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的口碑,总是忽高忽低。
最近因为《墨雨云间》,他的口碑再回高点,更被封为了“爽剧之王”。
的确,《墨雨云间》开播就获得了极大关注——虽然被一些剧评人打上了“逻辑混乱、粗制滥造、追求无脑爽感的烂剧”的标签,但并不耽误它成为这个夏季的“现象级”。很多观众对此很无奈:
“于正的戏就是挺拧巴!我一边觉得看于正很羞耻,一边偷摸刷剧,没办法,它爽它有理!”
在观众的拧巴中,
《墨雨云间》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猫眼的实时数据显示,这部剧获得了网络剧热度周榜第一。
豆瓣评分虽然只有及格线的6.8,但也获得了热门第三名的成绩。
这么看,这部戏,的确爽翻了很多人。
于正很懂如何让人爽,更舍得给“爽”加猛料。
《墨雨云间》中,女主薛芳菲的丈夫在考中状元后被长公主看中,于是这男人就想
薛芳菲
把活埋,再娶长公主。只是,主角光环让薛芳菲侥幸没死,被遭受家人苛待,关在深山里十年的相国家千金姜梨相救。在
姜梨死后,
薛芳菲带着她的身份回京,同时也带回了为自己、为姜梨复仇的双重任务。
一般的爽剧,一人复一仇,足以一爽到底,但于正却觉得这样远远不够——他给女主加上了一人复双仇的设定,这下带来的爽感,就好像双层牛肉堡中优质牛肉饼带给人
双倍
的
多汁、嫩滑口感
一样,咬一口就上瘾,只想大口咀嚼,根本停不下来。而且,女主的动线也非常清晰:
谁陷害我,我就立马找机会让她/他受到应有的惩罚,实在让人看得酣畅淋漓。
可以肯定的是,于正很会洞察人性。在创作的过程中,比起其他创作者,他会多做一个功课:把每一个收视率最高的点,观众为什么喜欢,喜欢什么做了个排序,以此作为接下来创作的依据。
而且,他更加知道现代人内心都有一份压抑需要释放。毕竟,很多时候,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在隐忍,将自己的那些心不甘情、不愿意隐藏在心底,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被磨平了棱角,也很难获得真正的开心。
于正抓住了这一点,用短平快的爽点,让大家暂时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并获得快速、直接的、
“爽歪歪”的
情绪价值。有人甚至说:
“看于正的戏,可比谈恋爱靠谱。至少,他的戏对我的情绪有很及时的回应。”
研究观众心理都用上了大数据分析和心理学,你说,于正怎么可能不懂你。
除了解恨的加倍,非主线叙事的爱情也是于正爽翻观众的筹码。
在《墨雨云间》中,爱情就不是故事的主线,主角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女主薛芳菲很忙,一方面,忙着复仇、为爹翻案;一方面,还要在面对继母季淑然、长公主和丽妃等人的算计和陷害中,为姜梨正名。男主也没围着女主转,忙着监察反贪,抓成王,同样是个搞事业的好青年。而爱情,就随着主线的推进,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从创作者的表达视角来看,这也是于正想要传递的爽点
:人生和剧情一样,任何时候,都不要把爱情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先要有更好的自己,然后才会有更好的爱情。
回看于正的其他作品,他一直在给自己的女主角设立“非恋爱脑”的标签:《宫锁心玉》中自己要过得很好的晴川;《陆贞传奇》中反PUA的陆贞;《美人心计》中一心搞事业的窦涟房;还有那个《延禧攻略》停止内耗,强势出击的魏璎珞……
这些作品到现在,时间跨度已经有13年有余,但她们在戏中的人设和观点到今天依然被当代女性津津乐道。而且,戏中的每个人,都有我们想要成为的自己。
抛开作品看于正,在他的骨子里,本身就有
“
先把自己活爽了”
的基因。也正是因为如此,让他经常陷入争议。
你说他很烦人吧,有时候他说出来的话还真的是又爽又正。
在一次接受姜思达采访时,他接了一个电话,那方谈到了演员的状态问题。于正拿着电话义正词严地说:“你们培养的是戏霸吗?你们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怕演员不舒服……你们一直强调顾忌这个感受那个感受,OK!演员只有服从的份儿!他没有资格跟着自己情绪走!我这么说你明白吗?”
节目播出后很多人给于正点赞,觉得他说得很对,每份工作都有自己的职责,而演员的职责就是在自己的情绪之外演好戏。
但你说于正简单、纯粹,真诚吧,他又经常在爽了自己的同时,激怒别人,给人带来极度的不适。可以这么说,他有的时候爽起来,连自己都坑。
去年,《墨雨云间》还没有开播。于正在一次采访中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地说:“我跟你讲啊,我们的《墨雨云间》特别好看,一定会爆的,剪辑完平台都炸裂了。”就这一句话,就让他和这部戏遭受了恶评,更有人说:“就冲他这个癫狂劲儿,我就不会看”。
等到《庆余年2》预热,于正又犯了嘴爽的瘾。网友在网上@于正:“求《墨雨云间》千万不要和《庆余年2》撞档期,于老师关注一下。”于正本尊回复:
“我可太想跟大剧撞了,不然播好了也胜之不武。就要撞大剧,越撞越好。像《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一样,不要妄自菲薄,我觉得我可以决战紫禁之巅。”
到了《庆余年2》开播,于正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声:“热播戏的续集就不必拿外人来祭天了吧?多low!除了于正没啥可营销的了吗?明天#墨雨云间# 有新物料了,还是跟我一起来期待一下吧!”
一来二去,让于正和《墨雨云间》直通热搜,未播先热,但也引来了一部分人的口诛笔伐,说他踩在别人的头上宣传自己的新剧。这样的行为不是在为新剧宣传,反而是在给自己的作品招黑。
其实,这样的争议发声在于正身上可不止一次:他的另一部新作品《五福临门》,本想让某个女演员出演一个配角。但就在正式开拍前,她临时退出了这个角色,选择了另一个女一的角色。于正愤怒不已,直接在直播里怒怼女演员……对此,网友并没有支持他,觉得在没有签订正式合同之前,任何人都有再次选择的权利,更何况那是个主角的机会。
还有《长月烬明》热播期间,有人突然扒出剧中演员性别歧视的言论,引来众怒。作为老板,于正本应替其澄清或道歉。但他的做法是:故意在评论区提到另一名女星的负面新闻,意在制造新的话题来转移网友对这件事儿的注意力……
诸如此类的操作,让于正一次又一次陷入了负面舆论之中。只是对于外界的争议,于正好像见怪不怪,甚至有时候乐此不疲,大有一副
“反正我自己先爽了,其他的您随意”
的姿态,的确挺气人。
有人说,于正以及他的作品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种肤浅的狂欢。
仔细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
《墨雨云间》很受人追捧的一点,是用短剧思维创作长剧。短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通过热搜体质的剧本,在最开始就用符号化的人物和吸引眼球的剧情抓住人心。就这点看来,《墨雨云间》完全符合这种设定:
薛芳菲在短短两集就完成了被陷害活埋、死里逃生和涅槃归来——这种速进的方式或许已经成了典型的“于正节奏”了:早在《延禧攻略》中的魏璎珞同样是这样睚眦必报的爽文大女主,每次遭遇陷害,两集之内必复仇,让人看着就痛快,减压又解恨。
这里,就不得不拿出著名大型宫斗爽剧《甄嬛传》来做一个对比。其中,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桥段,是安陵容用加入了麝香的舒痕胶害了甄嬛的第一个孩子。甄嬛发现安陵容用麝香害她是在44集,但真正扳倒安陵容却是在68集。24集的漫长等待,是对甄嬛的考验,也在煎熬着观众的内心。
这种创作方式,在于正这里显然是不成立的。
他把“破案的过程”“隐忍的煎熬”“等待时机的犹豫”全部缩短,扩大干净利索脆地解恨,不拖沓的“复仇”,从观感的角度来说,的确可以获得一种无脑而及时的爽感。
只是,我们也不能忽略——
当精神世界过度地被无脑的爽感“占据”,就会造成娱乐化的“快餐文化”的盛行,带给人们更多的只能是“阅读即焚”式的快感,待到剧终之时,这种快乐也就荡然无存。
正如《娱乐至死》这本书中写道:“我们可以享受,可以娱乐。但谁若是把娱乐、把享受当主流,谁便是与天狼星为友,谁便是自取灭亡。”这里的自取灭亡,说的就是及时行乐让习惯性的肤浅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喜欢这种短暂的快感,就越难静下心来去思考、沉淀,注意力也很难再集中,让人们逐渐习惯用情绪代替思考,久而久之失去了理性判断力。
所以,作为观众的我们,需要从这种“爽”中,更加理性地回观自我——当我们面对冷酷的现实,体验到个体在社会中的无力感时,该选择用何种“爽”的能量来面对自己的人生。
与此同时,爽剧的流行,也在给影视创作者提了个醒:国人需要可以提供有深度的爽剧:有故事、有人物、有曲折、有弧光,它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讨论,更经得起岁月的洗礼。
说回到于正,你可以认为他是真的王者——毕竟在流量称王的当下,于正几乎战无不胜,爽剧称王舍我其谁?但是从影视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于正所到之处,能给这个行业留下的,除了话题与热度之外,还会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