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先生
有幸与你见证这个时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ZOL中关村在线  ·  光电屏幕指纹是什么?相比超声波差在哪儿? ·  10 小时前  
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  ·  行情主线题材!一篇带你读懂AI产业链。Dee ... ·  昨天  
EETOP  ·  Arm CEO 唱衰 ... ·  昨天  
财宝宝  ·  如何相亲?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先生

中产们可能真熬不住了

智先生  · 公众号  ·  · 2024-07-24 20:59

正文

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月初发生了一件事,某金融大企员工被传因为降薪问题跳楼自杀, 事件随之引起了热议。

官方辟谣很快来了,该员工并非跳楼,自杀也是因为个人原因,而不是网传的「降薪优化」。

事件真相以官方公布为准。
不过有个事实是,近两年多以来,中产们的日子确实过得不怎么好。

综合各方面数据,金融业、房地产和IT行业,在这个时期迎来了大幅降薪潮。

拿金融行业来说,2023年,主要的二十几家券商里,超过一半下调了员工薪酬标准,从高管到文员都无法幸免,最高的降了7、8成,人均降薪幅度接近40%。

之所以降薪,是因为金融行业不景气。
资深韭菜要么深深套牢,要么含恨割肉离场,剩下的人则在旁边观望,迟疑着不敢进场,券商们的收益自然好不了。

尽管被调整过后的薪资水平,仍然是普通人羡慕的层次,但对于习惯年薪百万的中产精英们来说,日子就有点难熬了。

于是向来锦衣玉食的中产家庭,正慢慢走向困顿——

有的从动辄周游列国、踏遍世界名胜古迹,变成热衷于周边地区city walk,甚至月薪两万也不舍得住快捷酒店;

两三万购置回来的钢琴,纷纷挂二手交易平台,骨折式转让,砍无止境的拼多多,则成为对抗高昂日常支出的神器;

有的家庭过去从不煮饭,人均100的餐厅只是低消,当看到每个月的伙食占比,竟然超过全国农村恩格尔系数后,在心里衡量了下未来的家庭收入,默默把吃灰已久的德国厨具捡起来,并研究什么时间段去买菜最划算。

从这时起,中产阶级由浪漫小资,变成了焦虑不安的代名词。

我国中产概念的兴起,大约在十年前开始,这是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的产物。

其实对于中产的准入门槛,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世界银行的标准线最低,每天收入达到85美元以上,月收入折合人民币17000元左右,就可以被称为中产。
如果是欧美门槛线,就去到月收入5000美元,另外要有房产和汽车。

在我国的话,根据《2021年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显示,总资产达到300万人民币,就是中产家庭了,当年国内有3320万户家庭可以达到这个标准。

一部分网友觉得达到中产阶级的人还是太多,产生不了优越感,所以自发建楼,建立了更加细致,或者说更严格的标准。

他们认为家庭存款起码达到100万元,月收入3到5万元,有车有房,才够得上中产,如果房子是全款买下的,就更好了。
这样的话,中产起步价就来到了500万。

还不算完,一线城市的精英群体,想拉开与三四线中产的差距,因此抛下一句话,别说500万,就算是3000万,也只是刚好摸到上海中产阶级的准入门槛。

原因是,上海的中产们谁没有一两套房子,光房屋价值就八位数了,而在月收入这块,一线城市的标准是不得低于6万,不然养不起房子。

看得出来,这场围绕中产阶级的凡尔赛,主要争议点在房价上,多一个零和少一个零差别还是很大的。

在2022年以前,关于中产评级的讨论非常热烈,一片纷纷攘攘,只是从这两三年开始,风向慢慢转变了。
现在大家议论更多的是,中产们还熬得住吗?

无论你是哪一类中产,是各种二代、人生做题家、大厂高管、金融操盘手还是房地产精英,在经济规律的降维打击下,都得挨一刀。

这种时候,降薪算得上不幸中之万幸了,被裁员那才是真正的噩耗,于是就有了中产们在各平台的哀嚎,直言日子没法过了。

其实很多人不解,哪怕是失业,中产们凭借已有的房产,和银行7位数的存款,底气仍然比很多人要充足,干嘛要哭天抢地,民间疾苦还真轮不到他们。

难道由奢入俭真就那么难吗?

确实, 有一部分人叫苦,是因为承受不住收入断崖下跌带来的大起大落。

卷入员工自杀传闻的金融大企, 曾经 在2022年,就因员工炫富事件上过一次热搜。
该员工的妻子在网上晒出月入8万多的收入证明,并配上文字「93年老公的收入,所以算是婚后财产么?」

先不说这种言论引起的民愤有多大,就说这类过惯高消费生活的人群,一时间的确很难接受段位降级带来的心理落差。

这也是很多中产突然降级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面子挂不住。

另一类哭穷的人群,倒不算无病呻吟,确实有难言之隐。

说到这里,就要说说让中产们欲罢不能的「作死三件套」:房贷千万以上,老婆全职在家,娃念国际学校。

除了生活支出,每月消费大头就属房贷和家庭教育了,还没算上时不时的国外旅游和奢侈品消费。

在工作稳定,收入还能有5%的年均增幅时,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可当降薪和裁员危机来袭,高昂的三大件支出就很要命了,当现金流减半、甚至断流后,中产们就必须作出唯一抉择,是时候断臂求存,换回普通人的消费模式了。

这就有了前面 提到的消费段位降级。
除此以外,为了解决房贷和私立教育两座大山,就算 市场行情再怎么不好,中产们也只能含泪把高价房亏本卖出,换成便宜不少,但地段不好的房产。
另外放弃天价鸡娃教育,由私立学校转为公立学校,并取消高尔夫、钢琴、马术课这类课外活动。

中产们的降级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在跳出房贷和鸡娃陷阱后,发现世界变得海阔天空,因为他们脱离了精英心态的桎梏。
虽然高端生活风光不在,但小康线以上的生活水平,足以让大部分人羡慕。

另一类就悲催得多,他们发现在卖房、卖车,消耗掉所有存款后,也依然填不了巨大的债务窟窿。

这类人群就是「钱生钱」陷阱的最大受害者。

由于对收入预期过分乐观,很多人不满足只有7位数的资产水平,所以把目光瞄向炒豪宅、股票、基金等赚快钱的「捷径」上。

入场资金不够没关系,把不动产押上,使劲上杠杆就行了,等时机一到果断卖出,资产就能增加数倍。

可是这几年,投资的红利风口再也没有出现,反而用来维持利息的工作没了。
就这样,与资本博弈,想胜天半子的中产们不仅血本无归,积蓄一分不剩,还把社会等级搞成了负翁级别。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能做的,或是彻底躺平摆烂,或是加入外卖、快递、网约车等铁人三项大军,与普通人在多劳多得赛道上,卷个热火朝天。

无奈的现实是,虽然中产们舍弃了面子,降级求生存,可下沉的人多了,行业也慢慢饱和起来。
这时竞争不一定出奇迹,反而会拉低平均薪酬,自然出现一边内卷白热化,一边薪资惯性下跌的情况。

最后一个群体有点悲凉。

一部分人早些年以透支健康为代价,辛苦打拼,好不容易熬上企业高管,结果还没来得及享受努力成果,一场大病袭来,顿时一朝回到解放前。

击倒他们的不是企业的降薪裁员,而是健康资本的流逝。

中产们的遭遇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阶层相当不稳定,而且抗风险能力很差。

中产阶级的上限看似很高,仿佛只要再努努力,就能挤进富人阶层,可一个失业潮或重大疾病就能让其瞬间垮塌。
最糟糕的是,这种断崖式暴跌是没有下限的,就如无底洞一般。

关键一点,中产们虽然在上升期收入水平提升得很快,可随之暴增的胃口却是个巨大隐患。

缺乏忧患意识,挣多少,花多少,是大部分中产的通病,从这个圈子流行的一句话 就可见一斑 ,「钱不是省下来的,而是挣回来的」。

很多中产没活明白,不知道他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时代的红利,他们以为年少就能取得多金的成就,全凭个人天赋和实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