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格面具
国际人格面具学院:研究和推广人格面具技术,拓展心理服务领域,造福于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本地宝  ·  杭州20条可以开进医院内部的公交线路 ·  16 小时前  
杭州本地宝  ·  杭州值得去的5条古巷老街 ·  昨天  
余杭发布  ·  逼近0℃!余杭地标“喊话”了! ·  3 天前  
杭州本地宝  ·  目前西湖景区停车收费标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格面具

什么是焦虑

人格面具  · 公众号  ·  · 2017-09-06 12:05

正文

“焦虑”是一个意义非常含糊的概念。多数学者把“焦虑”当作一个类名使用,它包括恐惧、耻感和罪感。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现实焦虑、神经症性焦虑和道德焦虑。现实焦虑由实际的危险引起,神经症性焦虑由本能冲动引起,道德焦虑由超我引起。现实焦虑具有积极意义,也称“存在焦虑”。神经症性焦虑是病理性的焦虑,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道德焦虑是超我引起的耻感和罪感。

现实焦虑又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原发的现实焦虑由危险的出现而引起,其实就是恐惧。继发的现实焦虑不是危险的出现或再现所引起,而是它出现的可能性引起的,也称“预期性焦虑”(anticipatory anxiety)。

此处所说的“现实焦虑”也称“存在焦虑”,是由现实问题引起的焦虑或压力引起的烦恼,而不是没有对象的恐惧或广义的焦虑障碍。

现实焦虑通常包含三种成份:

(一)着急

《辞海》对焦虑的解释是:着急,忧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anxiety(焦虑)的解释是:(1troubledfeeling in the mind caused by fear and uncertainty about the future,意思就是担忧;(2strong desire or eagerness for sthor to do sth,一般翻译成“渴望”、“热望”。

由此可见,焦虑至少有两种:(1)担忧,伴或不伴明显的着急;(2)着急,可以由担忧引起,也可以由其它原因引起,后者包括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动机。

压力就是动力,它促使人们去行动,因而具有动机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具有三种功能:(1)激发功能,具有行为的原动力或第一推动力的作用,相当于“冲动”;(2)指向功能,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使其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3)维持和调节功能,使活动坚持下去和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三种功能都可以引起着急和焦虑。

1、冲动性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本我的冲动(尤其是性冲动)引起的,这就是“冲动性焦虑”。其实,除了性冲动以外,其它生理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也可以转化为行为的动力而引起冲动性焦虑。一般说来,冲动性焦虑会随着行动的开始而缓解。如果一种冲动总是不能转化为行动,人会越来越着急,这种情况称为“限制性焦虑”。

动物一次只有一个动机,人却可以同时有好几个动机,这样就会导致动机冲突。动机冲突也会引起焦虑和“唤起”,这种情况称为“冲突性焦虑”。冲动性焦虑、限制性焦虑和冲突性焦虑经常难分难解。例如,性冲动可以引起冲动性焦虑,性压抑可以引起限制性焦虑,而性冲动和性压抑或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可以引起冲突性焦虑。

对人来说,动机冲突同时也是一个确定目标、做出决定的过程,因此冲突性焦虑也称“决策性焦虑”。

2、期待性焦虑

动机总是指向特定的目标的,等待目标的实现或结果的出现也会使人着急,这就是“期待性焦虑”(expectative anxiety)。需要注意的是,期待性焦虑和预期性焦虑(anticipatory anxiety)是不同的。后者的意思是担心不好的事情的出现,其实不是焦虑,而是恐惧,即“预期性恐惧”。

许多人都体验过期待性焦虑,如等汽车或约会,越等越着急。据说死囚在等待行刑的时候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他们宁愿早一点死而不愿意等待下去。这说明,等待有时候是一种煎熬。

3、操作性焦虑

在行动的过程中,始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这就是“操作性焦虑”,简称操作焦虑,它是由动机的维持和调节作用引起的。如果没有这种作用,操作焦虑就不会出现,但行动也将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操作焦虑的影响因素很多,除了动机以外还有环境因素(如噪声、气候、干扰)和活动性质。一般认为,活动的难度越大越容易引起操作焦虑。当然,难度是相对的,它与个人的能力和经验呈反比。有关研究表明,能力还不是最重要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的估计(即自我评价和自信心)更重要。

他人的在场往往会加重操作焦虑,原因有三:(1)他人的在场作为干扰因素导致分心和内心冲突,导致“唤醒”;(2)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更加努力地工作,这种情况称为“印象操纵”;(3)如果是比赛,还会激起竞争意识。因此,表演引起的操作焦虑总是强于自娱自乐,比赛引起的操作焦虑总是强于表演。大多数人把社交当作休闲和娱乐,因此只有轻微的焦虑;如果把它当作表演和考试,就会导致明显的社交焦虑;如果把它当作比赛或你死我活的斗争,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交焦虑,甚至社交恐惧症。

(二)担忧

着急是因为急切希望出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担忧(worry)是害怕出现对自己不利的结果。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因而越是着急越会担忧。对自己不利的结果主要有两种:丧失和遭遇。与此相应,担忧也有两种:忧虑和忧惧。

1、忧虑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怕(furcht,即恐惧)是怕有害之事的来临,畏(angst,即焦虑)之所畏却不是有害之事。”那么,焦虑的对象是什么呢?海德格尔认为是“虚无”。虚无就是不存在或存在的缺失,亦即“丧失”。丧失引起悲哀,丧失的预感引起焦虑。忧虑就是害怕失去心爱之物,或对丧失的担忧。

丧失的本义是“得而复失”。如果根本没有得到过,就无所谓丧失了。但是,还没得到而怕得不到,也是一种忧虑,其性质与害怕失去是一样的。

失败就是成功的失去或得不到,即不成功,也是一种丧失。因此,对失败的担忧和焦虑也属于忧虑。

2、忧惧

海德格尔把“怕有害之事的来临”称为恐惧,这是不对的,它实际上是焦虑,因为恐惧指向现在,焦虑指向未来。焦虑就是“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或预感到危险的发生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它是人对危险的“信号”或“预兆”的反应。危险的信号之所以会引起这样的反应,是因为它“代表”或预示着危险。有人一听到狗叫就会全身发抖,原因就在于狗叫是狗的叫声,而狗会咬人。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条件反射学说对焦虑的解释。因此,焦虑就是预期性恐惧或“信号”性恐惧,为了与忧虑相区别,可以称之为“忧惧”。

强迫性恐惧也是一种忧惧,病人所怕的不是真实的东西,而是想象的东西。从理论上讲,这些东西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对病人来说,也许会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如果它“万一”再现了,那确实是非常可怕的。

广泛性焦虑也称“无名的焦虑”,它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固定的内容。其实,没有明确对象不等于没有对象,而是对象太多;没有固定内容也不等于没有内容,而是内容太泛。焦虑症病人对任何事情都非常担忧,可谓“事事担忧”。他们一会儿担忧这个,一会儿担忧那个,对象和内容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就担忧的对象和内容来看,往往是遭遇多于丧失。因此,广泛性焦虑也属于忧惧。

(三)不安

有人提出,angst既不是焦虑,也不是恐惧,而是“不安”。它的对立面是“安”,即安静、安定、安宁。

美国心理学家普里布兰认为,情绪是适应不良的表现。如果个体与环境非常适应,就不会有任何情绪活动,这种情况称为“无情”(emotionless)或“不动心”(ataraxia);如果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轻度的不适应,就会产生微弱的情绪活动,称为“心境”(mood);如果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适应,就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情绪活动,即“激情”(passion);如果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不适应,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情绪活动,即“应激”(stress)。心境、激情、应激都属于不安,不安就是适应不良。

有意思的是,佛教所说的“苦”(duhkha)也是不安的意思。佛教认为,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而变化又是毫无规律的,人们根本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因而感到不安。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涅槃,它不是虚空或一无所有,而是“寂静”,没有变化,“常”。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把应激认知为遭遇,就会引起恐惧;如果认知为挫折,就会引起愤怒;如果认知为压力,就会引起焦虑;如果认知为丧失,就会引起抑郁。这说明,不安不只一种,而有四种,即焦虑、抑郁、愤怒、恐惧。

“不安”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1、不确定

引起不安的外在原因是客观现实的不确定性。以应激为例,其特点就是不确定,具体表现在:(1)应激源或变化的出现不确定,常常突如其来,让人措手不及;(2)应激源的性质和应激过程的结果不确定,不知道对个体有利还是有害;(3)应激过程的持续时间不确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正是应激的这种不确定性使人感到不安。

其实,人的一生都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所以,佛教把人生概括为“一切皆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是最基本的“不安”,合称“八苦”。

2、自由

基尔克郭尔认为,恐惧是外在的,焦虑是内在的。焦虑的根源是意识到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因而必须做出决定和选择。换句话说,如果眼前只有一条路可走,那是不会引起不安的。只有同时存在着好几条路,必须从中选择一条,才会引起冲突性焦虑和决策性焦虑。

选择意味着自由。人类渴望自由。但是,一旦得到了自由,就会产生不安。有的人由于无法忍受这种不安而选择了“逃避自由”。

黑格尔认为,自由和责任是对立统一的。有了自由,人们就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如果没有自由,所作所为都是被迫的,完全出于无奈,那就不需要对行为的后果负责。这就是说,自由所带来的不安与责任有关。如果不需要负责任,随心所欲本身是不会引起焦虑的。其实不然。实验证明,如果两种选择的结果差别很大,人们就会很容易做出选择;如果两种选择的结果差别较小,则做出选择的难度会增加。

存在主义认为,自由是精神或意志的属性,也称意志自由或自由意志。人天生就是自由的,根本无法逃避自由。因此,不安和焦虑是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