的苦,必将吃生活的苦。想要少吃生活的苦,必须多吃学习的苦。读书学习对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读书学习是走向人生成功的唯一出路和方法。因为,不读书的人,永远只能被选择,如果不愿意成为被选择的人就得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只有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且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选择。吃学习的苦的核心之所在,在于能从学习中获得借鉴和启迪,对生活有一份特有的洞察和把判,从而少走不必要有弯路。现实用铁的事实证明,学历高的人比学历低的人普遍要过得好些。被捧为“天才少年”的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左鹏飞,尚未毕业就接连收到华为、阿里、腾讯等大公司年薪超过200万的offer,外界以为只是他天资聪明,但他却说:“只是把别人打游戏的时间用在实验室了”。他借助知识的光芒,点亮了自己的前程,比同龄人更早拥有了优质的生活。学习虽苦,却依然是通往未来最容易的路。不吃学习的苦就会吃更多的生活之苦。
多吃思考之苦,少吃盲从的苦。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认知,而认知的提升关键在于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很重要,但学习要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提升人的认知,才能让人变得聪明,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勤奋善悟,吃脑力之苦才能少吃生活之苦。有句名言说得好,如果你不思考未来,你便不会有未来。要有光明的未来就必须认真思考。而且,这里思考必须是独立而不是盲从的。吃低级苦的人,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缺乏独立的思考,要么不思考,要么让别人替自己思考。马云说,我只为未来工作,绝不会为现在工作。当一个人把眼光着眼于未来时,他一定会想方设法的改变现状。不幸的是许多人非常懒惰,不去思考,没有目标,不知道未来,只是人云亦云,吃着无意义的苦,过着重复的生活。这就印证了美团的创始人王兴曾说过的一句话,“很多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不思考的人生终将是没有出路的人生。因为,只有学习和思考才能提升认知,认知到了才能想到,想到了才能做到,做到才能得到。这就是人生的逻辑。
多吃深耕之苦,少吃浅尝的苦。
庄稼人种地播种之前,为了除去杂草,让地力增肥,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获得较好的收成,往往都会对田地进行“深耕”。这是农民种地的技术,也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智慧。躬身深耕者是任何时代任何行业的王者。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每个人都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因此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很多时候,我们做简单重复,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吃低级的苦,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一项过人的技能,没有不可替代的专项本领。美国《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任何一个价值千金的技能,都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而是刻意专注长期坚持才习得的。”多吃深耕之苦,就是要远离李笑来总结的“莫名其妙地凑热闹、心急火燎的随大流、为别人的事操碎心”的三大坑,拒绝外界的诱惑,把时间空间用来提升自己,下狠功夫学一门比别人突出的技能,用专长武装自己,让自己不仅能挣钱而且值钱。多学一项技能,人生就多开了一道出口;多长一点本领,人生就多了更多选择权。要相信,那些熬过的夜、流过的汗、用过的心、费过的力,终将带你穿越黑暗,去往光明的远方。要坚信,吃深耕之苦,一定不会辜负未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