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日本论文达到数量峰值 11 万篇,此后一直呈下降趋势。而这些衰退,都和这 20 年来的「博士远离」(博士離れ)趋势密不可分
。「日本人早就不愿意读博了,本科毕业直接去企业工作赚得最多。」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MEXT)的《学校基本调查》,2020 年日本本土博士升学率为 9.4%,比 40年前(1981 年)的升学比下降了一半(18.7%)。作为诺贝尔得奖大国,极速下降的升学率直接影响到了学界研究能力。
为什么日本人不愿意读博士了呢?学历难道真的不值钱了吗?
本文转自我在该知乎问题下的回答,以及其他几个
高赞回答
。
注:文末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前往该知乎问题。
在日本这个诺贝尔奖得主辈出的国度,
学术的光环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色。
2006年日本学术论文数量攀上11万篇的顶峰,
此后呈现持续下滑态势。
这不仅是数字的变化,
更是一个深层次社会转型的缩影。
究其根本,
博士学位在日本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值重估。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数据,
2020年本土博士升学率已跌至9.4%,
较1981年的18.7%足足下降了一半。
越来越少的日本年轻人愿意投入漫长的学术生涯。
这一现象与中国和欧美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快速扩张期,
博士学位仍被视为职业发展的重要跳板。
尤其在科技、工程等领域,
博士学历意味着更高的起薪和更广阔的职业空间。
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的情况则更为复杂:
学术市场高度国际化,
优秀博士仍然拥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发展路径,
除了学术界、工业界也有相应的高精尖职位。
日本学术衰退的根源,
绝非仅仅源于经济账。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学术生态的萎缩。
日本的科研环境日益保守,
资源分配趋于固化,
年轻学者难以获得研究资金和话语权。
在日本学术凋敝的背景下,
中国的博士教育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博士毕业生已经突破6万人,
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越日本。
但数量的膨胀并不等同于质量的提升。
与日本相似的是,
中国博士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困境。
高校扩招后的结构性矛盾正逐渐显现。
一方面国家大力推动"双一流"建设,
另一方面大量博士面临就业压力。
高校编制有限,
企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并不匹配,
导致"高学历、低就业"的尴尬局面。
相较于日本企业更看重实践能力,
中国企业对博士人才的吸纳也同样存在结构性问题。
博士们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复杂,
留学术圈意味着低收入和非升即走的高度不确定性,
进入企业又常常面临"学历通胀"和35岁“中年危机”的尴尬。
跨界成为许多博士的无奈选择,
IT、金融、咨询等行业成为他们的"第二选择"。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的是更深层次的教育困境:
学术生态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更好地契合?
博士培养模式是否需要根本性变革?
对中国而言,
日本的学术衰退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数量上的扩张,
更需要质量和生态的全方位重塑。
重构博士教育的价值,
打通学术与产业的通道,
或许是破解当前困境的关键。
最后,想要申请海外博士(后)、教职职位的小伙伴,
欢迎
在我公众号后台回复
“
博士申请
”、
“
博士后申请
”、
“
教职
”
加入
全球各个国家的
【博士申请群】、【全球博士后申请群】、
【全球教职申请群】
交流~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6374151/answer/33987234699
3 洋 海川的回答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6374151/answer/33196214576
4
知乎用户9heja
q
的回答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6374151/answer/2432006910
最后,欢迎关注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