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PHI制药在线
CPhI制药在线资讯平台,随时随地获取制药行业最新前沿资讯、行业数据及政策解读,抢占先机!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CPHI制药在线

时评 | 注射液还有26天失效才发觉内毒素超标,就地封存得了吧?

CPHI制药在线  · 公众号  ·  · 2024-08-08 18:15

正文

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


都上市一年多了,没有不良事件报告

8月6日,美国 FDA 公布一则召回通知,一款肝素钠生理盐水注射液因其内毒素水平可能升高而全国召回。


图源 FDA

值得注意的是, 这款药截止2024年8月31日就到期失效,在这26天里,要展开召回 ,有效期内实现召回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考虑到注射液剂型的应用场景,可能现在都集中在医院仓库或者护士站,就地封存,然后到期后销毁,从经济成本上讲,应该是最省事的。至于与现行法规的冲突与否,需要企业自己评估。


图源 FDA

就注射液这种剂型而言,可见异物、无菌、不溶性微粒往往是容易发现问题的。因为异物、不溶性微粒具有随机性,未必能抽检到,从而后续上市使用中才被发现。而无菌检,时间周期最长。还有一点就是到现在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合格说法也多为“未检出”,而不是微生物数量为零。因为你使用的这个方法,可能不能涵盖所有微生物的培养条件。

现在无菌检测的培养周期比较长,一般要求不得少于14天。有些公司可能为了快速供货,还没有到期,就提前发货,等出了合格结果,再给客户发电子版的出厂检验报告。而内毒素检测耗时不多,之前还有用兔子打针看发烧与否的,现在直接上鲎试剂看凝胶状态。 所以理论上,内毒素是最不会在检测上出问题的,至少不需要等不到结果就发货销售。


图源 FDA

但内毒素和微生物都是容易在生物制品上出现的,像肝素之前的原料是猪小肠粘膜提取,与生猪养殖业密切相关。最开始研发时甚至是从牛肝提取,但这牛肝太过于美味,价格贵,又尝试从牛肺和牛肠子制备,反正一路走来,下货弄了不少。研发之初从这些生物组织提取的有一步就是让其腐败,所以微生物含量肯定很高,微生物含量高,那内毒素就有可能混迹其中。不过现在的肝素来源已经有半合成的,从工艺上与传统的肝素制备有区别。

而这次肝素钠注射液并未引发不良事件报告,从2023年3月上市至今,一直到还有26天就失效,也没有人报告不良反应。所以应该是内部留样检时发现的,至于是不是留样检出现了假阳性,也不好判断。还有就是留样检的样本因保存不当,出现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死亡后出现了内毒素,因此留样检的无菌检测合格,而内毒素却不合格。如果是这样的, 那从原因分析看,则是“包装密封性缺陷”→“外部环境微生物进入注射液”→“注射液环境不适合生长,导致微生物死亡”→“微生物死亡形成内毒素”→“检出内毒素”。 看到的是内毒素超标,实际上这个结果未必就是根源。当然,这个只是一个思路,具体需要根据真实情况去判断。

毕竟一个大批量的产品出现问题,却未发生不良事件,太幸运了。况且内毒素超标不同于口服药的活力降低,内毒素会引发高热,以及多器官衰竭和死亡。 但不排除是治疗过程中,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干扰了临床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

这类 微生物 因素引发的质量问题,而且是过了一年多才发现端倪的,不容易去调查清楚,在这么久的时间里,可能已经把一些关键信息抹没了。这就需要对后续的多个批次进行分析摸排,避免已经出现了同一问题,却未被发现,造成药物使用中病患的健康权益受损。想一想,一款药品临近效期,发现有问题, 在一些药企高人员流动的情况下,能不能找到当班人员调查取证,都有难度 。却还要调查,没办法,哪怕没结论,流程都是要走完的。


END


【智药研习社直播预告



来源: CPHI制药在线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