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禽报网  ·  冻品•2-9\\局部单品继续跌100-300 ... ·  13 小时前  
防骗大数据  ·  手头紧,想贷款?小心骗子趁火打劫! ·  21 小时前  
警民直通车浦东  ·  浦东公安青年护航新春,坚定守护共绘平安画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支教,不能沦为圈钱的生意

新华网  · 公众号  ·  · 2024-06-13 12:15

正文




近日,“旅游支教”“研学支教”等话题引发网络热议。有媒体报道,一些机构推出围绕大凉山等地的各种高价研学支教项目,这些项目往往承诺提供公益证书、助学报告等附加价值,以满足参与者在教育、留学等方面的需求。嘴上挂着公益,心里想着利益,这些人,把假支教做成了圈钱的生意。做生意不该打着支教的旗子和公益的幌子。大凉山不能沦为伪公益的秀场,支教也不能沦为别有用心者圈钱的生意。


新闻多看点

近日
有媒体报道了
《7天支教费超万元,大凉山沦为“公益秀场”?》

短视频平台截图

尽管距离暑假还有大半个月,但不少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却早已售罄,甚至还有候补者正在排队等捡漏。

记者调查发现,受商业利益驱使,一些研学机构会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

在这些研学项目的渲染下,大凉山似乎成了“公益支教的秀场”。

与此同时,那些“被参与”此类研学项目的大凉山孩子,则奔波在各类“公益课堂”“免费夏令营”之间,应付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支教研学团。

部分支教研学过于商业化,机构和志愿者们往往忽略了大凉山孩子的真正需求,这导致很多商业教学团队志愿者未经选拔、缺乏专业培训,实际支教效果堪忧;有些支教研学团就是“走马观花”,给大凉山的孩子发礼物合影完就走了。

例如,不少商业支教研学团的支教老师并未达到教学水准,难免出现教学失误;有些“支教老师”甚至就是小学生,他们将英语单词和26个字母写在白板上,教导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城市孩子向山里孩子分享生活,交流方式不妥有时反而会变相成为“凡尔赛”……

因为大量商业化“大凉山支教研学团”与“公益擦边”所引发的“过度支教”,也让很多大凉山的孩子疲于应付那些名目繁多的研学团,“有些孩子一个暑假要接待五六波支教团,由于支教群体流动性大,课程无法顺畅衔接,具体 学到什么,孩子们也说不上来。

大凉山商业化支教研学正在引发争议,多名业内人士都表示,“涉及商业的大凉山支教研学,是该‘降降温’了。


来源:新华网、潮新闻( 记者:吴越 实习生:陶景成

监制:车玉明

监审:刘洪 牟彦秋

作者:赵刚
设计:王晨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