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太爷
高太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攻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学习可以很快乐,生活可以更美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京师心理大学堂  ·  时间就是金钱——吗? ·  5 天前  
深圳新闻网  ·  来了!心理疗愈知识学习开启了,在深圳的速进 ·  2 天前  
深圳新闻网  ·  来了!心理疗愈知识学习开启了,在深圳的速进 ·  2 天前  
简单心理  ·  初五,简单心理和你一起迎财神 ·  4 天前  
武志红  ·  婚姻的真相,你越早知道越好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太爷

知乎: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的焦虑?

高太爷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9-09-30 10:09

正文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的焦虑?


在探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 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这个定义听起来有点绕口,一句话概括,焦虑的本质是提示即将到来的威胁。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繁荣、安全的社会,普遍的威胁来自哪里?


这是社会学的领域,我们来看看社会学的研究。


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在其著作《下流社会》中,根据经济因素,将社会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上,中上,中,中下,下。


他的研究指出,日本二战后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绝大多数人都处在最底层阶级,但随着“1955体制”,日本经济在战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开始向上流动,“中”产阶级群体庞大,形成社会结构较为稳定的橄榄型。


而且,因为经济日益向好,整体阶级是向上流动的,所以,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洋溢着一股自信,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实现阶层的跃升。


但随着日本房地产泡沫,日本经济长达几十年的衰退,传统的橄榄型结构难以维持,整个社会不再是积极的向上流动,而是开始日益严峻的分化,“中”产阶级开始向“中上”、“中下”分化。


据统计数据显示,向上流动人数较少,多是互联网行业的财富神话,或者少数极富才华的人,而大多数人,是向下流动,从“中”产阶级,跌落到“中下”阶级。


这是一种结构性的经济现实,经济结构不足以支撑庞大的“中”产阶级,个人的努力、个人的奋斗不再是生活会变好的保证,这种“努力就能变好”的希望和自信被打破,“即使努力也没什么用”的想法开始日益侵蚀年轻人,结果就是:

日本出现了各种新词,比如“低欲望社会”,“低智商社会”,“宅男”,“食草族”,“不婚族”,等等。


虽然日本还是很富裕,但缺少了最关键的活力,整个社会变得暮气沉沉,丧文化流行!


无独有偶,美国的一项调查数据也显示,美国中产阶级也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深入分析发现,美国社会也同样正在走向“两极化”,曾经拥有广泛基础的中产阶级,正在被逐渐扩大的富裕群体、贫困群体所取代。


这是日、美的经济现实,以及经济现实带来的结构性失衡,结构性阶级分化!


我们也来看看中国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仅仅从收入看,我们基本都处在“中下”或“下”层阶级,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整个社会的财富蛋糕迅速做大,整个社会向上流动,只要努力,胆子大,有能力,基本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阶层的跃升。


我不知道社会是否是橄榄型,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迷之自信,确实培养出来了!


但现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虽然经济还在快速发展,但经济结构的生态位(纵向的地位、占位),基本上已经被占满了,这时候再想轻松的实现阶层跃升就比较难了


所以,近年来,关于阶层、逆袭的话题很多、很热,因为我们感受到这个阻力了,如果仅仅如此还好,只是生活向好较难,但是,阶层一旦成型,很多东西就变得不一样了。


社会学上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天赋地位,一个是自致地位。


天赋地位指的是我们生来就有的,比如,中产阶级,中上阶级家庭出身的孩子,出身就自带几套房子,这可能是中下、下层阶级一辈子都难以奋斗的,“天赋”的起点,是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到达的终点;


还有一个是自致地位,这个很简单,就是指我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地位,在阶级生态位被先来者占据的情况下,准确说,是被我们“父辈”中的成功者占据,他们留给我们这一代“草根”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因为我们仅仅有努力和才能,而他们不仅有努力、智慧,还有另外一个核心优势,即资本。


所以,中下阶层的努力,确实很难,如父辈们那样,通过个人的努力就能快速逆袭的时代,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这是事实,但这才是社会常态,改革开放毕竟才是少数,中国自古流传的是“三代出一个贵族”、“几代人的努力”,“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阶层的跃升,是很难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代人的努力。


社会学对中国传统的智慧,给出了更加精确的描述,称之为“代内流动”、“代际流动”,根据社会学的统计数据,绝大多数的阶层跃升,都是在代际的,代内流动通常幅度不会太大。


所以,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快速跃升、迷之自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不是社会发展的常态,而是特定时期、特定现实、特定政策的结果。


从长远的经济发展看,社会阶层是趋于稳定的,快速的社会成员流动,只能说,社会是不稳定的,而不稳定通常意味着改革,乃至革命,但这很难,中国历史上,也只有寥寥几次的成功改革。


上面从社会学分析了社会的结构性原因,大多数“出身不好”的年轻人,相对父辈们,要想实现阶层的流动,确实越来越难了,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但仅仅如此,伤害并不会太大,现代社会还给了我们额外两个伤害。


一个是预期;


一个是榜样。


先来说说预期


我们从小听到的就是,“上了大学就好了”、“上了大学就有出息了”,这不仅仅是“上大学后就可以放飞自我,不用学习”,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上了大学,就可以实现人生逆袭,过上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们自我的定位,是白领,是中产阶级,我们按照中产阶级的期望去规划生活,有车,有房,有闲,旅游,优秀的另一半,优质的下一代教育,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等等。


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生活,而是我们必备的生活,我们应该的生活!


向往与必备,这两个词的意思天差地别。


向往意味着这是美好的期待,即使实现不了,也不会太受打击,就好比我们父辈,他们的自我定位就是农民,工人,他们会按照农民、工人的标准规划自己的生活,生活即使不太好,但也不会有太大落差,但他们也会非常努力,希望能够追求更好的生活。


父辈们追求的是更好,是站在自己的阶级生态位,脚踏实地的向上努力,而我们恰恰相反,我们从小到大的灌输,就是“应该”过上优质的生活,我们在思想上提前占据了高一级,甚至高几级的阶级生态位,比如中产阶级,甚至中上阶级,但我们的实力,可能只有中下阶级,甚至下层阶级。


但是,“中产阶级”的生活目标,对于“中下阶层”(草根,家里没背景、没经济后盾)出生的人来讲,真的是太难了,这对于我们不仅仅是现实的打击,还有精神层面的打击,我们面临着阶层跌落的巨大风险。


我们想要保住我们“拥有”的阶级,但“中产阶级”的物质现实,真的是太难了,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讲,很多年轻人努力到绝望,慢慢也就“看清”了,“放弃”了,“认命”了,这在日本提前经历了,称之为“低欲望社会”,其本质是丧失了生活的活力、激情、希望,对未来的生活,不再抱有太大期望了。


另外一个是榜样


阶层的分化,必然让少部分人真的实现了阶层跃升,真的有很多人从“中下阶层”上升到“中产阶级”,“中上阶级”,甚至是“上流阶级”,这样的人,通过网络的发酵,成了一个个鸡血十足的榜样,就像致命的毒药一样,具备致命的诱惑。


而且,这样的人,在互联网行业尤其多,比如创业者,比如很多草根网红,等等,他们因互联网而起,也善于利用互联网自我包装、宣传、造势,大肆散播如何“月入10万”、“年入百万”的经验和技巧,似乎,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但是,这不是常态,更多的只不过是网络给了少数人站在风口上的机会而已,然而,很多人罔顾这个事实,大肆包装宣传,既给了我们“快速年入百万”的方法和技巧,也给了我们“快速逆袭”的幻觉和希望。


在这样“快速逆袭”信息的狂轰乱炸下,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变得想走捷径,变得像一步登天,但我们忘记了,绝大多数的成功,是来自于一步一个脚印的平凡努力,甚至是代际努力!


急功近利,往往是一无所得。


所以,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如此焦虑?


焦虑的原因很多,但从社会学家角度看,这种焦虑是带有结构性的,是由现实基础决定的。


虽然真相很残酷,但真的就是如此。


文章写到这里,可能带有决定论的悲观色彩,看完让人更加绝望,这不是我的本意,就如同美国的调查数据,中产阶级的流失,有两个去向,仅有50%流到了中下阶层,还有50%是跃升到中上阶层,日本的调查数据也大致如此。


所以,看清楚现实,以更加现实的态度去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去更加务实的努力、奋斗、自我提升,我们是有可能抓住另外50%的机会的。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是非常有激情的口号,我很喜欢,但罔顾事实去谈奋斗,很可能在头破血流之后,就变得“怨天尤人”,我想,更加理性的努力,是在认清自我、认清社会之后,依然能够心怀希望的去努力,去打拼,去争取那一半的机会。


就如同我们的的人格,据心理学的统计,大约50%是由基因塑造,而剩下的50%是由我们的环境和主观能动性塑造,50%的决定论也许让很多人绝望,但以一个乐观的视角看,我们还有50%的机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更好的人,更优秀的人!


而如何抓住那一半的机会,抢占属于我们自己的优质生态位,这正是我们仍在这里坚持阅读、努力、学习的根源所在!


当哀声一片的时候,有些人知道,真正的机会来了。

全文完。


【关于老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知乎27W+关注答者,正在努力活成一束光的心理学践行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