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周日更新/宋燕(撰文)|
最近罗振宇成了群嘲对象,一方面,他之前站台夸赞过的很多创业神话如今都被现实打败了;另一方面,他的“得到”创造出的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被人编辑在一起,这样一读起来充满不明觉厉的气味,像是病人的呓语。
近几年社会上涌现出很多这类创业导师,共同特点是发明出一些大词儿来拔高一些普通的甚至反常的事,让它们神乎其神,使听的人因为不懂而产生敬畏。事实上,真正有本事的人从来不会说神乎其神的话,越是NB的人,说出来的道理越是平常,而这些平常的道理,凝结着非凡的智慧和阅历。
(乔布斯回忆自己十四五岁的时候,与沃兹尼亚克一起破解了AT&T的系统,冒充基辛格给教皇打电话)
史蒂夫·乔布斯2011年去世,2012年,一个曾经采访过他的记者找到了他失散多年的一卷磁带,里面是他1995年对乔布斯的一段专访,他把这卷磁带重新编辑成了一部纪录片《乔布斯遗失的访谈》。访谈的时候乔布斯被自己一手创建的苹果公司赶出去,自己创办了Next公司,而把他赶走后的苹果日渐衰退,正处在破产的边缘。这次采访之后半年,乔布斯临危受命,又回到苹果,并且开发出iPod、iMac、iPhone、iPad等一系列新产品,带领苹果重新回到巅峰。
接受专访的这个时间,乔布斯纵向回首自己的创业经历、管理经历,横向关注到整个世界、整个计算机领域,讲出了他思考出来的很多东西。这些东西直到今天再看,都不觉得过时,而且对每个人都深有启迪。这部片子前几年我曾看过一次,当时就已经有很多感慨,如今再看,觉得学到了更多。
由于全片都是乔布斯在侃侃而谈,画面变化很少,就不一一截屏了,我把让我感慨很深的段落摘录如下。
在生意场多年,我发现一个现象。我做事前总问为什么,可得到的答案永远是“我们向来这样做”,没人反思为什么这么做。
我给你举个例子,我们在车库里组装Apple II时,成本算得清清楚楚,可工厂生产Apple II时,财务部门用的是标准成本,每个季度估算标准成本,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于是我不断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得到的答复是:这是一贯的做法。
6个月后我发现其实是因为无法精确计算成本,所以只能先估算,然后进行修正,根本原因是信息管理系统不够完善。但没人承认这一点。后来涉及Macintoshi的自动化工厂,我们抛开了这些陋习,做到了精确控制所有成本。
生意场上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定,我称为陈规陋习——因为以前这样做,所以就一直这样做下去。所以你只要多提问多思考,脚踏实地工作,你很快就能学会经商,这不是什么难事。
公司规模扩大之后,就会变得因循守旧。他们觉得只要遵守流程,就能奇迹般地继续成功……于是开始推行严格的流程制度。很快员工就把遵守流程和纪律当作工作本身。IBM就是这样走下坡路的。
IBM的员工实际上是最守纪律的,他们恰恰忽略了产品。苹果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有很多擅长管理流程的人才。但是他们忽略了产品本身。
经验告诉我,优秀的人才是那些一心想着产品的人。虽然这些人很难管理,但是我宁愿和他们一起工作,光靠流程和制度做不出好产品。
优秀的创意与产品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
实现创意的过程中,想法会变化甚至变得面目全非。
因为你会发现新东西,思考也更深入。
你不得不一次次权衡利弊,做出让步和调整。
总有些问题是电子设备解决不了的,是塑料、玻璃材料无法实现的。
机器人、工厂也无法实现。
设计一款产品,你得把五千多个问题装进脑子里,必须仔细梳理,尝试各种组合,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
每天都会发现新问题,也会产生新灵感。
这个过程很重要。
无论开始时有多少绝妙的主意,我一直觉得团队的合作就像是……我小时候,街上住着一位独居老人。
他大概80岁,看上去凶巴巴的。
我算是认识他,觉得他可能会想雇我修剪一下他的草坪。
有一天他说“到我车库来,我给你看点东西。
”他拖出一台布满灰尘的磨石机。
一边是马达,一边是研磨罐,用皮带连着。
他说“跟我来”,我们到屋后捡了些很普通的石头。
我们把手头倒进研磨罐,加上溶剂和沙砾。
他盖好盖子,开动电机,对我说“明天再来”。
磨石机开始研磨石头,第二天我又去了。
我们打开罐子,看到了打磨得异常圆润美丽的石头。
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石头就像这样互相摩擦着,互相碰撞,发出噪声,最终变成了光滑美丽的石头。
我一直用这件事比喻竭尽全力工作的团队。
正是通过团队合作,通过这些精英的相互碰撞,通过辩论、对抗、争吵、合作、相互打磨,磨砺彼此的想法,才能创造出美丽的“石头”。
生活中多数东西,最好与普通之间的差距不超过两倍。
好比说纽约的出租车司机,最棒的司机与普通司机之间的差距大概是30%。
最好与普通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呢?
20%?
最棒的CD机与普通CD机的差距有多大?
20%?
这种差距很少超过两倍。
但是在软件行业,还有硬件行业,这种差距有可能超过15倍,甚至100倍。
这种现象很罕见。
能进入这个行业,我感到很幸运。
我的成功得益于发现了许多才华横溢、不甘平庸的人才。
而且我发现只要召集到五个这样的人,他们就会喜欢上彼此合作的感觉,这会是前所未有的感觉。
他们会不再愿意与平庸者合作,他们变得很自律,只和优秀的人合作。
所以你只要找到几个精英,他们就会自己扩大团队。
大家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
每个人负责一块很具体的任务。
如果他们的工作不合格,你要做的无非是提醒他们你做得还不够好,清晰明了地提醒他们恢复工作状态。
这很不容易,所以我总是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有些同事觉得从中获益良多,但有些人接受不了。
但我是那种只想成功,不在乎是非的人。
所以无论我原来的想法多么顽固,只要反驳我的人拿出可信的事实,五分钟内我就会改变观点。
我就是这样,不怕犯错。
我经常承认错误,这对我而言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只在乎结果。
我觉得他们(微软)有两大优势:
首先,擅长捕捉机会;
其次,像日本人一样锲而不舍。
微软唯一的问题是没品位——他们是完全性的没品位。
我这么讲不是针对细节,而是想说他们在整体感觉上就是毫无品味可言——只会一味模仿,产品缺乏文化和内涵。
为什么这很重要?
比例字体的灵感来自字体设计和精美书籍。
如果没有Mac,微软永远不会想到在自己的产品中做到这些。
让我难过的并非是微软的成功——我一点都不嫉妒他们,他们的成功基本上是靠勤奋工作换来的。
我难过的是他们做的是三流产品,他们的产品没有灵魂和魅力,太平庸,更让人难过的是用户居然毫无察觉。
但人活着是要追求极致,并分享给同类的,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学会欣赏更美的东西。
微软不过是另一个麦当劳,这才是我难过的原因——不是因为微软赢了,而是因为微软的产品缺少创意。
软件行业正在发生两件激动人心的事,一个是面向对象编程,另一个就是网络,网络将实现我们盼望已久的梦想。
计算机不再仅仅充当计算工具,开始承担通信功能,网络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社会。你知道美国有15%的商品是通过电视购物销售的,电视购物很快会被网络取代,网络将成为直接的销售渠道。
而且在网络上小公司与大公司看起来没有区别,如果将来回顾计算机发展历史,网络技术必然成为重要的里程碑,它会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计算机行业。
(他的预言后来实现了)
我小时候曾在《科学美国人》上拜读过一篇文章,文中对比了地球上各种不同物种的移动速率,比如熊、猩猩、浣熊、鸟类、鱼类等——当然还有人类——计算它们每移动一公里消耗的热量,最后秃鹫赢了,它的移动效率最高。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排在倒数第几位。
但是杂志特地测量了人类骑自行车的速率。
结果把秃鹫远远甩在了身后,在排名上遥遥领先。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类擅长发明工具,工具赋予我们奇妙的能力。
苹果以前有一条广告:
计算机是头脑的自行车,我坚信如果将来有人回顾人类历史,计算机将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能在硅谷参与这项发明,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60-7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活动就是在我家后院举行的。
嬉皮士运动启发了我,有些东西是超越日常忙碌琐碎的生活的。
生活不仅仅是工作、家庭、财产和职业,它应该更丰富,就像硬币还有另一面。
虽然大家嘴上不说,但在生活的间隙,尤其是在不如意的时候,我们都能感觉到某种冲动。许多人想找回生活的意义,有人去流浪,有人在印度神秘仪式里寻找答案,嬉皮士运动大概就是这样,他们想寻找生活的真相。
生活不应该是父母过的那样。
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有人宁愿当诗人也不愿做银行家。
我很欣赏这种精神。
我想把这种精神溶入到产品中。
我觉得优秀的同事都不是为了计算机而工作的。
他们工作,因为计算机是你能拥有的,传达某种情感的最佳媒介,他们渴望分享,你能理解么?
中间还有一段关于宫斗的,就是从乔布斯的角度陈述他当年被来自百事可乐的CEO John Scully从苹果赶出来的那段经历,也挺有意思,在公司待过的人可能会有感触。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