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浪潮工作室
给你另一种看世界的角度和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夜读】原来,真正的成长是和自己握手言和 ·  14 小时前  
扬子晚报  ·  江苏苏州最新通报! ·  昨天  
央视新闻  ·  免签入境新政+1,今起执行! ·  2 天前  
新华社  ·  面包糕点为何不再使用这种添加剂?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浪潮工作室

中国大学宿舍现状:有人在渡劫,有人被带飞

浪潮工作室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10-11 13:26

正文


高考时考个好分数,能决定你大学生活的很多方面。但会拥有怎样的室友,很可能只能看运气。


说是“拆盲盒”也好,“包办婚姻”也罢,事实就是,大学宿舍生活,往往意味着要与三个(甚至更多)此前素不相识的人共处一室四年。


毕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哪怕你和室友其实说不上几句话,他们和你共处的时间,也很可能比你大学里最好的朋友要多[1]。


可以说,室友是个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体验。以下是一份关于大学室友的进阶使用指南,也许会对你有用。



Level-1:

降低期待,放弃幻想



初入大学校园时,你大概也憧憬过与室友们同甘共苦,一起度过难忘的四年青春。


然而现实是,想要有个好室友很难,但“坑货”室友却可能是大学里最常见的物种。丢掉幻想,才是对室友的正确打开方式。


别的不说,有了室友以后,要想睡个好觉就很不容易。总会有一些这样的时刻:其他所有室友都在激情发言的卧谈会上,你是唯一没有太多发言欲望的人;又或者,你没能抢在打鼾震天响的室友之前睡着,这样的夜晚会分外难熬。


有调查数据显示, 有多达70%的大学生经历过睡眠不足的问题,而室内噪音是其中的罪魁祸首。 这其中,室友的谈话声(77.42%)和“睡觉相关的声音”(67.74%),成为了最常见的噪声来源[2]。


除了“噪音污染”,“光污染”在宿舍里也十分常见。即使你对面床的室友已经很注意不去发出声音,他们电脑屏幕发出的亮光也足以让你辗转反侧。 夜间的光照会抑制我们体内褪黑素的分泌,让我们更加难以享受高质量的睡眠[3][4]。


更别提有些爱打游戏的室友还会“挑灯夜战”。当你爬上床准备睡觉的时候,他们可能刚准备来一局“开黑”,一次性给你视听双重“暴击”。




室友制造的噪音与灯光污染,都有可能成为摧毁你睡眠的源头 / 图虫创意


光是这样的“物理攻击”倒也还好,大不了睡觉时备上耳塞和眼罩,进行“全副武装”。最防不胜防的是,一不留神,你可能会加入他们。


早在2007年就有一项研究表明,在随机分配的大学宿舍里,如果有室友在大一开学时把游戏带去宿舍玩,会导致学生平均每天减少大约半小时的学习时间。游戏段位的上升,代价可能会是成绩的下降。 在这项研究中,那些“染上”游戏的宿舍,平均GPA要低0.2左右[5]。


除了游戏,酗酒也是在宿舍里“传染性”极强的一项活动。如果你有一个爱喝酒的室友,你成为一个“酒蒙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而这同样会对成绩产生影响。有研究甚至发现, 你的室友在进入大学前是否就有嗜酒习惯,对你成绩的影响,比你本身的学习能力还大[6]。




在学校,除了师长,同龄伙伴同样可能影响我们的学习水平。同伴效应(peer effects),指的就是宿舍、班级等群体中同伴的背景、行为及产出,对于学生个人产出或行为的影响 / 图虫创意


无论是一起打游戏还是喝酒,都至少说明室友之间还能够打成一片,但实际的室友关系却可能不会有那么融洽。 有统计表明,有40%的大一新生一周至少和室友闹矛盾一次,有超半数本科生经常和室友冲突[7]。 “怎么避免和室友吵架”和“怎么吵赢室友”,成了两门不会出现在课表上的大学“必修课”。


如果宿舍里是字面意义上的“打成一片”,甚至演变成霸凌,焦虑、抑郁甚至是轻生的念头都有可能从这种有毒的宿舍关系中滋生[7]。万一室友之间产生了想要“物理消灭”对方的想法,还分分钟有可能将宿舍变成案发现场。



Level-2,

室友当然也可以是养成系



好消息是,哪怕一开始室友就暴露了上述的种种雷点,让你苦不堪言, 一个与你合拍的室友也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是的,室友也可以是养成系。


这倒不是说你们日常喜好会变得一致。有研究指出,室友之间的近距离相处,不太会让你和另一个人在食物、音乐等方面的偏好趋同[8]。


不论你和室友相处的时间有多长,你们也许还是总有很多事情做不到一起去。比如,你室友爱吃咸粽,你偏爱蘸白糖吃;你室友爱听重金属音乐,你热衷于K-POP......


不过,在另一些方面,你们受彼此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最典型的大概就是口音了。研究发现,大学室友的不同口音,可能会在短短三个月里就开始发生融合[9]。开学时只有一个东北人的宿舍,到了学期末可能就有四个“东北人”了。




在和室友相处的过程中,你们可能会拥有类似的“口癖”,内部心照不宣的“笑点”,不同的生活习惯,也渐渐得到了磨合,变得愈发合拍 / 图虫创意


当然,相较于外在特点的相似,室友之间相处是否融洽,还是得看更深层次是否契合。


心理学家罗伯特·卡尔森(Robert Carson)的“互补性原则”理论认为,存在互动关系的伙伴之间,行为风格往往存在互补性。而且在关系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双方还会改变行为风格,以增加互补性[10]。


“说人话”就是, 你和室友在相处与磨合的过程中,行为模式或许会越来越匹配。 原先互相刺痛对方的棱角,也许慢慢会被磨得不再尖锐,最终成为卡在一起的齿轮。


这一过程显然需要时间。一项研究发现,室友在两周之内可能还发展不出“互补性”, 但15周后之后,室友的行为风格可能会变得显著互补。 而15周,刚好也就是大半个学期的时间[10]。




为了避免室友取向差异过大可能带来的问题,许多高校开始将选择宿舍的权利给予学生,使用生活作息、爱好等调研问卷,帮助新生寻找合拍的室友 / 图虫创意


第一印象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室友关系的走势[11],但如果一开始相处得不是那么愉快,也不妨再给自己和对方一段磨合期。“奇葩室友”和“正常室友”,乃至“天使室友”之间的距离,也许并没有那么遥远。


双方都保持“不熟”,相互冷淡一些也无所谓。只要了解了对方为人处世的风格,相互都懂得对方其实没有恶意,没人“热脸贴冷屁股”就好[12]。



Level-3:

学霸室友,大学里的SSR



能够在大学避开“坑货室友”,并且找到与室友相处的舒适区,还只能算是开出了“R”和“SR”。大学里真正的“SSR”,还得说是拥有一个能“带飞”的学霸室友。


不过,能不能“用好”学霸室友,其实也得看你的情况是不是符合“限定条件”。


首先得看专业。来自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就发现,相较于社科和人文学科的“软科学”专业的学生, 就读于工程、数学和自然科学专业等“硬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件事上会有更明显的“室友效应”。 实际上,在这项研究中,社科和人文学科领域的“室友效应”几乎为零[13]。


这样的专业划分方式,和国内“文理科”的概念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个文科生,学霸室友的光芒再闪耀,可能也没法照亮你的绩点。


作者给出的解释是, 因为数学和理工科就业的劳动回报率更高(也就是收入更高),学生们更能够从优秀室友身上获得鼓舞,从而更有动力去学习。 学得更卖力了,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升[13]。




近年来,“学霸宿舍”全员保研、考研上岸的新闻常常出现。室友之间是否能够激励彼此共同起飞,可能和你的学科、学霸舍友的“浓度”息息相关 / 图虫创意


只有一个学霸室友可能也还不够。201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收集了来自中国西南某大学近3000名学生的数据,结果发现,只有一位成绩在前25%的室友,可能还不足以对成绩产生多大影响, 但如果宿舍里有两条或以上这样的“大腿”,GPA就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从这项研究来看,女生宿舍里的“室友效应”还会更强一些[14]。


是否能够沾上学霸室友的光,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很重要。如果学习实在是太差,学霸室友可能也带不动。 往往是那些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受到室友的影响最为明显, 能力最高和最低的学生,受到室友的影响都不显著[15][16]。




研究发现,”室友“效应可能存在于某些学生群体之中,但并非学业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伴随着新生入学时间的增长,即使是显著的影响也会渐渐减弱[10]。成绩的提升,关键还得靠自己 / unsplash


由电子科技大学团队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篇论文,从侧面验证了这一点[17]。这篇论文的作者们发现,学习成绩的“室友效应”确实存在,而且相处的时间越长,这种效应也就越明显。


更关键的是,只有当室友之间成绩差异较小时,学生自身的成绩才会和室友的平均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也就是说,要想室友“带你飞”,你自己也得先努力“扑腾”追在身后。




与室友实现正常相处的目标也许只是时间问题,而这段旅程总共可能也就四年这么长 / 图虫创意


无论室友是把你带到沟里去的“坑货”还是能“带你飞”的学霸,终究你还是得学会如何正确去“使用”他们。


毕竟,在大多数高校现行的宿舍分配模式下,大学室友不能先“走验货宝”,也基本没有“七天无理由退换”的可能。能一起生活、一起成长当然很好,但如果真的不合适,当几年“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其实也没有那么糟糕。


撰文 / 于   米

图片编辑 / 三   二

内容编辑 / 包小乙

审核编辑 / 豌豆糕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招聘

浪潮内容编辑(外包)
答案如下科普视频编导(外包)
多岗位实习生及线上作者
点击下方链接,投递你感兴趣的岗位

招聘视频策划、编导、内容编辑


[1] Stinebrickner, R., & Stinebrickner, T. R. (2006). What can be learned about peer effects using college roommates? Evidence from new survey data and students from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90(8-9), 1435-1454.

[2] Meng, Q., Zhang, J., Kang, J., & Wu, Y. (2020). Effects of sound environment on the sleep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05, 135794.

[3] Gooley, J. J., Chamberlain, K., Smith, K. A., Khalsa, S. B. S., Rajaratnam, S. M., Van Reen, E., ... & Lockley, S. W. (2011). Exposure to room light before bedtime suppresses melatonin onset and shortens melatonin duration in human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6(3), E463-E472.

[4] Brzezinski, A., Vangel, M. G., Wurtman, R. J., Norrie, G., Zhdanova, I., Ben-Shushan, A., & Ford, I. (2005). Effects of exogenous melatonin on sleep: a meta-analysis. Sleep medicine reviews, 9(1), 41-50.

[5] Stinebrickner, T. R., & Stinebrickner, R. (2007). The Causal Effect of Studying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NBER Working Paper, (w13341).

[6] Kremer, M., & Levy, D. (2008). Peer effects and alcohol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2(3), 189-206.

[7] Abela, K. R., Sharma, A., & Law, D. M. (2024). Compromising, Avoiding, or Bullying? A Mixed Metho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Bullying Among Undergraduate Roommates. Emerging Adulthood, 12(1), 66-79.

[8] Rozin, P., Riklis, J., & Margolis, L. (2004). Mutual exposure or close peer relationships do not seem to foster increased similarity in food, music or television program preferences. Appetite, 42(1), 41-4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