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20年前曾在《猜火车》里跑龙套的演员选择了在北京的生活
刘阳子
朋友转发《猜火车2》中字熟肉资源的那一刻,似乎就预示了我的三天端午假期必然变成一场时光闪回的忆旧之旅:从星期六下班到现在,我看了2遍《猜火车2》,5遍它的预告片,把《猜火车》的两张原声碟和《猜火车2》的一张原声碟放在一个播放列表里循环播放,填满了所有的闲暇时间。其中还有两个晚上,我都在
Underworld 的音乐
中入眠。
假期的最后一晚,我决定再看一遍《猜火车1》,画完这个端午忆旧的圆环。画面虽然从 HDMI 接口传出,但充满胶片感的画质依旧动人。当第一次戒毒的 Mark Renton 重新感觉到了性欲的力量,跑到夜店想找个打发一晚时光的妞儿时,天使般的 Diane 出现了。她靠在吧台边,落落寡欢,随即向门外走去。紧接着,一个不识相的大个儿端着两杯啤酒拦住了她,满脸堆笑,想请她喝酒。Diane 把两杯啤酒一饮而尽,离开。大个儿困惑地看着她。他的鬓角很长,很长。
慢着,暂停!我认识这个大个儿!
这个发现让我完全忽略了接下来 Renton 和 Diane 第一次相遇时那段塞林格《破碎故事之心》式的精彩对白。荧幕里这位在这部 cult 电影的传世之作里跑了一把龙套的大个儿,今天就和我生活在一个城市里。如果我现在想找他在魏公村附近一起吃个烤串、喝点北京扎啤,他有超过50%的概率会应约 —— 因为他是北京交通大学的一名外聘教师,人们都叫他 Hugh Reed。
Hugh 是他的本名,但 Reed 不是他的本姓。一开始朋友开玩笑叫他 Hugh Reed,因为他长得像 Lou Reed,不化妆去登台去唱一曲 "Perfect Day" 也毫不违和,于是 Hugh Reed 就成了他的半正式名字。他当年在格拉斯哥组了一个乐队,叫 Hugh Reed and the Velvet Underpants。看着他的专辑封面,对这样的恶趣味,我表示过无语的赞赏。
Hugh Reed and the Velvet Underpants 专辑图片
上一次见到他是4月份,在南锣鼓巷里某个酒吧举行的民谣音乐节上,他以 solo 阵容出战。他的演出与其叫民谣,不如说是一人担当的音乐剧更贴合实际些:他的第一个扮相是黑风衣+墨镜,点燃一张美钞,点上一根烟,我不确定台下吹口哨的年轻人们是否知道他 cosplay 的是谁,反正他在 Post Punk 的鼓机节奏中吼起了苏格兰口音的顺口溜,并开始了一场迅速换装的角色扮演:小马哥、警察、被关押的犯人、The Ventures 式的冲浪吉他手、喊着 Oi Oi Oi 的 Skinhead、甩起一只灯泡歇斯底里的 Nick Cave……最后一首歌,他扮演成了唐纳德·川普,然后以自杀结束了整场演出。
中间有一首歌,唱他的汽车在转瞬之间被偷走的经历,给我印象很深。印象深是因为他首先唱完苏格兰英语版,然后对观众说:下面我用中文把这首歌重新演唱一次 —— 颇有大咕咕咕鸡的粉丝在豆瓣小组发文时,汉语原文发一遍,再陆续发布英文版、日文版与阿拉伯文版的神韵,总有一些文本值得用不同语言获得不同的大型感受。
从他在故乡的乐队名和这场演出的内容来看,Hugh Reed 至少是一位戏仿才华丰富的音乐人,还不是以挠痒痒为目的的那种。但我一直没看过他在北京组建的乐队的演出,那个乐队名字叫 Hugh Reed and the Electric Shadow。他告诉我,“Electric Shadow”是“电影”的直译 —— 价值观输出了。
Hugh Reed & The Velvet Underpants 图片来源:
youtube
20年前,Hugh Reed 还只是一个在格拉斯哥玩乐队的年轻人,值得骄傲的是曾与 Blondie 乐队的主唱 Debbie Harry 一同在英国巡演。《猜火车》的小说原作者
Irvine Welsh
当时也会出来混,看演出。“90年代格拉斯哥的音乐场景很小,Mogwai、Belle & Sebastian,我们都会在一起演出。” 后来阴差阳错的关系,他跟 Irvine Welsh 去了《猜火车》的片场,然后就跑了那个值得铭记的龙套。巧的是,他出现的那几秒,背景音乐就是 Blondie 的歌曲 “Atomic”。
电影播出了,苏格兰的年轻人也不过还是那样,死的死,跑的跑,choose life 的 choose 着 life。Hugh Reed 玩乐队之余,逐渐开始管理一家政府出资建立的音乐学校。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苏格兰的经济愈发惨淡,两年后,政府关闭了拨给音乐学校的预算,Hugh Reed 也就没了工作。当时他有一个朋友在北京,问他要不要来中国。他同意了,通过了考试,成为了一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英语外教。三年后,他又跳槽到了北京交通大学,7站地的距离。到今年,Hugh Reed 已经在北京呆满6年了。
交大的学生很喜欢他。不久前,北京交通大学的官方微信还采访了他,发表了一篇公众号文章,标题是
《前雅思考官,参演多部电影,这样的交大外教你喜欢吗?》
。文中描述道:
“因其生动幽默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他在同学之间有着超高的人气。”
“他既是一名会穿苏格兰裙上课的外教和前雅思考官,又是在影视剧中饰演过角色的演员,还是一名歌手和吉他手,他创作的音乐被 BBC 使用。”
学生们在介绍他的 “演员生涯”时,《猜火车》只是 “他参演的影视剧” 之一,给了一个豆瓣条目的截图,以及那段穿着70年代风格的褶边衬衫、端酒给 Diana 时尴尬的GIF,但没有他在《国家命运》中饰演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与钱三强对话的戏份多。
这篇学生写的文章还配了小标题:“神奇外教在哪里?”、“厉害了我的老师!”;给照片配的说明文字是:“迷之呆萌”。
你看,音乐在变,毒品在变,小标题和图说都在变。
Hugh Reed 很喜欢中国的大学生,觉得他们 nice、友善,但有一点保守。“他们应该走出去,去经历更多,而不是毕业就跟自己第一个男女朋友立即结婚。” 但他也知道中国年轻人承受着很大的家庭和学业压力,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没见到有人反抗。
“中国的大学生周末都不出去玩。”他说,“不过英国也是这样,酒吧大批关门,大家都在玩社交网络或者手机游戏,不出家门了。”
在酒吧还没大批关门的二十多年前,药物文化血淋淋地剖开了后撒切尔时代的英国平民生活。Hugh Reed 说,药物文化激发了很多问题:“我见过用海洛因的那些人的生活,你不会想像他们那样过日子。海洛因极端危险,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会离 Renton 那群人远一点。”
“当年的瘾君子们,在今天过得比那时更惨,因为英国经济好景不再,更多低收入人群失业了,从前英国政府会帮助失业的人,但现在救济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Hugh Reed 的朋友圈截图
2017年初,《猜火车2》上映的第一周,他回到格拉斯哥去电影院看了,还发了一条拿自己开涮的微信朋友圈:“电影很好看,但是上一部里那个穿着褶边衬衫的人最后怎么了?他好像消失了?”
他时不时会拿自己跑过的龙套来开玩笑,“毕竟所有跟那部电影有关的人里,只有这一个人没红起来。”
他一直熟悉 Irvine Welsh 的作品。他认为 Welsh 把自己投射在了 T2 里的 Spud 身上:他不是风格化的“作家”,写的东西就是人们真正说的话、做的事。
T2 的框架改编自 Welsh 为《Trainspotting》写的续作《Porno》。但在小说写成时的2002年,互联网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无孔不入。为了适应2017年的现实,《猜火车2》做了修改,于是诞生了 “选择 Instagram、Twitter、Snapchat”的那段精彩的新版大贯口。
“英国也在被互联网改变着,人们更多过上了线上生活。” 他说,“有好有坏,暴力和药物问题减少了,但是真正的社交也减少了,生活很 boring。英国街上的 club、舞厅和音乐演出比二十多年前少了一半还多。”
格拉斯哥 Volcano 的今昔对比
Renton、Diane 和 Hugh Reed 一同出现的那个夜店也是消失行列中的一个。那家夜店叫 “Volcano”,火山的意思,坐落在格拉斯哥的最西段,后来被拆除,今天成了豪华公寓和高档学生宿舍的街区。而 Hugh Reed 不知道的是,在他就职的北京交通大学往西不到1公里的白石桥路上,15年前也有一个 pub 叫 “火山”,是魏公村新疆村一带的传奇地标。围绕着它的性交易、暴力犯罪、枪支和毒品买卖,使那里成了如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一般的存在,直到后来特警带着机关枪进场清理,才让它没有等到 Sick Boy 口中
“中产阶级化浪潮的吞噬”
。这两座分处于北京和格拉斯哥的“火山”,一样有各种各样的非法交易和传奇故事,一样被拆除,一样在后来成为了豪华住宅和学生公寓。
最后提醒一句:别下盗版,都是错别字
T2 一代和 T1 一代不一样了
。T2 一代的环球同此凉热,行驶在苏格兰高速路上的 Mark Renton、Sick Boy 和 Veronika,与北京的大学生同时给自拍取景框里的自己加上了萌萌的兔子耳朵。地球两端的 T1 一代呢?除了所有年轻人青春的友谊与背叛,梦想的燃起与破灭之外,真的有什么连接点吗?比起方家胡同的那个借用了电影名字的餐吧,被拆除掉的两个“火山”,才更像是北京与格拉斯哥 T1 一代真正的连接点,奇异得仿佛来自一次偶然的空间折叠。而 Hugh Reed 这个人,也像是一次空间折叠中的时空旅客,见证了中国与英国、T1 与 T2 的两代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