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审计之家
审内势,计天下。审计行业资讯、审计从业人员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有限次重复博弈  ·  如何从 Web ... ·  4 天前  
第一财经  ·  这一概念,多股涨停! ·  4 天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智能周报|智能眼镜扎堆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审计之家

为什么近年来国企聘请的审计师有从「四大」向内资事务所转变的趋势?

审计之家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3-07 17:08

正文

以传统鉴证业务来看,四大进入每一个国家的市场,其业务发展轨迹都是有相似性的,中前期的业务发展重心大都会落在三大块:


  • 跨国企业在该国的境内分支机构业务

  • 当地大型企业的海外 IPO 及年报业务

  • 当地企业的国内 IPO 及年报业务


这三块中,国内 IPO 及年报业务的进入门槛是相对最低的、也最容易被内资所替代的:技术层面上的学习成本比海外 IPO 要低,营销层面上不需要全球化的网络支撑、也不需要赢取海外投资者的信任。于是,一方面,四大相对本土所尚存的 credential 优势在这类业务上派不上太大用处,财务报告的最主要阅读者——市场上的投资人——并不看重四大的名气为公司财报带来的背书效应,上市公司也就没有动力去寻求四大的服务。另一方面,早年间四大与本土所之间显著的技术差距也在缩小,尤其在国内上市公司业务上,本土所能以更快的速度去弥补自己的技术劣势(但其实这种技术劣势原本就是不应该存在的,如果解放后没有 30 多年的会计师行业断档期,四大可能一开始就吃不到这块蛋糕)。因此这一块业务在经历十几二十年的过渡期后被内资所慢慢蚕食掉是必定会发生的自然规律。


此外,国企近几年开始强化的招标流程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种转化。就我所接触的情况,国企在选择审计师的招标流程中,重要的指标无非是事务所的规模和资格(证券业务资格、收入体量和地区性覆盖面)、价格、本行业内经验。其中第一项是硬指标,四大和内资证券所并无差别;第二项是关键因素,四大显然没有优势(尽管四大和内资证券所的价格差一直在缩小,但由于经营成本的差异,四大现在不会、将来也不大可能比内资所的报价更低);至于第三项、以及其他考察指标,通常并非决定性因素。而一些隐性的、桌面下的原因,就更不是四大擅长比拼的范畴了(八个字形容,投鼠忌器、瞻前顾后,这里不展开了)。


至于一开始所提到的三块业务中的另两块,四大现阶段的增长也有些乏力。从国内审计市场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是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的黄金期已经过去,虽然 FIE 和 JV 仍有一定的存量业务,且是四大的基本盘、内资所在短期内也难以撬动,但在增量方面已经无法满足四大的业务扩张需求;另一方面是国内可以拿出去海外上市的企业储备、尤其是大型央企基本不剩下几家了,相反众多原本在海外公开募资的私营企业或主动、或被动的私有化,使得四大又失去了部分此类客户。因此对四大而言,这两种业务在中国市场上我认为已经是趋近饱和或者说停滞了,短期内恐怕难有显著的反弹。


而提问中引用的中注协会计师事务所综合实力表,我觉得对业内人士而言只能作为一种 " 看看而已,不必当真 " 的参考;但对业外人士、对不熟悉会计师行业的企业经营者,则已隐然成为一种在市场上挑选会计师的指引(比如我前面提到的,招标时考虑事务所的收入体量)。这也是财政部和中注协发布此项排行榜的用意之一——以最直观、然而其实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的收入规模为基准,营造一种内资大所与四大并驾齐驱的印象,引导国内企业投向内资所的怀抱。这是监管部门推动会计师行业搞 " 进口替代 " 的阳谋,且可见的将来仍将坚定不移地推动下去,不是四大可以抗拒的。


一言蔽之,估计未来几年的业态仍将是:内资所继续争抢内资企业在国内的传统鉴证业务(既从四大嘴里抢,也互相抢);四大保外资、合资企业的鉴证业务,以及内资企业的海外业务两项基本盘,同时投入更多资源去拓展高毛利、又有进入门槛的咨询业务。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wifs P

更多精彩内容可向公众号回复关键词:

内控 | 2016版《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修订版》

会计 | 史上最全IPO审计的财务问题及其规范方法

报告 | 新审计报告准则发布,你做好准备了吗?

笔记 | 做财务总监十年,总结出98条精华笔记!

四大 | 都闪开,说到黑「四大」谁有我专业

审计 | 内部审计中常见的会计舞弊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