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美国创业史之八:建立在国债之上的国家(下)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1-03-15 11:0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前文提要:


美国是一个建立在国债之上的国家,美债-美元-税收-工业相互支撑,是美国两百年繁荣的支柱。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戈登所言:

“18世纪70年代,国债帮助我们赢得独立。18世纪80年代~19世纪60年代,国债为美利坚赢得最高的信用评级,欧洲资金得以滚滚流入美国,协助美国经济快速增长。19世纪60年代,我们凭借国债拯救合众国。20世纪30年代,我们凭借国债拯救美国经济。20世纪40年代,我们凭借国债拯救世界。毫无疑问,美国国债不仅是美利坚无与伦比的福音,而且是全人类无与伦比的福音。”

在里根政府之后,四位一体的体系蜕变为“借债+减税”简单粗暴的逻辑,美国表面上高歌猛进,不可一世,实际内里已经朽烂。


美债体系由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搭建,同时代的杰斐逊和麦迪逊则孜孜不倦地想将其拆毁,从那时候起,这套体系就已经开始跑偏。在后世反复党争中逐渐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美国的教训,值得后人认真吸取,引以为戒。


杰斐逊和麦迪逊反对国债计划完全是出自局部私利。他俩都是弗吉尼亚的大奴隶主,弗吉尼亚当时是最富的州,而且战争破坏很小,战争债务已经基本还清。如果变成联邦债务,就意味着弗吉尼亚也要分担其他州的债务。“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中国人的常识,但是美国人的逻辑是“各扫门前雪”,当然最好是“享福我来,黑锅你抗”。

在汉杰二人矛盾还没有公开化的这一段时间内,两位曾经多次私下交流,汉密尔顿非常坦诚直接,直率地近乎鲁莽,而杰斐逊则城府极深,他的言辞总是逢迎各种场合,投观众所好,从不直接表露自己内心想法,亚当斯称之为“阴影中的人”,如同“深不见底,无声无息的大河”。 杰斐逊把汉密尔顿私下交流的言论都记在小本本上,作为日后攻击他的武器。


杰斐逊为了反对汉密尔顿,首先想到的招数是攻击对方贪污腐败。

与杰斐逊指控相反的是,为了避免所有对他任职不公正的指控,在收到任命书之时,汉密尔顿立即停止了他的法律事务,并清空了他手上持有的有价证券,他的全部收入来源只有财政部长的年薪3500美元。这种事不仅华盛顿总统没有做过,政府或国会中所有其他成员没有一个人这么做。


汉密尔顿是不是清白不重要,关键是杰斐逊的言论让不少南方议员深以为然。在他们眼中,汉密尔顿的计划无非是让他以及周围那帮玩金融的纽约佬中饱私囊的玩意。


1790年4月12日,众议院以31票对29票否决了汉密尔顿的债务承担计划,两周后又投票决定停止一切有关该问题的讨论。雪上加霜的是,此时华盛顿总统身染肺炎,卧病在床。杰斐逊说,在场的3位大夫有两位宣称,华盛顿危在旦夕,已无药可医。


汉密尔顿终于领悟到,他的最大敌人就是国务卿杰斐逊先生。他在此期间写下一则评论:“杰斐逊正式上任后,总统遭遇病痛的折磨,令每个爱国者都心如油煎,而国务卿则表现出勃勃野心,试图清除每一个妨碍他的危险对手……他若要以继任者的身份吸引公众注意,就需要解决风头正劲的财政部长这只拦路虎。”


为了挽救他的债务计划,汉密尔顿不得不抛出另一项计划:建立新的首都。迁都计划一经抛出,立即取代国债计划,成为吸引人们关注的焦点。


制宪会议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召开,除了宾州代表,其他人都对费城继续成为首都忧心忡忡,认为必将进一步扩大宾州的影响力,压制其他州的声音。因此, 首都选址立刻成为各州代表争相追逐的目标,因为无论首都选在哪个州,该州必然获得巨大的财富、权力和人口。更重要的是,在交通条件极不发达的当时,当地公民的声音更容易传到联邦官员的耳中,因此联邦政府必将受到周边政治氛围的影响。


原本汉密尔顿一心支持将其家乡纽约作为联邦首都,或者至少成为临时性首都。如果按照欧洲国家建都的惯例,选择大河三角洲人口发达商贸繁荣的城市作为首都,纽约是不二之选,正如伦敦巴黎那样。1789年2月,汉密尔顿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对于纽约市而言,成为国会的所在地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们的代表具有出众的演讲技巧,是足以证明这座城市是这一光荣机构的最佳港湾。对于杰斐逊等南方代表来说,纽约是充斥着银行家和商人的亲英派堡垒,这些人将破坏共和政体的实验,他们将纽约成为“汉密尔顿城”,将其比作“邪恶的伦敦”。


1790年春天,关于债务问题和首都选址问题的争吵如此激烈,以至于很多人担心联邦将就此分崩离析。一位南方代表写给麦迪逊的信件中称: 在我看来,我们南方人必须马上斩开“戈尔迪之结”,否则将会沦为实质上的奴隶。


所谓“ 戈尔迪之结 ”涉及到一个著名的西方典故。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率大军来到了小亚细亚的北部城市戈尔迪乌姆,该城北部的卫城上矗立着宙斯神庙。神庙之中,有一辆献给宙斯的战车。在它的车轭和车辕之间,用山茱萸绳结成了一个绳扣,绳扣上看不出绳头和绳尾,要想解开它,简直比登天还难,这就是“戈尔迪之结”。传说中,谁能解开这个结就将成为亚洲之主。亚历山大猛然之间拔出宝剑,手起剑落,绳结破碎。在场的人惊呆了,继而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齐声赞誉亚历山大是超凡的神人。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债务计划再拖延下去,南方各州可能会酝酿脱离联邦,内战将提前几十年爆发。


最终,汉密尔顿通过对首都选址的巧妙妥协,换取了杰斐逊和麦迪逊等人对于债务计划的支持。这次体现“交易的艺术”的事件,被称为“1790年妥协”。


据多年以后杰斐逊的回忆录中回忆,在6月19日傍晚,他在总统府门口看见了“忧郁、憔悴、沮丧”的汉密尔顿,让他觉得很惊讶,因为这位年轻的财政部长历来给人的印象是风度翩翩,衣冠楚楚。汉密尔顿用一句带有威胁的话开始了交谈: 如果方案和“总的财政安排”没有被通过的话,美国将无法再幸存下去。


他们讨论的具体内容无人知晓,总而言之,在第二天杰斐逊邀请麦迪逊、汉密尔顿的晚宴上,他们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杰斐逊负责说服弗吉尼亚等南方代表投《责任法案》的赞成票,而汉密尔顿则负责让纽约代表赞成在波托马克河畔(即现在的首都华盛顿)建都的提议。汉密尔顿也因为放弃了将纽约作为首都,遭到了许多纽约人的敌视。


在这场影响美国命运最著名的的密谋中,杰斐逊将自己描述为“我是被要求举着蜡烛的那个最无知和最无辜的人”,他后来告诉华盛顿说:“我被财政部长哄骗着卷入其中,成了帮助他推进他的各项计划的工具,这些计划在那时还没有被我完全理解;在我的政治生涯的所有错误中,这个是最令我感到遗憾的。”


杰斐逊当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傻白甜”,他之所以这么说,是他当时认为汉密尔顿的计划只有国债一项,因此他欣然同意将作为定都选址的妥协。但没想到,这仅仅是汉密尔顿一连串计划中最初的扳机。


接下来,汉密尔顿提出了征收消费税的议案。不出所料,该议案立即遭到了激烈反对。


要知道,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正是英国政府提议在北美加征消费税。当年因为抗税运动造反,如今赶走了英国政府又来了联邦政府,居然还是要纳税,岂不是白造反了?


其中,南方一些代表甚至怀疑汉密尔顿就是要故意激起南方造反,然后就给联邦政府一个供养庞大军队的借口,最终目的是消灭各个州,建立一个强大而邪恶的中央政府。


南北方反对税的种类并不一致,给了汉密尔顿各个击破的机会。其中南方农业州特别是农民反对威士忌酒税,北方富人则反对土地税和关税。汉密尔顿一开始的议案只有威士忌酒税,税率也不太高,没有激发广泛的反对。虽然宾夕法尼亚代表麦克雷宣称,该议案将成为“灾难之源”,然而杰斐逊和麦迪逊在跟汉密尔顿的交易中已经确定会支持消费税计划,一部分南方代表的反对没有造成实质的效果。


汉密尔顿需要的并不是现在这点收入,而是联邦政府征税的权力。只要开了头,此后税种和税额自然会水涨船高,以支持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和国家。


在威士忌酒税被通过的当天,汉密尔顿又提议建立中央银行。杰斐逊几乎立即意识到,自己被汉密尔顿耍了。


杰斐逊相信,中央银行可以强化联邦政府,并可以确保财政利益凌驾于国会之上,银行将像一个“掌控在总统手中的万能引擎,……增加它所拥有的巨额资助,并使它拥有像国王一样的权力。”在他的影响下,国会谴责对各州的债务方案是违反宪法精神的,并断言债务集资将授予总统“无限的影响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同英国君主所掌握的权力没什么区别。


犹豫不决的华盛顿向杰斐逊和汉密尔顿问询。杰斐逊只是匆匆完成他的观点,而汉密尔顿则早有准备,拿出了一份精心准备的报告,篇幅是杰斐逊的十倍。


在这篇报告中,汉密尔顿强调了建立国家银行的好处,主要是藉此可以方便地管理国家公债,可以协助政府部门管理财政收支,可以向政府提供贷款,还可以发行货币。汉密尔顿认为,美国公民需要培植起进取心,美国需要开发利润诱导作用,美国政府需要可自由支配的财力,而国家银行建设在这些方面都有裨益。华盛顿花了一天研究了汉密尔顿的报告后,在1791年2月25日签署了将银行议案写入法律的协议。很多人怀疑,华盛顿之所以看了一天,也不过是给杰斐逊等人做做样子,他早就跟汉密尔顿通好气了。


国债、征税、央行、货币四大支柱已经获得通过。汉密尔顿递交了体现他最终也是最重要目的的议案——《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这篇报告比之前任何一篇都要冗长的多,也显示了汉密尔顿在这上面花费了大量心血。 报告首先列举了美国国内流行的反对发展制造业的各种理由: 制造业不如农业具有生产性、美国先天不具备发展制造业的条件、政府保护制造业违背自由放任原则、扶植制造业是以公共利益为代价来满足个别部门利益等。


汉密尔顿对这些看法逐一进行了驳斥。他论证了美国发展制造业的必要性,指出建立制造业将为美国带来的七个方面的长远利益,即促进劳动分工、拓展机器的使用、增加就业、扩大外来移民、促进人才多样性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丰富多样的空间、为国内过剩农产品提供稳定需求等。


他还提出了美国政府扶植制造业发展可供采纳的11种政策举措:1、保护关税(对作为国内物品竞争对手的国外产品征收);2、禁止进口来自竞争对手的物品(或者征收能达成相同效果的关税);3、禁止原材料出口;4、金钱奖赏(作用积极直接、用起来方便、效果快捷、具有灵活性);5、出口奖励;6、原材料关税豁免;7、原材料退税;8、对国内新想法和新发现以及机器引入等进行鼓励;9、制造品检验规制;10、便利汇款;11、便利商品运输。


汉密尔顿断言, 制造业会提升美国的安全,弥合南方和北方存在的危险的利益冲突,国家的独立和安全与制造业的繁荣紧密联系。他还认为,不仅欧洲人会热切地将资金投入到美国的制造业中,许多旧世界的资本家也会将资金转到美国,以便更好地管理投资。而汉密尔顿处心积虑建设的国债市场,正是吸引外国投资最有力的工具。


在汉密尔顿的推动下,有用制造业协会随之建立。该机构计划在新泽西先建立一片工业示范区,生产鞋子、帽子、纤维织物、电线陶瓷、地毯、酿酒等工厂。如果该计划成功,资本将趋之若鹜在各州建立工厂,推动美国的工业化。


汉密尔顿的工业和金融发展计划环环相扣,给后世所有后发国家的崛起指明了方向。通过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riedrich List)的提炼和发扬,汉密尔顿经济思想对德国和日本崛起产生过重要影响,苏联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很大程度上也具有汉密尔顿的影子。


李斯特



汉密尔顿的经济发展规划在美国虽然几经磨难,却始终成为在危难中拯救美国,指引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灯。 可以这么说,美国历史上真正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那几位 总统,无一例外都是延续汉密尔顿路线。


美国历史就是一部折腾史,基本就是杰斐逊派瞎JB折腾,快不行了换汉密尔顿派上来力挽狂澜。直到里根上来,彻底断送了汉密尔顿幽灵再次附体的可能。


汉密尔顿虽然提出了计划, 但由于杰斐逊派得势,这份计划并没有真正得到执行,汉密尔顿所预言的南北方利益矛盾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并酿成了南北战争。林肯发动 战争的结果,终于让长期唱反调的杰斐逊派暂时偃旗息鼓,扫清了发展工业的障碍。


到了西奥多·罗斯福时代,老罗斯福毫不讳言自己被汉密尔顿思想所吸引,想要建立一个在全球范围拥有经济和军事霸权的强大美国。到了小罗斯福时代,汉密尔顿从联邦国家角度考虑问题及政府可以干预经济运行的观念,成为“新政”的灵魂。在“新政”初期,罗斯福总统推行的以举债支出以便消化存货的手法,就与汉密尔顿《关于公共信用的报告》中的某些思想具有相似之处。


汉密尔顿是货真价实的发展经济学之父,并且被后发国家的崛起过程反复验证过,绝不是后世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发展经济学”可比。


汉密尔顿描绘的建设工业强 国的使命愿景以及方法论,却一点都不能打动杰斐逊,反而让后者无比愤怒。


其实也可以理解,汉密尔顿的真实意图是要在美国发动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要革的,正是杰斐逊这样奴隶主的经济命脉,他不生气到奇怪了。


亲不亲,阶级分,果然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杰斐逊认为工业是造成贫富差距、剥削压迫的罪恶之源,必须加以坚决抵制,美国人民“既不从事商业,也不从事航海业……全体公民都将是农民。”“我们不愿意看到我们的公民在工作台旁劳动或者手摇卷线杆……让我们的工厂留在欧洲吧”;杰斐逊主张的制造业,不是大工业,而是家庭与农村相结合的手工业;他提倡的商业也不是汉密尔顿的商业,而是农产品和手工业交换的商业,这也就是他在1801年就职演说中表示的“鼓励商业,使其成为农业的婢女”。他更反对汉密尔顿所说的建立国营企业的提议,认为这将进一步扩大联邦政府权力。麦迪逊也认为,汉密尔顿主张资助制造业的部分无法令人容忍,应当“将羊皮纸手稿扔入水中”。


从此之后,杰斐逊和麦迪逊这些奴隶主组成所谓的“民主共和党”,与汉密尔顿进行激烈的政治路线之争。


斗争的结果是,制造业计划被长期搁置,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因为工业革命焕发出巨大能量之后,才在北方得到重视。内战之后美国才真正走上工业化之路,中间整整耽误了几十年时间。


在汉密尔顿的构想中,国债、央行、税收这些金融和财政措施都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以制造业为核心才是立国之根基。但是在杰斐逊派的阻挠之下,这一计划从没有按照汉密尔顿的设想实施过。 在激烈的党争中失败后,联邦党早就消失在历史中。在两党的反复政治撕扯中,汉密尔顿路线被大打折扣,逐步变成了“减税+举债”这一对简单粗暴的组合,真正的重心制造业被丢在的一边。


今天的世界形势,汉密尔顿在中国,美国则是 杰斐逊的两派传人(白左和种族主义者) 左右互搏 。这种左右互搏正是汉密尔顿不愿意看到,而杰斐逊亲手种下的结果。 美国要想真正复兴, 唯有真正复兴汉密尔顿的路线,消除杰斐逊流毒。 但是这条路线要想在今天的美国实施,难度不必投共低多少。 到今天这样子,美国的未来已经基本确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向深渊滑落。


美国之不幸正是世界之幸。 如果美国真的是按照汉密尔顿路线走下去,以工业为中心,金融服务于工业,也每隔五年搞个发展规划……以美国得天独厚的条件,基本没别的国家啥事了。


所以正如称颂曼德拉之于南非,甘地之于印度一样,我们还是要坚持不懈地大力称颂杰斐逊,美国人民的好国父!




(未完待续)


前文见
美国创业史之一:竞争是进步最大的推动力
美国创业史之二: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美国创业史之三:美国政治撕裂的始作俑者
美国创业史之四:为什么说美国就是春秋时代的齐国?

美国创业史之五:美国分裂解体的最大隐患是如何埋下的?


美国创业史之六:美式民主的劣根性


美国创业史之七:建立在国债之上的国家(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