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东方IC
10月20日,很多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来了杭州,比如5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James D.Watson、Jean-Marie Lehn、Brian Kobilka、Fraser Stoddart。
这些知名科学家来杭州,都是为了参加
西湖大学成立大会。
在成立大会上,韩启德、袁家军、杜玉波、杨振宁、施一公等共同为西湖大学揭牌。
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西湖大学前身是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学校自2015年3月筹办,按照“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以
博士研究生
培育为起点,致力于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在成立大会上,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发表了题为《磨砺以须,倍道而进》的致辞。
施一公说,“西湖大学来自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也完全属于社会和人民大众。我们期待,
十年、二十年之后,西湖大学将作为一所世界瞩目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用自己的方式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重要贡献!西湖已至,未来可期!
”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Mark Wrighton,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姜胜耀,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分别在成立大会上讲话、致辞。
据都市快报报道,西湖大学在筹建时,有很多创始捐赠人。今天,很多创始捐赠人也来了现场,施一公为他们送上了建校首日封。
图片来源:东方IC
拿到首日封的都有谁?
比如,马化腾。王健林没来,但派了代表。另外还有叶庆均、杨国强、张磊、陈一丹、陈越光、秦英林、徐益明、郭孔丞、王水福、王东辉、邓营侯屈平夫妇、邓锋、邢加兴、朱新红、苏永强……
施一公为首任校长 杨振宁为董事会名誉主席
西湖大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018年4月16日,西湖大学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董事会聘请施一公为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2018年4月20日,西湖大学党委正式成立,董清源任党委书记。
西湖大学董事会由认同西湖大学办学理念和使命的国内外知名科教界人士,捐赠人代表,以及政府部门代表组成,对学校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进行科学决策。
董事会名誉主席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担任,董事会主席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四任院长、文科资深教授钱颖一担任。
全球选聘才俊 预计2022-2023年小规模招收本科生
西湖大学面向全球选聘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或学术潜力的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
实行与国际接轨的长聘准聘教研人员聘任体系,设置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含讲席教授)三个职级,分准聘与长聘两类岗位。
2016年以来,学校面向全球进行了八次学术人才招聘。从五千余名申请人中通过专家面试,已有68名PI(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签约。(数据截止至2018年10月20日)
西湖大学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采取“申请——考核”制的招生方式,申请者经过提交申请、材料筛选、面试选拔、双向选择后即可被录取。
2017年,西湖大学正式录取19名博士研究生。
2018年,西湖大学正式录取120名博士研究生。
计划到2021年,西湖大学全日制在校博士研究生数达1200人左右。另外,计划到2023年,西湖大学开始招收本科生。
西湖大学将逐步扩大招生规模,计划到2026年,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达到5000人(其中研究生3000人,本科生2000人)。
有人放弃百万年薪去西湖大学上学!
2018年8月26 日,西湖大学2018级博士研究生开学典礼在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举行,120名新生正式入学。
这是今年4月1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浙江省设立西湖大学后的首次招生。
据杭州网报道,120位博士研究生,是从1500位申请人里选出来的,每个人都通过了西湖大学严格的面试。
钱江晚报曾经报道,陆妙善是2018级新生,进入由于长斌教授负责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验室。
在进入西湖大学以前,他已经可以算“人生赢家”。南京大学硕士毕业,入职阿里3年就晋升了两级,还赶上阿里上市,30岁不到就年薪百万、成家立业,最近还有了娃。
如此多的人慕名而来,有甚者放弃了年薪百万的工作,那么,西湖大学的博士生待遇如何?
对于这个问题,博士生们都笑言,天机不可泄露,只透露有“国内一流”的生活津贴和三助(助研、助教、助管)津贴。
“国内一流”又是什么概念呢?一位今年入职的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告诉记者,在这里可以“衣食无忧地做科研”。
校长施一公发表题为《磨砺以须,倍道而进》的致辞
图片来源:东方IC
(致辞部分内容)
【一、西湖之梦——大学的定位和目标】
西湖大学,在科教兴国的新时代为梦想应运而生!2015年3月,七位倡议人向习总书记递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并得到积极批示。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西湖大学。
西湖大学希望做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一直面临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的困扰。西湖大学遵循“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借鉴国际化的做法,翻开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新篇章,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西湖大学希望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以博士研究生培养为起点,创造了中国高校从博士生再到本科生培养的先例;聘任世界一流科学家,用一流科学研究支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西湖大学希望成为世界前沿科学技术的引领者。学校坚持发展有限学科,特别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基础研究,努力实现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突破。
西湖大学希望成为国际化的高等学府。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大学所有规章制度的设立都将遵循国际化的标准,在教学科研、行政服务、后勤保障、校园文化等各方面都将充分体现全球化的特色,成为世界范围内学生学者钟爱的家园。
【二、西湖之始——大学的筹建情况】
作为西湖大学的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于2016年12月10日先期成立。依托西湖高研院,大学的创建工作在校园规划、师资引进、人才培养、制度建设、资金筹措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西湖大学在杭州云栖小镇已经拥有一个占地66亩的创建阶段校区,也称云栖校园,可以容纳120个独立实验室和2000位科研及辅助人员,基本满足大学前三年发展的空间需求。位于紫金港科技城的云谷校园已经于今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首期建筑面积45万平米,预计于2021年底交付使用,可容纳300个独立实验室和3000名博士生。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西湖大学面向全球的学术人才招聘从2016年7月开始,截止今年9月,共收到来自海内外的五千多份申请,目前已有来自13个国家的68位优秀科学家签约加盟西湖大学。这批创校教师,主要分布在物理、化学、工程、信息、生物、基础医学等学科,在各自研究领域拥有世界领先水平。从今天起,他们正式成为西湖大学理学院、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奠基教师。
被称为“西湖一期”的首批19位博士研究生已于2017年9月在西湖大学注册入学;今年8月26日,我们迎来了“西湖二期”的120位博士生。这139位同学无一例外地都曾拥有多种选择,但他们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都毫不犹豫地来到初创期的西湖大学开启自己的科学生涯。
秉承教师治学,行政理校,学术导向决定行政服务的治校方针,西湖大学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而又与国际接轨的规章制度。职业的行政服务使教师免于事务性工作的繁文缛节;高效的科研平台保障了尖端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教师则负责制定大学治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交与行政团队和科研平台具体执行。过去两年,96位行政人员和159位科研团队成员从五湖四海聚拢到了云栖校园,作为西湖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努力工作,保障了大学的顺利创建。
作为社会力量举办的大学,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是西湖大学发展的生命线。作为社会力量的代表,也作为西湖大学的举办方,西湖教育基金会面向大众的募捐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善意理解和积极响应,为西湖大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17位基金会工作人员,辛勤付出,使西湖大学无后顾之忧。
【三、西湖之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挑战】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大学通过教育和研究为世界打开新的视野,开创新的文化,培养有批判性思维而又富有社会责任心的人才,推动人类进步。
展望未来,西湖大学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科技评价标准、和现代大学管理机制的探索。我们会虚心向海内外兄弟院校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成熟的经验;认真研判过去百年世界范围内大学创立的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回避陷阱,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
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是西湖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大学创建的前六年(2016-2022),西湖大学只致力于培养博士研究生,依托优秀师资培养一批敢为天下先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挑战世界范围内的科学难题,不断推进人类的知识前沿。然而,我们深知,一所大学的灵魂无法仅仅用科技成就来体现。西湖大学将在2022年开始小规模本科生的培养;学生不仅要通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要了解世界和人类的发展与积累。唯此,才能够批判性地思维,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前沿的科学探索将在西湖大学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家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负有重大责任,今后十年,学校将聚焦理学、医学、工学三个学科门类,实质推动跨学科交叉,深度创新,为世界和人类探索未知、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