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伊始,Wilson博士引用了曾发表于《纽约时报》的一项报道,报道显示近十年美国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已下降38%。从入院到开通血管的平均时间已降至1小时以内。Wilson博士强调,在抢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时间就是心肌”。救治患者时,直接PCI效果要优于溶栓。研究数据表明,相比于溶栓,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患者出现再闭塞的可能性更低,同时临床获益更多。关于如何减少D2B时间,Wilson博士提到了以下几种策略:一是急诊医师应及时开放导管室;二是将患者的情况实时传递给急诊和导管室的医师;三是保证任何一个地点的电话均可开放导管室;四是为患者配备一名全职心血管医师;五是保证救护车在20分钟内赶到救护现场。相比于那些经历转院的PCI患者,未经历转院的PCI患者1年的生存率较高。Wilson博士总结,原则上来讲,诊疗时间越短,死亡率就越低。总结过去20年的经验后,他提出,大型STEMI诊疗体系需要多种再灌注策略。有时,我们需要绕过急诊和无PCI资质的医院。此外,院前心电图也是保证D2B时间<90分钟的关键因素。
Wilson博士提到,2013年的ACCF/AHA STEMI管理指南曾指出,所有社区都应建立和维护STEMI区域诊疗体系,包括评估和不断改善EMS和医院活动质量。截至2015年,STEMI诊疗体系已覆盖美国大部分区域。美国著名的区域诊疗体系示范项目STEMI Accelerator 1已覆盖纽约、费城、休斯顿等一系列大城市。数据显示,这一项目中患者12个月内的住院死亡率显著降低。Wilson博士说,这一项目旨在针对紧急STEMI患者进行及时区域内诊治,协调一致,包括急诊或非PCI资质中心分别为≥75%的患者接诊到处理在90~120分钟,其次是在急诊心脏中心建立团队和区域领导,包括医生、护士、管理人员等。Wilson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正在进一步将STEMI Accelerator这一体系推向国际。他强调,第一步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其次是进一步优化转运系统,最后再将各个系统进行无缝链接。
谈及中国的STEMI救治体系时,Wilson博士特别提到了中国的PEACE研究。这一研究从中国多个区域的162家医院选取18631名患者,选取2001、2006、2011年就诊记录,帮助确定患者的时间趋势特征。结果发现,近年来我国的STEMI患者住院率和人数在不断攀升,且合并其它疾病的患者数量也在增加。目前的诊疗体系虽有改善,但仍存在一定差距,而且住院死亡率也未见明显变化。
最后,Wilson博士补充到,具备PCI资质的医院进行再灌注策略选择时,直接PCI是首选的治疗方案。如果在所需时限内不能直接PCI,溶栓后PCI是第二选择。此外,优化当地的STEMI救治体系网络建设也势在必行。Wilson博士指出,在2017更新的AMI-STEMI指南优化了STEMI患者的救治流程,强调在首次医疗接触(FMC)的10分钟内应获取患者的心电图并做出STEMI诊断,并以此为“time 0”对患者进行救治策略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