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普益标准
普益标准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新兴的金融理财市场,以持续挖掘金融理财市场数据为核心,以专业研究和咨询服务为载体,致力于为合作机构创造价值,提升金融理财市场效率,是国内领先的金融理财市场数据研发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众软件  ·  另外两件事[250209] ·  2 天前  
小众软件  ·  一个实现 DeepSeek ... ·  2 天前  
小众软件  ·  DeepSeek 全面开花,真香·吗? ·  3 天前  
小众软件  ·  另外两件事[250207]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普益标准

深度丨理财业务规模“压缩”,中小银行如何破局?

普益标准  · 公众号  ·  · 2024-06-25 12:00

正文

近日,中国投资协会金融业资产管理专业委员会(下称“中投协资管委”)发布《中小银行理财业务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自2021年以来,未成立理财公司的中小银行 陆续收到了来自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关于控制理财规模的“窗口指导”, 虽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中小银行接到“窗口指导”的内容和时间有所不同,有的是要求保持现有理财规模不增长;有的是要求将规模压缩到某一时间点的存量规模;有的是要求理财规模逐月递减,但整体的方向是: 要求中小银行压缩理财业务规模,控制理财业务的发展。
一、中小银行理财业务:格局重塑,变革在即

其实,自2018年起,银行理财行业的监管框架得到了显著的强化和完善。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措施,特别是在准入条件、净资本管理和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上的加强,体现了行业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

具体而言,监管动作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和规定:

  • 资管新规: 2018年4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下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第十三条提出 “主营业务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强化法人风险隔离,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业务经营部门开展业务。”

  • 理财新规: 2018年9月,银保监会制定《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下称“理财新规”),第十四条再次明确 “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暂不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总行应当设立理财业务专营部门,对理财业务实行集中统一经营管理。”

  • 《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 2018年12月,银保监会制定《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确立了理财子公司的定义 “商业银行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主要从事理财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并对理财公司的组织形式、股东、业务范围、销售管理、投资范围、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作出规定。

除相关政策背景外,“窗口指导”和外部市场环境也给中小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带来一定挑战:

一是在客户理财需求满足方面, 随着客户理财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多样化,客户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提供更丰富、更专业理财服务的大型银行或机构,导致中小银行在区域内的竞争力逐渐下滑。

二是在提升理财能力方面, 理财业务需要深厚的投资研究、风险管理和市场洞察能力,这些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然而,由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中小银行往往难以在理财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进而无法为申请成立理财公司做好充分准备。

三是理财规模控制方面, 为符合监管部门对理财规模的控制要求,中小银行需调整自身的投资策略和业务模式,这意味着中小银行不得不变现部分资产,或导致部分产品浮亏转实,产品面临净值压力。

四是营收与资产方面, 因理财业务是中小银行重要的收益来源之一,而监管对理财规模的控制将对其中间业务收入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由于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和出清资产,中小银行在资产端也将面临更大的再投资风险。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导致中小银行在资产与负债结构方面出现失衡。

二、发行端:中小银行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

(一)发行市场参与机构大幅走低

自资管新规落地实施以后,有能力发行理财产品的中小银行数量大幅走低,截至2024年6月24日,理财发行市场参与机构数量缩减至276家,其中城市商业银行由2018年下半年的120家下滑至104家;农村金融机构参与数量更是下降逾60%,由2018年下半年的337家下滑至114家。

(二)中小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占比走低

截至2024年5月末,全国共有252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理财产品,存续产品数量共计40099只;存续产品规模约28.81万亿元。 分机构类型来看, 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市场份额逐步萎缩,城市商业银行存续产品数量同比下降3.68%至9003款;农村金融机构存续产品数量同比下降16.58%至6881款,其规模同比下降2.37个百分点。

三、代销端:中小银行转战代销赛道成趋势,业务竞争力待提升

就当前银行理财市场,无论是从监管政策导向,还是财富管理业务发展需要来看,理财公司无疑将成为理财产品供应的主力,商业银行将逐渐转型为理财产品的代销角色。 对大多尚未成立理财公司的中小银行而言,代销或将成为业务增长新途径。

(一)中小银行参与代销趋势显著

从2024年5月的理财代销机构类型数量分布看,2024年5月全部的代销机构数量为650家,其中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最多,为522家,占比高达80.31%。随着监管政策对中小银行发行及管理理财产品的要求趋严,中小银行争相布局理财产品代销赛道,代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二)代销理财产品破净事件频现

从 2022年至今的理财产品规模及破净表现来看,代销理财产品和存续产品均发生过多次破净事件,且两者趋势较为一致,代销理财产品未表现出明显优势。

理财市场在 2022 年上半年和 2022 年底分别经历两次破净潮,第二次破净潮尤为严重,存续产品和代销产品在 2022年11 月的破净率分别较上月上涨了 175.23%、212.07%。虽然理财市场在经历两次破净潮后至今没有大的破净潮出现,仅2023年底出现过短暂的破净率升高,但在当下国内经济复苏动能不足、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理财市场的完全恢复仍待时日,而中小银行则需要在代销理财产品的选择方面付出更多的精力,以筛选出表现更优异的产品。

四、理财代销时代已来,中小行将面临“选品能力”和“风险监控”两大挑战

在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之后, 理财市场开始全面进入净值化时代 ,银行理财丧失了原有的“保本”、“无风险”、“刚性兑付”等属性。投资者对银行理财风险认知的改变,叠加2022年底债券市场受疫情防控、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债券价格下行导致理财市场发生大的破净潮。破净潮后,净值型转型深化,机构风险预警重视性增强,投资者风险偏好明显下降,理财市场信心亟待重建。

随着银行理财破净进入常态化,过去“渠道为王”的代销业务发展思路导致代销理财产品破净事件频发,已无法满足机构财富管理业务精细化、差异化的发展需求。因此,在代销业务发展新时代,机构面临着 “选品能力”和“风险监控”两大挑战。“选品能力”挑战, 即如何选择风险更低、业绩更优、前景更好的理财产品; “风险监控”挑战, 即对代销理财产品的破净、回撤等如何做到风险的监测和控制。

在当下政策端大基调已经定调的情况下, 银行端无论是自营还是代销,选品能力和风险预警都是对银行业务端提出了巨大的考验,由于投资者秉持“唯收益论”和“销售方责任”的理念,代销机构亦面临着更大的破净追责压力。 在选品能力方面, 选品的好坏直接影响代销机构的客户满意度、信任度,中小银行需要根据服务区域内客户特征、投资需求、风险偏好等制定适用于本区域的选品方案,更要有合理健全的理财产品评估体系和评价模型,以能够综合产品历史业绩、资产配置、投资策略等因素选出最适理财产品。在 风险监控 方面,代销机构对被代销理财产品做到及时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是必要的,好的风险预警和及时的风险规避能够有效帮助代销机构为客户降低损失,避免可能的客户流失并强化客户黏度,因此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实现对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策略风险、市场风险等及时的监控和预警。

近年来无论是监管政策、引导或是窗口指导,均表露出对资管市场的严监严管。不具备成立理财公司资质的银行(大多为中小银行)无法发行新的理财产品,且原有运营的理财产品也将逐步清退,中小银行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大机构的代销渠道。因此,在当下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理财代销或将成为中小银行的“必争之地”,而对代销产品的选品能力和风险预警的建设将是成败的关键。


针对上述中小行在代销展业过程中面临的两大挑战, 普益标准独家打造AI洞察与优选系统, 旨在一站式解决代销业务全流程中的问题与痛点。本系统可综合提供代销数据查询、区域代销情况监控、发行机构分析、代销产品筛选、代销产品池跟踪、风险预警提醒等功能,满足代销机构多样化需求。

—功能介绍—

—页面展示—

  • 理财监控

  • 代销管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