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魏楠
1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2024年国家电网建成投运3项特高压工程,至此已建成38项特高压工程。今年我国将聚焦优化主电网、补强配电网、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继续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开工建设陕西至河南特高压,以及山东枣庄、浙江桐庐抽蓄电站等一批重点工程,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预计全年国家电网投资将首次超过6500亿元。
6500亿元已经创下国家电网年度投资额的新纪录,而且也远超其年初的预计。
早在今年年初,国网就公布了2024年的电网建设规模。根据国家电网的表述,2024年将继续加大数智化坚强电网的建设,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阿坝至成都东等特高压工程开工建设。围绕数字化配电网、新型储能调节控制、车网互动等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数智化坚强电网示范工程,
预计电网建设投资总规模将超5000亿元。
2022年国家电网的电网投资额5094亿元,首次突破5000亿元。而2023年初,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透露,2023年电网投资将超5200亿元,创历史新高。
早在2024年7月,国家电网就宣布2024年电网投资将完成6000亿元,首次超过6000亿元,同比新增711亿元,新增投资主要用于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建设、加强县域电网与大电网联系、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等。
2024年3月2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2024年能源工作重点包括:
优化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布局。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强化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行的政策措施;重点推进陕北—安徽、甘肃—浙江、蒙西—京津冀、大同—天津南等特高压工程核准开工,加快开展西南、西北、东北、内蒙古等清洁能源基地送出通道前期工作;
稳步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有序推动项目建成投产,因地制宜加快推动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其中两个就关系到电网相关投资。
而在2024年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能源安全和新能源技术的集体学习更是让电网投资热潮的潜力发挥到了最大。习近平指出,要适应能源转型需要,进一步建设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加快构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支撑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中金公司在最新的研报《电力设备:全球电力大周期开启,电网投资步伐加快》中指出,随着大基地的开发和分布式能源的接网,特高压主网和配电网环节仍然有较大的投资空间。预计2024—2026年全国电网工程投资额CAGR有望达到10%左右。
其中,预计2025年有望核准“四直四交”,特高压投资金额有望达到1120亿元,同比增速约34%;预计2025—2026年主网投资有望维持高位,2025年投资增长5%~10%;配电网投资有望提速至5%~10%。
特高压依然是目前电网投资的主力军。2024年特高压核准项目为“两直两交”,即陕西-安徽、甘肃-浙江两条直流线路,以及阿坝-成都东、大同-天津南两条交流线路,数量稍低于先前预期。
不过,特高压项目储备充足,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有望迎来核准高峰。2023年底中期调整时,又有新项目纳入规划和研究储备,“十四五”规划期间特高压项目总计为“19直8交”。截至2024年底,仅有张北-胜利这一项交流工程投运,在建项目为“6直2交”。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最后一年,特高压项目的前期工作预计会加速推进,届时特高压项目有望迎来核准开工的高峰,预计2025年有望核准“四直四交”,直流线路包括南疆-川渝、甘肃巴丹吉林-四川、蒙西-京津冀、藏东南-粤港澳,交流线路则有达拉特-蒙西、浙江环网、山东烟威、攀西。
除特高压和主网投资外,配电网投资在2024年逐渐兴起。近年来,配网容量限制成为分布式光伏发展的主要限制力量。因此配网投资扩容和智能化改造成为重点。
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国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后,国家部委层面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指导配电网建设。
《意见》指出,到2025年,配电网网架结构更加坚强清晰,供配电能力合理充裕;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显著提升,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充电桩接入能力。到2030年,基本完成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实现主配微网多级协同、海量资源聚合互动、多元用户即插即用,有效促进分布式智能电网与大电网融合发展,较好满足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及各类新业态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