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书林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书林斋

2018年8月书单by孔鲤

书林斋  · 公众号  ·  · 2018-08-25 08: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后台回复「 书林斋 」可查看文章集锦


2018年1月书单 2018年2月-3月书单 2018年4月书单 2018年5月书单 2018年6月书单 2018年7月书单


照例, 25 号发书单。这个月读了十六本书,很明显焦虑感是很重的,这种焦虑感来自鸡鸣。


下面各份简短书评里的链接都很值得点开的,欢迎大家点开。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

《三国志》是不朽的,然而不朽的悼词仍然只是悼词。

其实是因为《秦谜》才读了这本书的,当时为了翻查关于昌平君的内容,把这本书拿来读了一遍。但读着读着忽然明白了何以我一直以来对三国历史不感兴趣。

三国历史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不是因为《三国演义》——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大家熟悉,才加深了《三国演义》的流传。之前也写过文章讨论过,但很久以前一直都对这段历史不是太感兴趣,《三国演义》也不是很能读得进去。

这个问题我一直没能理解,直到读了田余庆先生这本书。

这本书叫《秦汉魏晋史探微》,前面是秦汉,后面是晋,再加上田余庆后面的《东晋门阀政治》,大抵上可以算作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线性叙事——而其实,三国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只是波浪很小的一段。

如果不读秦汉史,不读两晋南北朝史,那么读三国,可能就只能剩下义薄云天和诡计多端。读三国,需要上承秦汉东方帝国的末端,下启两晋南北乱世的开始,从这个大视野入手,三国的历史就不一样了,那是一段剧烈的转型期。三国不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的前后才是。

我们来看看田余庆先生在这本书的目录:《说张楚》《论轮台诏》《秦汉魏晋南北朝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曹袁之解与世家大族》《的再认识》《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诸葛亮辨误》《蜀史四题》《东三郡与蜀魏历史》《孙吴建国的道路》《暨艳案及相关问题》《北府兵始末》《南北对立时期的彭城丛亭里刘氏》《彭城刘氏与佛学成实论的传播》《古运河开发中所见的一个问题》。从这一系列目录我们能看到,读三国,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你来我往,今天你算计我、明天你算计我,那样的传奇性没有意思。读三国,是要看到在那样的一个剧烈转型时期,隐藏在社会背后的是什么。

要能看到,秦汉帝国为什么会崩塌,世家门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诞生的,为什么晋朝统一了还会有八王之乱。

抬头望望天,彼时彼刻。

李开元《秦谜》


这本书很好玩,这本书也很啰嗦。

作者李开元是正统史学科班出身,史学老师是田余庆,因此本书其实可以视作是在田余庆《说张楚》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发散得出的。田余庆这篇论文讨论了楚国和秦国的关系以及昌平君其人其事,这是长久以来被很多人忽略的点。

而李开元则由此出发,通过成蛟出使、嫪毐封侯、成蛟出逃、嫪毐叛乱、昌平君平乱、昌平君反叛、王翦复出的史料和战国时期的铜戈,推测出昌平君的一生——这是一个楚国的王子,也是最后一任楚王。

李开元在本书中有着大量的推测,接二连三的可能,会让推测变得无比脆弱,好在在本书的逻辑里是自洽的。而本书中最后的一个隐藏的秘密,则是从《无衣》和《诅楚文》,推断出秦国和楚国从秦穆公和楚成王开始,直到秦始皇,有二十一代无断绝联姻。

也就是说,本书最终认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本质上就是秦楚之争,而这种争斗甚至到最后延续到了楚亡汉兴。

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历史著作,但可以读读看,一个下午能搞定,有点小过瘾。

陈祖美《李清照、赵明诚评传》

在机场候机时读完了这本《李清照评传》,看得出来作者很爱李清照,近乎于爱情的那种。

一种近乎于爱情的建构,一种来自一千年后的一个女性对一千年前的一个女性的爱情建构。作者替李清照鸣不平,差点就骂赵明诚是「 大猪蹄子 」了。对于李清照母亲(王氏)和秦桧妻王氏之间的亲族关系,又进行了拐了三道弯的辩解,也因此最后一章的标题是:「 易安心事岳王知 」——只有岳王爷能理解李清照的满腔抱负,这该是多么浓烈且美好的呀。

作者在一开始就强调了李清照这么多年一直被人各种建构,导致面目全非,而作者在写作本书时,显然也陷入了一种自我建构。用这样的视角来读这本书,一点也不枯燥,相反你会看到女性爱人眼中的李清照是什么样子。如果李清照知道一千年后有个女性如此爱自己,她又会写下怎样的词篇呢?

也许这首《点绛唇》就是为了本书作者陈祖美写的:「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南炳文、汤纲《明史》(上)(下)

收获极大。

很多年以前读过这上下两本书。有多久呢?大概在我刚接触明史的时候。那年我刚读完孟森的《明史讲义》,也读完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兴致冲冲地翻开了这本官方指定断代史,犹如一盆冷水浇在我热滚滚的头上,如今想来,实在是庆幸,如果当时没有这本书,也许我就此成为了一个不自知的明粉无法自拔了。

南炳文和汤纲两位先生合著的这本书,写于1978年,写成于1990年,耗时十二年,带有很重的上个时代的书写风格。很多年前阅读时,很有些隔阂,觉得阶级史观早就过时了,这书还在强调农民起义,实在是索然无味,硬着头皮啃完后就丢在了一边。

但正如一位朋友所说:「 在阅读了一些史料专著论文后,应该会形成一定的对人事物以及制度风俗等的看法评价,这就是史观了。我个人并不主张去跟随某种学派形成历史观,但是倒是可以看更多的书,最终发现某种学派,与你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不是令人身心快慰的事吗? 」在很多年后的今天,当我读了更多的史料和论著后,再度翻开这本书时,我能接受了,我很能接受了。

我开始更多关注的不是明朝的那些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而是将兴趣点放在典章制度、农民起义、经营管理、经济发展和土地兼并上去,政治事件再这么说也只是表面,如果不能找到历史的本质(运行规律),那再怎么读也只不过是在茶余饭后聊点历史典故充当谈资罢了,那样的阅读对我来说,不如不读。

即便你并不认同阶级史观,那么这本书也值得你一读。此书可与杜车别、李晓鹏等人的明史观点对峙,在他们的观点里,读者很容易得出皇权的必要性以及皇帝的良苦用心,但是从本书所引用的史料里可以看出,皇帝和皇族绝非他二位在书中所建构的模型那样简单,每个阶层都是复杂的,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谈。当然我也不是说他二位的书一无是处,事实上在上个月我刚重读完,只是任何书在和你观点有不同(或者说你没有接触过之前),都应该批判地去读。

此外,两位作者的笔法很冷静,除了对农民起义军报以同情外,几乎没有故意的文学色彩。阶级史观的史学著作,是强化历史事件、社会性质而弱化历史人物的,因此经常会有一些在别的史书里被大肆宣传的大人物在本书中登场时,毫无动静与铺垫,这对于不了解明史的读者来说很好,因为这样不容易受到固有观念的影响。

至于思想史部分,关于王阳明的思想评价,可能会有不少朋友不认同,但确实是很有道理的,算是万千吹捧而不知其实为何中的一点异议,值得一读。

在此,向南炳文和汤纲两位老师开一代之功表示敬意。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可以读,有收获。

本书总计六个命题,第一个是明中期海禁与贸易之间的拉锯战,第二个是世界大航海背景下中国成为全球贸易浪潮的中心,第三个是江南市镇的兴旺发达,第四个是明中后期读书人思想的解放,第五个是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六个是文人结社试图影响政治。

这六个命题的选取,是按递进关系依次进行的。

时代到了,大家都想赚钱,于是国内外一齐发力突破限制,打开了沿海的贸易口岸,朱纨、胡宗宪、汪直,等等很多人他们的面貌被重新审视。这是第一个命题。

更大的时代来临了,大航海时代引发了全球的贸易,但由于中国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欧洲列国不得不想尽办法和中国贸易,因此全世界1/4-1/2的白银都流入了中国。这是第二个命题。

那么钱流入到中国后,会带来什么呢?会促使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独一无二的优势来自江南丝织和棉纺,那么白银就源源不断流进这里,给这里带来了市镇,带来了市场经济,带来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第三个命题。

经济高度发达的南方,自然会有不一样的思潮出现。于是陈献章、王守仁、李贽,在原有社会结构松动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离经叛道之人。这是第四个命题。

随着金钱的进入中国,外国文化也在想办法进入中国。新的科学知识、新的思想开始传入,传教士们带着它们认识了瞿汝夔、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还有方以智。这是第五个命题。

随着中国被动地卷入了整个世界的大变局中,中国的文人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政治诉求,他们从结文社到结政社。这是第六个命题。

六个命题依次递进,这是阅读后想到的。

但作者显然有的问题自己没有想明白,前三个命题之间的联系很紧密,第四个命题开始,作者就有些回到以往的叙述范畴,只能就事论事,而无法将命题放在大背景下进行讨论了,也因此,无法真正地回答每个阅读这本书的读者的问题——

既然中国已经被卷入进这样的潮流中去了,为何中国后来又脱轨了呢?

将答案单纯地抛给读书人无用、满清禁锢是没有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每个人都在思考。

董老《毛与文化revolution》

有些事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大概是时候有些松动了,再加上近年来大家都感受到了在资本之下的焦虑,十年内民间会有一股自发的讨论态势涌现出来。

其实绝大多数左派和右派都只是在不停贩卖焦虑赚钱,要干实事时屁用没有。原因也很简单,既不立足于实际,也不立足于史料。

某些所谓的左派整天拿着「 被恶龙腐蚀 」和「 屠龙术 」叫嚷,把一段复杂的历史简化成一个简单的一腔孤勇的英雄应战被恶龙腐蚀的所有人的悲壮故事模型。除了吸引眼球赚钱外,想不到其它原因。

史料,是必须要读的。如果你觉得史料不够多,让你无从下手的话,那么不妨从这四本书入手:《毛泽东年谱》《刘少奇年谱》《周恩来年谱》和《邓小平年谱》。除开编纂者自己的评述性文字外,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也许不全,在录入的都是存在的。

有这四本书打底,就已经能看出很多门道来了。董老的这本论述就是基于这四本书写出来的,充分利用史料来做文章,一条条、一遍遍地过,通过互相比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踏实的态度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样做出来的结论也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至于用情感代替真实,无论你是基于什么立场,对不起,都不值得写成书让我阅读。

董老这本书,会让我有一个高层视角(数据)和基层视角(感知)的差异,而这个差异,则是我未来需要研究的。

秋石《江上数峰青》

网上没有书的照片,真的书名我也隐去了。总之这是一部给传主叫屈的传记。但这部传记写得真烂啊。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本名人传记的作者写的传记,本意是想给传主辩解平冤,但读起来会把人推向反面。

一味地堆砌没有意义的零碎史料,比如上册中叶花了看似繁多的篇幅结果就只在论证样板戏的质量天下无双。

作者能力太低,见识太差,比起董老来,真是云泥之别。

冯军旗《中县干部》

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篇博士论文。作者在中国某农业县级市挂职两年,取得了大量副科级、科级、副处级、处级干部的简历和访谈,通过各个角度切入探讨,最终给读者呈现出了一张纷繁复杂的大网。

作者首先进行了各种统计,分析出在干部分布上,出身、性别、年龄、教育和籍贯的差异带来的难易差异,最后经过访谈,得知一个人是如何通过层层向上走入仕途的,并且是如何与上上下下发生联系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最后还是发现了那张从高压的运动释放后开始铺设在中县的几个家族关系大网。

而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发现了一个问题,人民群众不见了。

读罢本书,才知伟大斗争到基层之不易。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的这一本《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实在是没有一篇喜欢。

伯尼·桑德斯《我们的革命》

必须要了解美国了,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

毛泽东在接受斯诺采访时曾经说过:「 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 」这句话的重点不是美国,而是人民。

当我们把美国作为一个抽象体对待时,就意味着我们和美国各阶层都发生了对立,但事实上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多阶层的社会,甚至于美国现如今已经成为了1920年以后最割裂的多阶层社会。在美国有着大量的失语者,他们不开口,他们用脚投票,他们用脚来支持他们的选择,所以无论是伯尼·桑德斯,还是唐纳德·特朗普,都拿到了希拉里们不在乎的那一票,换而言之,群众路线。

但他二人仍然有着本质的区别,特朗普是拿着群众的基本盘操控着大资本的富豪,而桑德斯则是真正站在失语者角度的竞选者。桑德斯出身中产阶级,有着底层人民生活的最直接感知,也有着能接触到上流社会的知识水平,所以这样的人往往是社会中最先觉醒的。

纵观历史,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毛泽东,无不如此。

很明显,桑德斯输给了希拉里和特朗普,这再一次证明了,光靠改革,是无法变更生产关系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只会在一次又一次无助的变革中,走向最后的那把怒火。

那是什么?1920年12月,撞了那么多次南墙的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里写道:「 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

赞美伟大的美国人民,重点在人民,而不在美国。只有这样,才能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只有阶级叙事,才能打败国族叙事。

时刻都不要忘记天安门上那两句话的后一句:「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团结的,是人民。

兰晓龙《好家伙》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好家伙》出书了,没出之前一直心心念念每隔几天就去问一遍兰晓龙,出了之后反而一直没拿出来看一看。是想不起来,也是怕。

倒不是怕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那样沉浸其中的怕,而是怕又要花心思对照电视剧看小说,仔细分拆回剧本的那种怕,这是个累活儿,但也是我的习惯。所以拖过了它出版、拖过了作为嘉宾参加访谈会,拖到现在,索性看一遍吧。

兰晓龙有句话说得好,能绕着弯说明白的,一定比直着说明白的更让人印象深刻。所以爱国,他不说爱国,他说,我们原本可以让敌人的鲜血染红大地,可是我们却在用自己人的血涂抹天空。

之前写过剧评,和书的感受差不多,因为已经有影像具象化了,就很难再想象别的形象了,这是人脑的不足。


附: 《好家伙》:寻找活着的意义

金庸《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我小学时读过的第一部金庸长篇武侠小说,高考结束后我便再没有翻开过任何一本金庸武侠小说了。

这次回家,心中一动,打开了久违的这本书,虽然早已失去了对金庸小说的迷恋,我也很难从金庸小说里获得价值观和感情上的阅读愉悦感,但金庸的这本书,依然带给了我不少的收获。

这次是从写作角度阅读的这本书。——于是你真的发现,金庸的写作笔力实在是惊人,寥寥数笔就能把一个人物刻画出来。比如林震南要王夫人保护林平之,说的是要林平之保护王夫人,于是林平之的形象就凸显了,而后在准备逃难时,金庸又写了一处林平之收拾了很多宝贵的东西,看似是闲笔,对剧情发展没有用处,但是对林平之的刻画入木三分。

诸如此类的描写非常多,可偏偏这还是一本通俗小说,事件是一件接一件,不拖泥带水,也不生搬硬造,从林平之视角转向众人视角,带出令狐冲,又从仪琳的口述中让读者清晰感受到这个未登场人物的魅力。

这个本事,非常值得每个要写小说和剧本的作者学习,非常。


附: 令狐冲:躲在任盈盈身后的孙悟空

孙晓《英雄志》(22卷)、《孙晓文集》

应该是结局前最后一次阅读了,前前后后每天读一会,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月时间,不再有过去拿起来就废寝忘食的念头。

曾经受《英雄志》影响多年,头像也是一位读者手绘的卢云。在浑浑噩噩的年纪遇到这本书实属幸事,然后翻开了孙晓的文集,稀里哗啦地读完了他十几年来留下的东西,脑子没法全部理解,只能一股子全记住,再慢慢印证。

受着孙晓的影响,主动接触了儒家与明史,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变成了一个中华文明主义者,一个试图以似是而非的中华文明解释一切的哲学观。

好在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孙晓不发言了,我却总是要往前走的,终于在两年前的一个下午,在一次和孙晓的争执中,我发现已经和他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而后我走去了祖国的很多地方,用眼睛去看,用身体去感受,然后我意识到孙晓的问题在哪里、儒家的问题在哪里、我过去的问题在哪里,是的,这时我已经成为了一个共产主义者。

如今回过头来再读这部小说,过去那些令我感动的段落也许是因为烂熟于心、也许是因为不再关心,我没有什么触动了,倒是把目光放在了孙晓的写作技巧上,就这一点我记下了大量的心得,不过也很难再有冲动把它们写成文了——正如我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不去动笔写作金庸小说相关。

我的乐趣不在这了。好了,我要去继续工作了。


附: 《英雄志》:重构失落的文明

孙晓《隆庆天下》

我想,是时候说再见了。

《隆庆天下》:被遗弃的伟大时代

我这篇书评,你一定要读。它不只是书评,还是一声鸡鸣。

书林斋08月寄语


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 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 《如懿传》:跪下去!跪下去!


阅读原文处可查看文章集锦。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意林  ·  听故事丨弯下腰去和他说话
8 年前
古典古少侠  ·  幸福践行课之 4 :宜敬畏
8 年前
肌肉男训练营  ·  穿牛仔裤去健身房?你特么逗我呢!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